抗战中的长沙(1):中日双方拼死争夺之地,湖南为何如此重要?

星辰与大海 2024-06-26 18:15:11

本期将开始一个全新的系列,将把视角拉回抗战战场中的长沙,讲述在这片湘楚大地上爆发的五场血战的战役战史。

本期为该系列的第一期,将讲述抗战时期湖南的战略地位,以及战火波及湖南前的湖南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本期全文约4200字,内容较长,感谢您的观看)

战略要地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府终于清楚地意识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野心,预见到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已不可避免,便开始着手准备抗战。国民政府认为日本占领东三省后,必然以东三省为基地,首先占领平津地区,再沿平汉路或津浦路南下,夺取武汉、南京。同时海军会封锁中国沿海,并会选择要点实施登陆。

(上图)1937年7月17日,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讲话:“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这与会场两边的题字相得益彰。

那么在第一阶段作战中,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大城市会很快沦陷。这样武汉的地位就凸显出来,因为武汉北有平汉路连接北平,南有粤汉路连接广州,位于两大铁路线的交汇点,又有长江西可直达宜昌、重庆,东可顺流而下南京、上海。如果日军从平津南下首先占领武汉,那么不但可以控制中国的心脏地区,将中国南北隔离,东西阻断,然后乘势向东卷击,要是在武汉以东的中国最富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力物力没有转移到大西南后方前就占领这一地区的话,那么中国就失去了坚持抗战的人力物力,也就无力再将战争继续下去。

因此延缓迟滞日军占领武汉就成为中国抗战初期最为重要的战略意图,要保证在日军占领武汉前,首先将主力部队逐步撤向西南大后方,避免过早与日军的不利决战,其次争取将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的重要工业设施、人员和资源迁往西南大后方,为持久抗战保存实力。

相比中国的战略计划而言,日本可以说在整个侵华战争中根本就没有什么全局的战略计划,有的要么是中下级军官擅自发动的“下克上”行为,要么是突发事件引发或扩大了战事。随着战争的发展,日军高层认为占领南京后就可以结束战争,再后来认为占领武汉可以结束战争,结果是陷在中国而难以自拔。尽管日本在兵员素质、武器装备、战术运用等方面,都要大大强过中国,但在最高层面的战略决策上,日本是逊于中国的。

根据国民政府最初的抗战战略方针,湖南并不算作战区,而是划为后方基地。1932年国民政府将全国划分为11个国防区域:冀鲁晋豫区、热察绥区、陕甘宁青区、东三省区、外蒙古区、新疆区、川黔滇区、粤桂闽区、江浙皖区、湘鄂赣区、西藏区,开始进行国防建设。1935年随着中日全面战争的危险日益加剧,国民政府又将未来的抗战战场划分为山东区、冀察区、河南区、徐海区、山西区、绥远区、江苏区、浙江区、福建区、广东区等10个作战区,而湖南则和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广西、云南、贵州、四川、西康等省被列为警备区,也就不是第一线的作战区域而是二线地区。

湖南的后方建设

根据国民政府的战略方针,湖南省政府从1935年开始着手进行抗战准备。

从交通方面看,从1933年到1935年,湖南全省修筑公路2161公里,使全省公路里程达到了4000公里以上,修筑了连接全省城乡的公路网。1935年8月,湘桂、湘黔公路建成通车。1937年1月历时一年的川湘公路建成通车,这条公路在湖南境内连接长沅、湘黔公路,在四川境内连接成渝、川黔公路,成为抗战期间连接前方与西南大后方的最重要的公路。

铁路建设方面,1936年4月粤汉铁路全线接轨,5月株洲至衡阳段铁路建成通车,8月衡阳至广州段建成通车,9月武昌至广州全线贯通。1936年3月成立湘黔铁路工程处,开始湘黔铁路的建设,1937年6月正式开工,但1938年10月因日军进攻湘北,刚刚建成160公里的湘黔铁路被迫停工。

抗战时期湖南某地的一景

1936年12月,湖南、广西与铁道部共同开始建造湘桂铁路,1938年9月全线建成通车。

此外,湖南还疏通了汉口至常德、长沙至常德、长沙至衡阳的水道。公路、铁路、水路的建设,在战时为疏散转运人口、物资起到了重大作用。

其次,在军事方面,一是加强防空措施。开办防空训练班,成立防空协会、防空委员会,开展防空宣传,设立防空情报网,这些措施在抗战中对于减少日军空袭所造成的损失起到一定作用。

二是加强兵役管理。1933年国民政府颁布《兵役法》,1936年起正式实行。军事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60个师管区,每个师管区配置1个整编师、1个整理师。根据国民政府在湖南设立师管区的决定,先后设立宝水、衡郴师管区,后来又增设了沅辰、长岳2个预备师管区。具体征兵办法是先在各县登记在乡军人,每月发给-定津贴,以备必要时随时征调。其他普通民众,则以乡镇为单位,每百人抽调2人,以抽签方式决定是否应征。

当时湖南人口约350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成为抗战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兵源基地。根据国民党中央政府战后统计,八年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分配给湖南的征召壮丁的名额是1816420名,实际征召壮丁1570172人,无论是分配名额还是实际征召,都是仅次于四川、河南的第三名。而根据1947年《湖南省军管区司令部成立十周年纪念专刊》上披露的数据,湖南在八年抗战中总共征募兵员达210万,几乎占到全国征募兵员1390万的15%!以8%的人口提供了15%的兵员,足以看出湖南对抗战的巨大贡献。

1937年底,随着上海、太原相继陷落,战火已遍及半个中国,而湖南省主席何键不顾抗战大局,竭力阻挠中央系势力进入湖南,从而使湖南难以适应战时的需要,也无法实现国民政府将湖南建设成抗战后方基地的希望,因此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改组湖南省政府,原湖南省主席何键调任内政部部长,由张治中接任湖南省主席。张治中于11月26日到达长沙,27日正式就职。

张治中主湘

张治中到任后马上就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积极筹备,使湖南迅速由和平状态转入战时状态,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战火创造了条件。

为了将湖南建成抗战后方基地,张治中首先提出了“廉正勇勤”的省训,进而将省训具体化提出了施政方针,并于正式上任的第一天——11月27日成立了湖南省战时设计委员会。战时设计委员会经过一个多月的研究,于1938年1月21日制定了两大方案:一是施政纲要方案,二是组训民众加强抗敌自卫方案。

时任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

湖南省施政纲要方案共分军事、民众、财政、经济、文化等五个方面57条,湖南省组训民众改进政治加强抗日自卫力量方案共分六章31条。这两大方案公布后,得到了湖南民众的热诚拥护,也使将湖南建设成抗战后方基地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民心基础。

但是在两大方案全面实施前,湖南还面临着很多社会问题,张治中快刀斩乱麻地解决了伤兵问题、役政问题、匪患问题、难民问题、吏治问题,迅速稳定了湖南局面。

在初步稳定了湖南政局后,张治中围绕民众训练做了许多工作,使湖南省的民众训练在很短时间里取得了很大成效。

在张治中来湖南前,湖南的抗战军事准备除了防空外,其他方面基本都没展开。作为军事将领的张治中以军人的眼光和胆识,在到任的第三天,即11月29日就开始制定湖南的国防计划,并于12月中旬经国民政府批准,随即开始全面实施。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与淞沪警备司令张治中将军(左)在一起研究作战方案。

第一,从1938年初到1938年9月,动员数百万民工,投人资金300万元,构筑了遍及湘北湘东绵延1000多公里的国防工事。这些国防工事的坚固程度得到了军委会副委员长冯玉祥的高度赞许。日后中国军队正是凭借这些坚固的国防工事抗击日军进攻,为取得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二,开办中央军校长沙分校,培养军事人才。长沙分校主要培训保安团队干部、警察干部和在乡军官,以3个月为一期。在张治中主政湖南的一年多时间里,完成了对全省各地县保安团干部、警察干部和在乡军官的初步培训,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储备了一批军事后备人才。

第三,成立补充兵训练处。抗战全面爆发后,湖南全省抽调部分保安团补人正规军后,还有11个保安团,这11个保安团普遍存在人员不足、装备低劣的问题。张治中先是把这11个保安团整顿补充,加强训练和装备,部署在全省几个战略要点上,接着对各县地方部队进行整训,特别是整编全省人民自.卫队,组建民众抗日自卫团。这些整训,对于地方部队日后配合正规军作战,维护后方秩序,开展敌后游击战,都起到了巨大作用。

1933年,国民党将领张治中于黄埔号飞机命名典礼上慷慨陈词。

在加强军事准备的同时,张治中也着力对湖南的工农业生产和财政经济方面进行了整顿发展。湖南是个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抗战中粮食同样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产量的多少,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更是关系到抗战胜败的大局。1937年由于战争的影响,湖南的粮食产量比1936年减少了23.4亿斤、为了遏制粮食产量的减少势头,张治中制定了《湖南战时农业实施纲要》,大力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

具体措施是积极发动人民垦荒,至1944年全省垦荒面积就达145.15万亩,收获粮食223.48万担:积极培训农业技术员辅导员,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推广优良粮食品种,特别是推广二熟稻再生稻,至1944年全省推广再生稻182.3万亩,增产粮食113.69万担;减少糯稻种植面积,因为糯稻产量低,而且多用于酿酒,因此减少糯稻改种粉稻,并规定每家农户种植糯稻面积不能超过稻田总面积的1%。这样一来,至1944年全省共有475万亩糯稻改种粗稻,增产稻谷1842万担,此外还兴修水利、改良推广先进农具、增加农业贷款,鼓励秋植杂粮等措施。由于上述措施得力,使湖南省的粮食产量年年增产,1938年全省水稻种植面积比1937年减少35.9万亩,但粮食总产量却增加了45亿斤。

在粮食增产的同时,湖南省还增加棉花、油菜、烟草等经济作物的生产,如棉花1938年的产量就比1937年增加了4万多担。

湖南工业基础薄弱,抗战爆发时全省仅有近代工业企业90余家。抗战爆发后,为适应抗战的需要,为战争提供必需的国防资源,湖南省以开发战争资源、增强战争力量为当前要图,调整整顿国营企业,积极鼓励国内外企业家来湖南投资,调查开发矿产资源,开办矿产企业。至1942年,湖南的近代工业企业就发展到了501家,比1937年增加了4倍多,占当时国民党统治区工业企业总数的19%。工业企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湖南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持了湖南抗战。但是湖南工业企业民营单位比重大,小厂多,基础薄弱设备落后,因此发展后劲不足,这也是1943年后湖南工业发展停滞的原因。

在发展工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湖南省政府积极调整财政税收,结束了湖南财政税收混乱的局面,既增加了收入,又减轻了人民负担。

人力、粮食、财税,张治中上任后的三把火,大大提高了湖南支持抗战的物质基础。但是随后的一把大火,却把张治中的主湘之路彻底断送了。

【未完待续……】

下期将继续讲述抗战时期长沙会战的战斗战史系列,点关注不迷路

点击主页,更多精彩硬核战史内容等你来看

0 阅读:14

星辰与大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