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辅杨廷和之子杨慎虽是状元,但因在大礼议中反对明世宗屡遭贬谪

史海撷英 2024-12-07 21:26:11

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是明朝首辅杨廷和之子,也是有明一代最负盛名的才子,就算和解缙、唐伯虎相比起来,也毫不逊色。可杨慎却被明世宗流放云南多年,直到最后老死云南。

杨慎被流放了整整35年时间,期间一共遇到六次大赦,每次杨慎都被排除在外。

在流放期间,杨慎曾经因为杨廷和生病去世等理由,陆陆续续离开过云南几次,但时间都不长,最终还是被明世宗的人押回云南。

就算是大明律法规定,年满六十者可以赎身回家,但谁也不敢得罪明世宗,导致杨慎不得不老死云南。

那杨慎究竟做了什么事情让明世宗痛恨了这么多年呢?

正德年间的状元

杨慎是杨廷和的长子。杨廷和出身翰林,在明武宗正德和明世宗嘉靖两朝担任内阁首辅,他早期以文史之才著称,后来官高位显,掌握朝廷重权。

有杨廷和这样的父亲,杨慎从小就家境优渥,受到全面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熏陶,再加上他天资过人,在读书、吟诗作赋方面很有天赋,十几岁的时候就以诗歌闻名,深得当时儒学前辈的赞赏。

杨慎

正德六年(1511年),24岁的杨慎考中状元,被授予翰林修撰的官职。杨廷和也曾担任此职,不过那时他已经步入仕途将近十年。杨慎刚一出仕就得到这样的官职,首先是他状元的光环,其次难免有他父亲的影响。

这时候的杨廷和已经是内阁辅臣,第二年就接替李东阳升为内阁首辅,成为明武宗十分倚重、完全倚仗的朝廷重臣。

相似的父子俩

杨慎在官场上的行事风格和他父亲非常相像,无论是看待朝政的眼光,还是处理事情的态度都深受父亲影响,正因如此,他的结局也就和杨廷和的政治生命紧密相连。

杨廷和是明武宗的老师,明武宗行事荒唐,杨廷和为此深感忧虑,经常对明武宗直言进谏,迫切地希望把明武宗拉回到天子的正常轨道。

对于父亲的做法,杨慎紧随其后,行为如出一辙。

正德十二年(1517年),明武宗再次跑出京城,到居庸关一带游玩。杨廷和与大学士蒋冕骑马赶到边关,想劝回明武宗,结果却被奉旨把守居庸关的宦官挡住去路。两位重臣辛辛苦苦跑了一路,结果却连明武宗的面都没见着,只好无奈地返回京城。

杨慎

杨慎知道这件事以后,认为明武宗的这种行为必须得到纠正,于是他奋笔疾书,写了一封规劝明武宗的奏疏递交了上去。结果,像对待杨廷和的劝谏一样,明武宗对杨慎的规劝理都不理,继续按照自己的心思为所欲为,肆意宴饮游乐。杨慎气不过,于是以身体有病为由辞官,回归故里四川新都。“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切谏。寻移疾归。”

这一时期的杨廷和也曾多次申请辞官,但是因为明武宗对他的器重与依赖,一直没有被批复,所以杨廷和一直在京为官,承担着辅佐朝政的重任。

父子二人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明世宗嘉靖朝。

一个好的开始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驾崩,因为没有子嗣,他的堂弟朱厚熜被迎立即位,是为明世宗,年号嘉靖。

朱厚熜之所以能够即位,杨廷和有迎立之功,所以刚上位的明世宗对杨廷和父子很是厚待:他加封杨廷和为特进,领取大学士俸禄,后来又加封为左柱国,经常召见予以慰劳。

对已经辞官在家的杨慎,明世宗则重新启用,任命他为经筵讲官,经常让他为自己讲解经典。

嘉靖初年,杨廷和父子一个是朝廷重臣,权力与荣贵首屈一指,一个则是天子近臣,前途一片光明。如果照这个趋势平稳发展下去,杨慎很有可能会成为第二个杨廷和,成为嘉靖王朝有声望、有权力的重臣。

让父子二人命运发生巨大转折的正是影响深远的“大礼议之争”。

“大礼议之争”的原因其实简单明了:明世宗想给薨逝的父亲兴献王确定尊号,以杨廷和为首的大臣认为,朱厚熜既然得承大统,就应该尊明孝宗为“皇考”,只能把兴献王尊为“皇叔考兴献大王”。这意味着明世宗入继伯父明孝宗一支,兴献王则从亲生父亲变成叔父。

对于这一提法,明世宗坚决不同意。为此,双方争执了长达三年的时间。争执不休的结果,是杨廷和负气申请退休,明世宗则没有任何挽留,任由杨廷和回家养老。杨慎继续留在朝中为官。

父子相继的抗争

杨廷和离开了,杨慎则继续抗争,从来没有表现出妥协的态度,因此多次惹恼明世宗。

当时多数大臣支持杨廷和的意见,只有少数大臣,如观政进士张璁、南京刑部主事桂萼等人迎合明世宗的意见,明世宗为此特意提拔张璁和桂萼为翰林学士。

张璁原来担任的“观政进士”并不是正式官职,只是当时对已经录为进士还没有任命官职的人的称号。桂萼的刑部主事是六品官职,又是在“留都”南京,所以两个人的级别和资历都比较低。明世宗为了获得更多支持,突然把两个人破格提拔到翰林学士这样显要的位置,顿时在朝廷掀起轩然大波。

杨慎

杨慎、丰熙等36位同僚一起上书,向明世宗抗议提拔张、桂二人之举,同时申请辞归:“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亦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斥!”

这样颇显文人风骨的奏疏到了明世宗跟前,那就是赤裸裸的直接挑衅,明世宗当即大怒,把上书的这些人痛骂一通,然后停止发放这些人的俸禄。“世宗怒曰:‘朝廷储才处之史馆、宜勉修职业涵养德性,以需异日之用。升庵不能安分,率众求去,张衍庆等同声附和,轻肆殊甚,姑夺慎俸两月,衍庆等一月。’自是而大礼之讼兴,伏门之狱起矣。”

没有杨廷和在朝中为这些人撑腰,杨慎这些翰林学士们的抗争显得十分壮烈,可惜却没有任何效果。

这当然不是最终结局,紧接着又出现了十分壮观的一幕。

左顺门哭谏

被明世宗痛骂并停发工资,杨慎好像并没有受到多大的触动,该做的事还是要做。

几个月后,经过和张璁、桂萼等人商议,明世宗决定追尊父亲兴献王为“皇考恭穆献皇帝”,改称明孝宗为“皇伯考”,完全推翻了杨廷和等大臣当初的建议。

消息传出,杨慎、丰熙等人激愤上书,明世宗不搭理他们,杨慎就协同众多朝廷大臣跪在左顺门处力谏。明世宗震怒,马上下旨将带头的八个人拘捕入狱。

明世宗的这道旨意激起群臣更强烈的愤怒,杨慎、翰林检讨王元正等二百多人齐聚左顺门,发起他们文官独特的抗议。

说这抗议形式独特,是因为他们既没有向皇宫深处发起冲锋,也没有和在场的护卫发生冲突,而是采用了一种极其悲怆、感人至深的抗议形式:他们整齐地排好队,然后统一跪伏在地上,开始放声大哭。“七月十五日,朝会集议。张璁以欺罔十三事折廷臣,吏部何孟春一一难之,群情汹汹。罢朝,孟春率百官力争。升庵曰:‘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义死节,正在今日!’检讨王元正,给事中张翀、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遂留群臣于金水桥南,谓今日有不力争者,必共击之。尚书何孟春、金献民,大理少卿徐文华复相号召,礼部右侍郎朱希周亦奔请阁臣赴,于是九卿、翰林、给事中、御史、诸司郎官、六部大理等二百二十九人,诣左顺门候旨,自辰至午不退。世宗在文华殿,命执台谏府部为首者,学士丰熙、六科给事中张翀、十三道御史余翱等八人,诏下狱讯。修撰升庵、检讨王元正撼门大哭,群臣皆哭。逮五品以下员外郎马理、修撰升庵等一百三十四人狱讯,四品以上孟春等八十六人待罪。”

这时的明世宗还不到20岁,他哪儿见过这阵势?当时被气得浑身颤抖,手足无措,最后实在没有其他解决办法,于是再次痛下杀手:关进诏狱,廷杖!所有参与官员先是被收监入狱,然后又是一顿痛打,其中有十六个人被当场杖死。杨慎也险些因此丧命,不过最终他醒了过来,接受了被贬职、发配到云南的命运。

贬谪生涯

情形好像坏到了极点,可是没想到还有更坏的在路上等他:杨廷和当权之时,曾经罢免了不少官员,这些人怀恨在心,现在看到杨慎被贬去云南,于是就派人在路上拦截,准备伺机杀害杨慎。“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至临清始散去。扶病驰万里,惫甚。抵戍所,几不起。”

虽然历尽艰辛,处境艰难,但是杨慎不愧是明代三才子之首,即使是被放逐滇南,他仍然保持着文人本色:云南的山水、风景,都是他诗歌创作的源泉,他赞叹梅花的绝世独立,感慨山茶的傲然风骨。在他笔下,山水皆成画,花鸟可入诗。“世宗以议礼故,恶其父子特甚。每问慎作何状,阁臣以老病对,乃稍解。慎闻之,益纵酒自放。”

杨慎

听说寻甸、武定有人作乱之后,杨慎不顾个人安危,带着自己的家僮和士卒一百来人加入平贼战斗,和当地的官员一起平定了叛乱。

杨慎在云南流放期间,只有少数几年是和夫人黄峨在一起的。并非黄峨受不了流放之地的苦寒,而是杨慎不忍心因为自己的错误让夫人受苦。

黄峨也是一个大才女,她和杨慎是少年夫妻,感情甚笃。几次想陪着丈夫到云南,结果都被拒绝。只有很短的一段时间,杨慎因杨廷和病倒回乡,黄峨坚决要跟随,杨慎才答应夫人到云南共同居住一段时间。

黄峨在云南期间,和杨慎同甘共苦,他们有共同的话题,可以一起对诗吟曲,一起教书育人,可谓是当时女子的典范。

嘉靖八年(1529年),杨廷和病逝,杨慎回乡奔丧,丧事完成后,杨慎终究不忍心妻子跟着他继续在穷乡僻壤吃苦。于是就借口家中事务繁多,需要妻子料理,独自一人返回云南,走完了他生命中最后的旅程。

杨慎

杨慎最终客死云南,终年七十二岁。

杨慎在流放时期写下一部著名的鸿篇巨制《韬晦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是出自这本书。

杨慎用一生的惨痛经历终于认识到了“藏”的智慧,一个人才华能力越强,就越要学会低调谦虚。做人也要学会隐藏自己的锋芒,就算已经身处高位,也不要轻易将自己暴露在风口浪尖。

杨慎在想明白这些问题的时候,已经垂垂老矣。

虽然流放云南对于杨慎来说是巨大的打击,让他再也没有办法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却让他有了足够的时间读书写作,用另一种方式让世人记住了他。

0 阅读:57

评论列表

老九

老九

9
2024-12-13 07:42

鼓唇弄舌之辈,于百姓有何益?

史海撷英

史海撷英

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