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战争前,钱其琛劝萨达姆不打,萨达姆:这跟香港是中国的一样

胜晨聊历史故事 2024-12-23 09:20:32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发国际震动。面对即将爆发的海湾战争,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远赴中东劝说萨达姆撤军。会谈中,萨达姆竟将伊拉克与科威特的关系类比为中国与香港的关系,声称这是“统一问题,无需妥协”。

最终,萨达姆的固执让海湾战争爆发,伊拉克陷入毁灭性困局。若当初听取中国的规劝,萨达姆的命运是否会截然不同?

一、从盟友到对手:伊拉克与科威特的恩怨积累

两伊战争时期,中东局势风云诡谲。萨达姆治下的伊拉克,因长期与伊朗对峙而背负沉重压力。为应对战争开销,伊拉克不得不向周边的富裕邻国寻求经济支持,其中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提供的援助尤为显著,仅科威特一国的资金就高达140亿美元。

当时,伊拉克号称是阿拉伯世界的“捍卫者”,打着“保护阿拉伯共同利益”的旗号对抗伊朗,而科威特与沙特的资助也被包装为“兄弟情谊”的象征。随着1988年两伊战争的停火,伊拉克虽然取得了表面上的胜利,却已是满目疮痍。

国民经济因长期战争几乎崩溃,而巨额外债则如沉重的枷锁一般压在萨达姆头上。面对科威特和沙特提出的偿还要求,萨达姆的态度急转直下。他不再将科威特视为盟友,而是将其描绘成“战争中的旁观者”,甚至抨击对方的经济支持只是为了从中谋取利益。

而科威特方面坚持认为,这些资金是战时的合法借款,并要求伊拉克必须连本带利偿还。双方的分歧迅速扩大,交锋逐渐升级。据统计,当时伊拉克的财政赤字高达600亿美元,几乎占国民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

石油是萨达姆为数不多可以利用的资源,而科威特的行为无疑让他感到自己的主导权受到了挑战。

二、外交之旅:钱其琛的中东使命

1990年8月,伊拉克突袭科威特后,局势迅速恶化。美国和英国开始部署兵力,海湾地区的气氛空前紧张。为了避免一场规模巨大的军事冲突,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一系列决议,要求伊拉克撤出科威特,并对其实施经济制裁。

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为化解危机尽力而为,提出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11月,中国政府派出外交部长钱其琛远赴中东展开斡旋。他的任务是通过与地区主要国家的高层沟通,寻找让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的突破口,同时传递中国坚持和平解决争端的立场。

此次外交之旅被认为是一次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钱其琛和他的团队需要在短时间内走访多个国家,倾听各方意见,同时维护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中立形象。钱其琛的第一站是埃及,随后他马不停蹄地访问了约旦、伊拉克和其他相关国家。

行程中,他与多位国家元首及外长展开了长时间会谈。据统计,整个出访行程覆盖2万公里,进行了15场重要会谈,累计讨论时间超过30小时。为了尽可能争取到一个和平的解决方案,钱其琛的团队准备了详尽的方案,并结合每个国家的关注点,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尽管中国的斡旋以和平为核心,但钱其琛的态度十分明确:伊拉克必须尽快从科威特撤军,否则面临的后果将极为严重。中国认为,战争一旦爆发,伊拉克的国家主权和地区稳定都将遭受毁灭性打击。

为了避免最坏的局面发生,钱其琛在与中东国家沟通时始终强调,通过外交途径化解危机是所有国家的共同利益。在访问约旦期间,钱其琛还与约旦国王侯赛因进行了深入交流。约旦作为中东地区的重要国家,长期以来在阿拉伯国家联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侯赛因国王希望中国能够利用其国际地位,为和平解决海湾危机提供帮助。他对钱其琛表示,阿拉伯世界内部存在许多矛盾,但如果让战争蔓延,将会给整个地区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随后,钱其琛抵达伊拉克,与伊拉克外交部长塔里克·阿齐兹展开谈判。

阿齐兹在伊拉克政府中地位显赫,素有“萨达姆智囊”之称。他在会谈中试图为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行为辩护,但钱其琛则一再重申,中方坚决反对通过武力改变现状的行为,并强调国际社会对伊拉克的普遍反对态度。

中国建议伊拉克从长远利益出发,撤军并与国际社会展开对话,以避免更严重的后果。

三、荒唐的类比:萨达姆的“香港论”

会谈伊始,钱其琛代表中国政府表达了对当前局势的深切关注。他坦率地指出,伊拉克对科威特的武力入侵已经触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联合国的制裁决议更是明确信号,表明全世界都要求伊拉克立即撤军。

钱其琛强调,局势继续升级将导致不可预测的后果,战争爆发将会波及伊拉克的全境,给国家发展带来毁灭性打击。他特别提到美国的军事部署,提醒萨达姆美军正在加紧行动。然而,萨达姆对此表现得异常自信。他听完钱其琛的劝告后,毫无妥协之意,反而提出了一个荒唐的类比。

他称,伊拉克与科威特的关系,与中国和香港的历史有相似之处,认为科威特自古以来就属于伊拉克,只是因为殖民者的干涉被人为分割,而伊拉克现在的行为是收复失地。

萨达姆进一步表示,科威特作为伊拉克的一部分,重新统一是合理的,他甚至反问钱其琛:“中国会放弃对香港的主权吗?”面对这种错误的类比,钱其琛立即做出严谨的回应。

他指出,香港问题是因为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导致的,而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下,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问题。相较之下,科威特早在1961年就已经获得独立,并且是联合国承认的主权国家,其地位明确受到国际法的保护。

钱其琛进一步强调,用武力改变现状的行为只会引发更多问题,科威特与香港的情况根本无法相提并论。萨达姆对此并未表现出任何动摇,甚至以“科威特问题是阿拉伯世界内部事务”为由,拒绝接受国际社会的干预。

他还提出了一个所谓的“挂钩论”,主张将解决科威特问题与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一并处理。钱其琛当即指出,和平解决问题才是中东局势的关键,而挂钩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只会让局势更为复杂化。

四、战争爆发:美国的现代化打击让伊拉克梦碎

1991年1月17日清晨,美军主导的多国部队正式启动“沙漠风暴行动”,标志着海湾战争进入全面军事阶段。这场战争从一开始便展现出截然不同于以往战争的特点——依靠现代化信息技术与高精尖武器的精准打击,而伊拉克方面虽然兵力雄厚,但面对这种全新形式的战争,完全无力招架。

战争的第一步是空袭。为了在短时间内取得制空权,美军派出数千架战斗机、轰炸机、侦察机以及隐形飞机,对伊拉克进行高密度打击。在行动的前24小时内,多国部队共出动了超过2500架次战机,瞄准了伊拉克的防空系统、通信设施、发电站以及重要军事指挥中心。

这种集中式攻击使得伊拉克的雷达系统瘫痪,指挥链条被切断,防空火力几乎全程“蒙着眼”作战。伊拉克方面号称拥有56个防空基地,数千门防空炮和导弹发射装置,但在美军隐形飞机的精准打击下,这些设备大部分成了摆设。

战争开始仅两天,伊拉克的防空网络基本瓦解,许多战机甚至直接逃往伊朗,避免被击毁。在这场战争中,美军首次大规模使用卫星制导武器和巡航导弹。仅在开战首日,超过300枚“战斧”巡航导弹便被投向伊拉克核心军事目标,而这些导弹的高精度打击彻底改变了传统战场模式。

空袭行动持续了整整42天。在此期间,伊拉克试图通过向以色列发射“飞毛腿”导弹来转移国际社会的注意力,试图挑动阿拉伯国家的内部矛盾。然而,这些低技术含量的导弹并未对以色列造成实质性威胁,反倒暴露了伊拉克在现代战争中的技术落后。

空袭之后,地面战役迅速展开。2月24日,多国部队发起代号为“沙漠军刀”的大规模地面攻势。美军主力从伊拉克南部沙漠地区发动穿插作战,利用M1A1主战坦克和先进的机械化步兵快速突破伊拉克的战线。

伊拉克军队原本计划在沙漠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进行持久战,但面对美军的高科技装备和灵活机动战术,这些传统战法完全失效。仅仅100小时,伊拉克军队的主力便被彻底击溃。与此同时,多国部队还成功切断了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后方补给线。

以巴士拉为中心的防御阵地在美军猛烈炮火的覆盖下变成一片废墟,残余部队在撤退途中被堵在“死亡公路”上,成为无数燃烧车辆和废弃装备的组成部分。这条被称为“死亡之路”的高速公路,成为海湾战争中最具代表性的画面之一。

战争持续至2月底,伊拉克的防御体系几乎全面崩溃。2月28日,萨达姆被迫宣布从科威特撤军。相比之下,多国部队的伤亡人数微乎其微,战争结果彻底颠覆了萨达姆对战争的预测。

五、错失的转机:萨达姆的顽固与伊拉克的教训

海湾战争的爆发,并非不可避免。在战争爆发前,联合国和多个国家已采取了密集的外交行动,试图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然而,萨达姆在关键时刻的决策失误,使得伊拉克丧失了和平解决危机的最后机会。

1990年8月至1991年初,联合国先后通过12项决议,要求伊拉克无条件撤军。其中最重要的是1990年11月29日通过的第678号决议。该决议设定了明确的最后期限:伊拉克必须在1991年1月15日前撤出科威特,否则多国部队将获授权采取“一切必要手段”迫使伊拉克撤军。

实际上,这已经是国际社会为伊拉克打开的最后一扇和平之门。然而,萨达姆在最后期限内始终拒绝妥协,认为国际社会的警告不过是“纸老虎”。在战争即将爆发的前夕,一些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也试图通过外交途径劝说萨达姆回头。

1990年10月,约旦国王侯赛因致信萨达姆,敦促他撤军,以免给伊拉克和整个阿拉伯世界带来灾难。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和沙特国王法赫德也多次呼吁,指出战争将不可避免地让伊拉克成为全世界的目标。尽管萨达姆听取了这些意见,却始终未能改变自己的决定。

除了来自阿拉伯世界的压力,一些西方国家也提供了解决方案。法国曾提出由联合国监督下的和平撤军方案,甚至提议调停伊拉克与科威特之间的边界争端。

中国在与伊拉克的接触中,也明确表达了对和平解决危机的支持,并通过钱其琛的多次劝说,为伊拉克提供了回避冲突的建议。但这些努力都被萨达姆的自信和顽固所忽视。

萨达姆错判了多国部队的决心。他相信,美国及其盟友不会在中东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认为自己的百万军队和先进装备足以让任何外部势力望而却步。然而,他未能认识到,这场战争的本质是信息化战争,而非传统的阵地战。萨达姆的误判和固执,将伊拉克推向了灾难的深渊。

1991年1月15日的最后通牒到期后,多国部队立即采取了军事行动。战争结果证明,萨达姆的坚持并未换来尊严或胜利,反而让伊拉克成为战争的牺牲品。而萨达姆的行为,也让国家长期承受经济制裁和孤立的后果。

参考资料:

《海湾战争》

作者:

徐勇军著

出版社:北京:华夏出版社;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1996.05 页数: 148

0 阅读:85

胜晨聊历史故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