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担任了十年外交部部长,先后访问超过100个国家,65岁担任副总理,任期间主持了港澳回归,弟弟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曾经担任天津市副市长。钱氏后人,书香门第,人才济济,他是钱其琛。今天,我们就来瞻仰这位“风云外交官”的前尘过往,一睹先人风采。

十年外交部长路
成绩突出、工作踏实的钱其琛在1988年正式坐正,升任外交部部长,全面管理外交工作,正式开启了他长达10年的外交部长之路。
挑战接踵而至,仅在升任外交部部长职位一年之后,钱其琛受邀前往日本东京,出席裕仁天皇的葬礼。
这次出行,他的身份是中国国家主席特使,压力不可谓不大。有小礼无大义的日方明面上对钱其琛一行进行了友好的接待,但却在之后的交流之中表露本性,一再对二战中的侵略罪行加以美化,钱其琛深感愤怒,当场对日本首相进行反驳,以直接的话语狠狠打击日方的小人行径。
也是在这场葬礼之上,钱其琛顺利地与前来吊唁的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哈托接触,双方针对中印交往正常化相关事宜进行会谈,最终达成了“三点一致”的观点,顺利打破了长达23年的外交冰期。

说起中国与印尼的交往,早在建国初期两国之间关系就十分亲密,印尼是早期在联合国最为支持中国合法席位恢复的,也是最早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此后,周总理在1955年参加在印尼万隆举办的亚非会议,奠定了两国友好外交的重要基础,原本外交关系应当由此为起点有一个良好的发展。
但天有不测风云,时年9月末,印度尼西亚爆发了一场以印尼共产党和亲苏派为首的军事政变,印方误会中国介入其中干涉印尼内政,因此交恶至今。
终于,在经过长期的努力之后,这最后一步由钱其琛踏出。1990年8月8日,中印正式宣布两国恢复外交关系。中印的正常邦交也影响了周边中国,新加坡也很快随着印度尼西亚的步伐,与中国正式确立外交关系。

2005年年末,钱其琛在钓鱼台国宾馆接待前来进行国事访问的蒙古总统一行人,其间收到了“北极星”勋章,作为对他一直以来在中蒙关系发展中做出的杰出贡献的致谢。钱其琛在外交部工作的数十年,也是中蒙关系由亲密、疏远到重归于好的一段时间,他既是中蒙关系的推进者,也是中蒙外交舞台上重要的领舞人。
建国初期,中蒙曾经有过短暂的蜜月期,当时蒙古国亲切地称苏联、中国分别为自己的父母。但这位长居草原的儿子带着清朝政府分而治之的历史伤痛,在夹在苏联和中国之间时,自然地会更亲近他的“苏联父亲”。
但在之后的数十年里,随着中苏关系渐渐冷却,亲苏的蒙古就像一个面临父母离婚的孩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站在苏联那边。

到了20世纪80年代,蒙古内部的杂志报刊上整日刊登的都是一些批判中国的内容,即便是召开外交会议,席上也对中国毫不留情,这段时间,中蒙关系降至冰点。钱其琛深知中蒙关系的心结还是出在苏联之上,心病还须心药医,只能静观其变。面对蒙古国在会议上的多番挑衅和无礼行径,钱其琛不为所动,以不变应万变,无论面对什么情况,他总能淡然处置,谈笑风生,并不为他人的态度所动。
随着世界政治局势不断发生变化,苏联解体,蒙古又开始亲近中国了,钱其琛清楚,这个孩子现在倒是回心转意了,于是宽容对待。1989年,中蒙两国之间先后派出外交部长进行国事访问,钱其琛的外交行程十分密集,时间也非常紧张,很多会面都要提前很长时间安排。

但在当年5月接待蒙古外交部长一行人之后,他便意识到正是两国破冰、回暖的重要机会。原本,各国之间国事访问一来一回并不会安排在同一年中,但在钱其琛的坚持下,短短五个月后,他便带领着外交团队一同来到蒙古国。自此,两国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中国也多次向蒙古提供经济上的援助,一展大国风范。

在正式上任成为外交部长之前,钱其琛早已积累了相当长时间的一线工作经验。建国前,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附属中学的钱其琛顺利地成了一名报社职员,他所工作的报纸正是鼎鼎有名的上海《大公报》。
在《大公报》社工作期间,钱其琛明面上为和平事业大力进行宣传,暗地里长期为当地党组织提供情报。建国初期,钱其琛仍留在上海,负责当地组织的青年活动工作。
经过四年的基层工作之后,外交工作的大门无意间向他打开了。毕业十年后,钱其琛被公派到苏联团校学校,凭借着过人的语言学习能力,钱其琛在苏联的学习工作成绩得到了一致认可,学习结束之后,他被留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担任秘书职位。

在苏联工作的8年间,钱其琛从使馆秘书一路做到了研究室主任的职位。学成归来,又在当地工作沉淀多年,归国的钱其琛进入教育部,接到中央任务负责制定来华留学相关规定文件,在针对世界各国留学制度进行深入研究之后,结合国情和过往的经验,钱其琛制定了外国人来华留学工作的系统条例,为国外人才引进和培育提供了坚实的工作依据。
建国后,他从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秘书、研究室主任一路做到外交部副部长,数十年磨一剑,他的睿智、机敏、谨慎在外交部的工作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在中央大力倡导“干部三化”的背景下,钱其琛被提拔升任外交部副部长一职。
走马上任,短短五年间,钱其琛作为中方代表先后担任了11轮中苏外交谈话会议的主持工作,其强度不可谓不高。在推动中苏边界的协定和关系正常化发展方面,钱其琛立下了汗马功劳。

钱其琛在外交事业上的功绩不仅仅是得到了国内民众的认可,更在国际社会获得赞声一片。2005年11月,蒙古国授予钱其琛本国最高勋章——“北极星”勋章。作为中国人,能够得到他国最高勋章荣誉的认可。
钱其琛在外交舞台的付出,实在是令人敬佩。十年风雨外交路,钱其琛先后访问了超过100个国家,务实、睿智、灵活的外交作风得到了一致好评,他在国际外交领域为我国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贡献,开拓了一条全新的外交道路,推动我国外交发展步上新台阶,迎来新机遇。

65岁荣升副总理
在荣升国务院副总理之时,钱其琛已经65岁了,其他人在这个年纪多已退休,安享天年,但钱其琛仍然奋战在工作一线,承担着国家重任。在副总理一职上,钱其琛主要负责外交、旅游、侨务以及港澳相关方面的工作。
他分别在1993年和1998年被定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预备工作委员会主任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备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65岁的钱其琛的回答是“能!”钱其琛在65岁时接下了国务院副总理的重担,这个位置,可不简单,在国家发展的航道上,他是中国这艘巨大船舰队伍的大副。掌舵之后,钱其琛的第一个重要任务,是将香港、澳门两艘曾经在航行中迷失方向,被其他战舰掠走的小船舰迎回母舰的怀抱之中。
1993年,为了香港回归事宜,钱其琛成为了筹备委员会的负责人,并在5年后,又接下了澳门回归的筹备工作。
针对香港、澳门的回归,如何和平、稳定地交接政权,如何在港澳两地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太不简单,也太不容易,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任务,又是一个极度重要的工作!中国人心心念念的两岸三地大统一,即将迎来里程碑式的进展,重责在身,重任在肩,钱其琛既感压力,更多的却是骄傲与荣誉。
但是钱其琛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在方针的实践落地上作出了大量尝试,付出了许多心血,为之后的港澳工作提供了卓有成效的经验基础。

除此之外,钱其琛在中央领导下,在“和平发展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新发展时期的外交理论制度建设,基于世界发展格局,有针对性地对中国外交理论加以丰富与充实。钱其琛认为,中国的外交工作重点应当放在友好发展、团结邻国、多方外交等方面。
21世纪初,钱其琛从国务院副总理的位置上功成身退,这一年,他已经古稀过半,是一名75岁高龄的老人了。钱其琛笑称自己跟别的退休老人不同,他这种情况退休已经“超龄”了。老革命人,老共产党人,都是干到干不动的那天才会停下工作的脚步,钱其琛也是如此。
名义上,他已经卸任,不再担任国家要职,实际上,他根本没有放下工作,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辛劳一生,晚年,他还是在乎国家未来的发展,将自己的能量释放在了新一代外交人才的培养之上。不仅如此,他还将自己毕生的外交经验汇集成册,编写了中国国际外交理论里程碑式的作品——《外交十记》。
发行后迅速引起国际外交学界的强烈关注,甚至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钱其琛在国际外交上的影响可见一斑。

2003年,辛勤工作了大半辈子的钱其琛光荣退休了,他戏称自己是“超龄退休”,原因无他,此时的钱其琛已是75岁高龄。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工作,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外交人才的培育以及理论工作研究。在外交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退休后的钱其琛受邀担任了国内一流学府——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名誉院长一职,继续发挥着自己的热情。
在外交理论方面,钱其琛将自己多年来的外交工作以回忆录的方式集结成册,写出了《外交十记》。此书一出,引发了外交圈子的强烈关注,甚至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钱其琛在国际外交上的影响可见一斑。

弟弟曾任天津市副市长,
钱其琛的钱其璈小他五岁,早年,一场疾病使年幼的钱氏兄弟失去了他们的父亲。从此之后,长兄如父,钱其琛在钱其璈的生活中成为学习的对象、生活的楷模,在追随钱其琛加入共产党之后,钱其璈并没有马上踏入政坛,而是选择进入南开大学物理系深造,并一直在高校工作。在校工作期间,钱其璈创新了多项物理学教育方法,为国家培养了许多物理学人才。

由于教育成绩突出,钱其璈从南开大学教授被调任至天津市高教局局长,由此才踏上了政治道路,最后升任天津市副市长,分管体育与教育。钱其璈明白,教育的本质是人才的培育,出身于书香世家,他十分重视对于青少年政治思想的培育,只有根是正的,其上才能生长出强健的植株。
在担任天津市副市长期间,钱其璈严管教育经费,要求将钱要在刀刃上,努力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天津市教育水平有显著提升,他本人也因此屡受嘉奖。

对于广大天津市民来说,他不仅仅是遥不可及的副市长,更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在退休之后,钱其璈也跟钱其琛一样,并没有放弃工作,而是将精力放在了当地体育事业的建设之上,担任天津市体育协会主席一职。
在得知自己被选为奥运火炬手时,钱其璈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荣誉感。感于国家强盛,喜于自己能够见证这一切,并为此添砖加瓦。

作为千年名门望族后人,钱氏兄弟的优秀似乎早就刻在他们的DNA里。“两浙第一世家”钱氏家族从唐末以来便在江南一带开枝散叶,尽是史册留名的名人便超过千数,人才辈出,为当地乃至中国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近代,钱家迎来人才爆发期,在科技领域有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三钱”为中国奠定“两弹一星”的基础。在国学传承领域,钱穆、钱钟书刻下了他们作为文坛巨擘的印记。好学、勤奋、爱国已经牢牢焊在他们的骨血之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参考:
钱其琛的两件外交大事:谋和平,交朋友;
钱其琛忆曼德拉怎样痛下决心与中国建交;
钱其琛东京葬礼外交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