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李在明凭借绝对优势连赢三场后,在4月27日的韩国共同民主党最后一场总统候选人选拔大会上,再次获胜的李在明一举成为了该党的总统候选人。
李在明
共同民主党作为韩国最大的在野党,李在明能够当选该党总统候选人,这意味着他离总统之位又近了一大步。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作为韩国总统候选人之一的李在明,其对华态度无疑是外界最为关注的一点。
尹锡悦
那么,和前总统尹锡悦相比,李在明的对华态度究竟是如何呢?
4月27日,韩国最大在野党共同民主党前党首李在明以89.77%的得票率当选该党总统候选人,创下该党历史上最高得票率纪录。
这一结果标志着李在明在四场党内初选中实现“全胜”,前三场分别以88.15%、90.81%和88.69%的压倒性优势胜出,最后一场在首都圈、江原道和济州地区再获高票。
尽管李在明身陷多起司法诉讼(包括违反《公职选举法》的指控),但其支持率未受明显冲击。
据韩国盖洛普4月25日民调显示,李在明以38%的民众支持率领先,远超执政党候选人韩东勋(8%)和洪准杓(7%)。
对此,有分析认为,其“敢言敢行”的强硬形象、对经济民生的关注,以及尹锡悦政府弹劾后的政治真空,共同助推了他的崛起。
值得一提的是,李在明的竞选之路并非坦途,2025年2月,韩国检方要求法院判处其2年监禁,指控其在2021年总统竞选期间就城南市地产开发案作虚假陈述。
尽管二审于3月推翻原判、宣告无罪,但检方已向最高法院提出抗诉,最终判决预计在5月10日候选人登记截止前公布
若最高法院维持有罪判决,李在明将丧失参选资格,甚至面临10年禁选,若无罪,则扫清最大障碍。
与此同时,前总统尹锡悦因弹劾下台引发的政治震荡仍在持续。
若李在明当选,尹锡悦可能因任内争议面临司法追责,而共同民主党前总统文在寅的受贿案,也可能因党派关系获得赦免。
因此这场“司法博弈”不仅牵动个人命运,更可能重塑韩国政坛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李在明的对华态度被视为其外交政策核心,他在2025年2月接受《华盛顿邮报》专访时明确表示:韩国无法承受与中国关系破裂的代价。
其主张可概括为三点:务实平衡、经济优先和历史立场。
李在明强调在中美间保持灵活,既不疏远中国,亦巩固美韩同盟,他批评尹锡悦政府过度依赖美国,导致中韩关系紧张,主张缓和现行对华强硬政策。
在经济领域,中国作为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李在明认为对华合作关乎韩国经济命脉,需避免政治议题干扰经贸。
最关键的是,李在明对日态度强硬,还要求日本就二战强征劳工问题道歉赔偿,这与尹锡悦的“亲日”路线形成对比。
种种迹象表明,6月3日的韩国总统选举的焦点,或将聚焦于李在明与执政党潜在候选人韩德洙(现任代总统)的“朝野对决”。
虽然韩德洙尚未正式宣布参选,但民调显示其支持率为6%,若整合保守派力量(合计不足30%),或可形成一定竞争力。
不过在这期间,对华关系仍是关键变量,尹锡悦任内因部署萨德、加入“芯片四方联盟”等举措,导致中韩关系跌入冰点。
李在明若胜选,可能调整政策方向,但受制于美韩同盟框架,实际调整空间有限,此外,最高法院判决、迁都宪法争议、朝核问题等均可能影响选情。
不难看出,李在明的崛起折射出韩国社会对变革的渴望与对传统政治的厌倦,从地方检察官到总统候选人,他的草根背景与强硬风格,既吸引民众,也引发争议。
无论最终能否入主青瓦台,其“平衡外交”理念已为僵化的半岛局势注入新变量,而对华关系能否“破冰”,不仅考验政治智慧,更关乎东北亚地缘格局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