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这首诗是北宋文人陈师道的作品,名为《登快哉亭》。诗中提到的这座亭子位于徐州东南,始建于唐代。历经战火,宋代文人重建了这座亭子,由苏轼重新命名为快哉亭。陈师道先认识了曾巩,进而认识了苏轼。苏轼推荐他前往徐州的书院教书,陈师道知道当地有一座苏轼命名的亭子,欣然前往。

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有利于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作为一首写景诗,从什么视角描写很重要。陈师道登临亭子,看到了江水绕城的画面,由此就能知道快哉亭建在高处,可以俯视四周景色。居高临下,全景描写眼中所见,从而让整首诗显得颇有气势。像不像画家常用的高远法构图呢?还是好好读读《登快哉亭》吧。

熟悉地理的人都知道,长江并没有流经徐州,陈师道看到的应该徐州城外一条河或者一个湖泊。他这样描写为了突出视野宽阔,进而快速把读者带入到他的视角,与他感同身受。诗中写道,江水蜿蜒,绕过城墙流向远方。泉水从乱石中涌出,溅起朵朵浪花。水声潺潺,听到后令人心情愉悦。登临快哉亭,看到宏大景色,听到流水清音,就知道四周的环境有多么静谧了。陈师道通过描写环境氛围,开始酝酿情感。

时值黄昏,陈师道看到夕阳落山,层层云团暮霭遮住了远山轮廓。空中有飞鸟到处乱飞,好像因为夜幕突然落下感到恐慌,不知道去哪里栖息。纵目远眺陈师道还能看到天边似有浮云飘动,云团缓缓变化形状,像他的心情一样闲适自在。陈师道站在亭中,久久不想离去。他想到家中还有稚子等他吃饭,依依不舍离开了快哉亭。

陈师道写夕阳景色,丝毫没有流露出颓废心态,这一点很了不起。整首诗读下来,看不到惆怅郁闷,只能看到热爱自然景色。这样直接倾诉乐山乐水的作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山水画。尤其是他在诗中描写了江水、城郭、流泉、飞鸟、暮霭等种种物象,这些细节都是山水画中的必备元素。诗中有画,陈师道写出了这个境界。他没有为了抒情而故作惆怅,他有自己的审美标准。

整首诗言语质朴,蕴含深意。举个例子,陈师道提到的“度鸟”、“奔云”具有象征意义。古人写到飞鸟,常常抒发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在有限的生命里,他追求闲适自由的生活,不愿意被物欲侵扰。天上流云同样揭示出内心的平和淡然。陈师道是一个无欲无求的人,才会追随朋友的足迹游览山野美景。他追求安贫乐道的生活,并认为这才是文人本色。有家人为伴,有一日三餐,这样的生活就够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