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过一首诗,其中两句是“川平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说到这首诗和赏画有关。苏轼有个好朋友叫王定国,官至工部尚书。王定国喜欢藏画、画画,家中收藏颇丰。苏轼听说王定国藏有一幅画名为《烟江叠嶂图》,于是登门赏画。画中有千重山、万层云,让人苏轼感慨连连赋诗一首。
几百年过去了到了清代,有个叫王翚的画家见到了《烟江叠嶂图》。他赏画之后,以苏轼诗意为题创作了一幅册页作品。这就是《苏轼诗意图》的来历,你感觉王翚画得怎么样呢?王翚号称集古之大成,精通掌握历代名家技法。他在创作中崇尚仿古,还能保持自己的面貌。只不过,技法如何争议很大。普遍观点认为,王翚在创作中简化了宋元技法,让画作显得不够精致。

王翚 苏轼诗意图
所谓精致,是一种感觉,并非指用笔精细构图满密。宋人山水中的精致感体现在细节上,元人山水的精致感体现在整体气韵上。王翚在细节处理上不如宋代名家,在气韵意境上不及元人笔墨。王翚画苏轼诗意,运用宋元技法立意不错。山石采用米点皴画法,突出清润效果。画中烟云缭绕,山水景色引人入胜。
从画中题跋可以看出,王翚仿方方壶技法。很多人不熟悉这位元代画家,他喜欢画云山雨霁景色,画面看上去秀润苍茫。王翚在仿前辈技法的时候,疑似用错了米点皴。这对于仿古画家来讲,是致命的错误。先从这幅画的前景开始欣赏,最后再说他错在哪里。

王翚 苏轼诗意图 局部
前景岸汀景色,一堆怪石,几棵古树,园林小景。树石勾皴点染样样俱全,似乎很精致。王翚忽视了一个问题,他画烟云雨霁用笔交代得清清楚楚,如何过渡到远景迷茫景色呢?他似乎成了传统技法的搬运工,拿来就用。也许有人会替王翚辩解,他是画册页,受限于作品尺寸。
那就接着看中景,烘染与留白形成的烟云横在山腰。烟云贯通整个画面,遮挡了本该出彩的中景。他这样画就是偷懒,没有考虑整幅画的韵味。看似精致,实则潦草,这让整幅画看上去没有万千变化。

王翚 苏轼诗意图 局部
终于要说到他画的米点皴了,一样的用笔,一样的墨色,规律排列,好像山上布满了斑斑点点。说得极端一点,整座大山好像长满了黑斑。这根本不是米点皴,基本技法出错不可原谅。
王翚有一批类似这样的仿古山水,在技法运用上似是而非。有人分析过原因,说王翚成名之后懈怠了一段时间。技法没有进步,反而越画越差。《苏轼诗意图》也许就是这段时期的作品。无论出于何种理由,画家在创作中都应该保持敬畏心。对艺术的敬畏,对传统的敬畏,对笔墨的敬畏。

王翚 苏轼诗意图 局部
看到这里,你还喜欢王翚的《苏轼诗意图》吗?有的时候欣赏名家作品,要拿出自己的观点。不要被名家的名气吓到,不喜欢也不敢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