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黄公望画过一幅《良常山馆图》,良常山位于江苏,传说秦始皇巡游的时候曾经登临这座山。此后这座山成为名胜之地,山中有多处人文景观。黄公望也曾游览此山,觉得景色宜人适合入画,就施展丹青技法留下自然之美。这幅画后来流传到清代,王翚曾经看过,于是他进行临仿画了一幅。现在看到的《良常山馆图》就是王翚仿作,黄公望的真迹已经失传。
了解了这幅画的来龙去脉,估计很多人都会关心一个问题,王翚临仿的画作到底好不好呢?倘若翻开一本古代美术史,就会发现介绍黄公望有可能用好几个章节。介绍王翚的时候,常用一章文字介绍四王的时候才提到他。这是不是意味着王翚的临本肯定不如黄公望真迹呢?好不好,要分析后才能得出结论,尤其是真迹失传、临本传世更要仔细赏析。

王翚 良常山馆图
先说结论,王翚临仿黄公望《良常山馆图》不太成功。无论是笔墨构图还是气韵意境,都比不上黄公望。先看笔墨,画中前景、中景、远景都出现了矾头,黄公望受五代董源、巨然影响也喜欢画矾头。矾头就是像矿物晶体的碎小石块,画到作品里可以起到装饰性效果。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不能一幅画中到处都是矾头。王翚偏偏出现了这个问题,以前景为例看上去略显凌乱。
黄公望画山石很讲究,他有一本理论著作叫《写山水诀》里面有详细记载。既然原作不在,只能根据《写山水诀》分析王翚的笔墨了。貌似王翚接受了黄公望的观点,“董源坡脚下多有碎石,乃画建康山势”。实际上,“多有碎石”并不是王翚表现出来的这样。具体可以参考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理解这句话。

王翚 良常山馆图 局部
至于画树法,黄公望说,“树要偃仰稀密相同。有叶树枝软,面后皆有仰枝。”王翚也没有达到要求,他用笔过于规整统一。别看画中有杂树成片,看来看去却产生只有三两棵树的错觉。少变化,重形式,看上去略显雷同。
黄公望说,山中要有云气。王翚很听话,他也画了云气,并且为了突出用了对比的手法。可惜王翚画山石墨色较重,没有画出他想要的结果。

王翚 良常山馆图 局部
王翚很重视视觉效果,山石点苔为了表现节奏感,基本上呈现等距排列。要不是他用笔很稳,妥妥的“翻车”了。想要仿黄公望的山水画,不仅要熟读他的作品、理论,还要多多观察自然景色。据说黄公望随身携带笔墨纸砚,路上遇到心动景色就驻足描摹。显然王翚在创作中缺乏这方面的积累。
有没有可能让这幅画看上去更接近黄公望风格呢?当然有了,只要王翚放弃对庄重雍容华美效果的迷恋,他可以无限接近黄公望的画风。也许王翚生活困顿潦倒一些,少一些应酬,多感受一些疾苦,就能画得更好了。

王翚 良常山馆图 局部
当然了,上述言论只是纸上谈兵。对于学习山水画的人来讲,临仿王翚作品同样重要。他如何理解宋元技法,都体现在创作中。整个清代技法如此全面的画家,恐怕只有王翚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