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家及地方军事指挥官普遍预测美军将在菲律宾采取登陆行动。这一战略预估与日本情报部门发布的报告相一致,该报告明确指出美军第38特遣舰队由4个航母战斗群组成,每个战斗群均配备有2艘舰队航母及2艘轻型航母,并暗示除已知军事力量外,美军可能还保有未公开的战力。
第38特遣舰队整体编制配置极为强大,包括战列舰8至10艘、重巡洋舰14至18艘、驱逐舰多达60艘,并有护航航母提供强大支援。当然,这些数字仅为初步估算,实际情况可能因多种因素而有所变化。
就日本方面而言,他们最为担忧的是美军可能直接“入侵”米沙鄢地区,并利用莫罗泰岛和安加尔岛的机场作为战略支撑点,对菲律宾南部发动强大攻势。这一系列行动预计不会展开。事实上,从某种程度上讲,日军在菲律宾的败局在美军登陆之前已初现端倪,基本是因为美军航母编队之后取得的显著军事成果。但是,长期以来,关于美军如何赢得这场胜利的具体细节、胜利的本质、程度及其背后的原因,始终笼罩在神秘面纱之下,直到战争结束后很多年才逐渐浮出水面。学者对美军胜利的认知,主要依赖于美军的官方记录,尤其是莫里森先生的记载。但莫里森的叙述更多聚焦于“堪培拉”号和“休斯敦”号的战斗历程,以及哈尔西在发出的著名开战指令。日本之后的失利,一个关键因素在于日本空中力量的分散运用,而非采取集中部署的策略。具体表现为,其空中编队在数日内分批派遣,而非统一行动。倘若日本能够将其空中力量集结起来进行反击,战局的发展或许会有不同的走向。当美军对琉球发起全面进攻时,如果日军仍保有反击的能力,且果断地制定应对策略,可能还有一拼。令人遗憾的是,日军的“捷号”作战计划旨在诱导美军进攻几乎无防御的琉球机场,而并未将该地区视为未来的战略核心战场,仅将其视为本土、菲律宾及南部重要区域间的辅助支撑点,并据此进行了相应的战备部署。这一计划从一开始便注定了失败的命运。至于台湾岛的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丰田副武,其权限似乎并不足以支持其作出决定性的战略选择。同一天的9时25分,参谋草鹿龙之介做出了启动“捷一号”与“捷二号”作战的空中打击计划的决定。在九州大分的海军基地,航空兵部队原本整装待发,准备与海军舰队协同作战,但草鹿龙之介的“捷一号”与“捷二号”作战命令却突然改变了他们的航线。小泽治三郎及其航母舰队智囊大前敏一对此深切忧虑。大前敏一甚至亲自驱车前往日吉的联合舰队总部,试图挽回这一决策,但命令已下,航空兵部队已深陷战斗之中。小泽治三郎的机动部队遭受了重大损失。这支曾被誉为海上霸主的舰队,在失去空中掩护之后,其参与后续作战的计划受到了严重挑战。小泽治三郎深知,仅凭舰队自身实力,派遣有限数量的战机升空执行任务,如同以卵击石,难以为协同作战的海军舰队提供必要的空中掩护。鉴于此,小泽治三郎被迫调整战略部署,决定以舰队引敌深入。空战结束后,志摩清英率领的编队迅速从小泽机动部队中抽离,转而向南推进,实施新的战略。草鹿龙之介的决策,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触发连锁反应,加速日本的灭亡。其中,尤为突出的负面影响是航空兵部队的分散部署,它们被分别派驻在本岛、琉球、台湾岛及菲律宾等地。这种分散的配置极大削弱了每处航空力量的效能,即便是条件最为优越的部队,其实际兵力也仅达到额定编制的三分之二。部队分散、战机性能欠缺,加之琉球、台湾等岛屿复杂的地形条件,使得日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尽管日军战机在数量上并不逊色于美军,但这一数量上的优势并未能在战场上转化为实际的主动权。日军发起进攻的首日,美军即出动了1396架次战机,次日又出动1378架次;其战机出动架次始终未能达到这一水平,每日可用于迎战美军的战机数量严重不足。尽管草鹿龙之介已批准执行捷二号作战计划,但该行动却未能如预期般奏效。原因在于,无论是琉球、台湾岛还是菲律宾的日军部队,在单独行动时均难以在数量上与美军相抗衡。例如,日军虽派遣400架战机空袭第38特遣舰队,并于次日增派170架,但这一规模相较于美军仍显单薄,无法有效遏制美军的攻势。在一周的战斗内,日军调动了1425架战机发起攻势,这一规模无论是单机行动还是编队进攻,均显著超过了美国海军在过去34个月内所经历的所有攻击强度,同时也高于所罗门群岛战役中美军所承受的任何空袭之上。尤其是此次投入的战机数量是参与菲律宾海海战日方战机的三倍之多。但是,由于日军攻击力量分散,美军能够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并对来袭战机实施了强有力的反击。即便日军在数量上占据明显优势,若不能实现有效的集中与协同作战,这些数量上的优势也难以转化为实际的战斗力,反而可能导致惨重的损失。尽管美军战机遭遇了严峻挑战,共有76架受损,13架因操作不当坠毁,但其在空中的表现却极为卓越,成功击落了321架敌机,这些敌机原本计划以鱼雷攻击美军的2艘巡洋舰。其中,美军航空兵的高超技能以及他们所驾驶的高性能战机尤为突出,这两大优势为美军在空战中赢得了极大的主动权。具体而言,美军获胜的核心要素包括先进的雷达技术、强大的远程拦截能力和高效的远程拦截战术策略。这些优势使得美军能够调动大规模的战机编队,从航母战斗群中远程出击,在日军飞机尚未发现美军航母的情况下,便将其摧毁。这种能力与战术部署,成为了美军获胜的决定性因素。相比之下,日本在菲律宾海战中虽然遭受了重创,但并未深刻吸取教训。对失败根源的掩饰、美军航母战斗群的强大防御体系以及日军自身行动模式的缺陷,共同导致了其在后续战役中的重蹈覆辙。直至1944年10月的空战之后,这一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在琉球、台湾岛及吕宋岛等地进行的空战中,日本陆军航空兵与海军联合实施的“捷号”作战计划遭遇了重大挫败。原计划中双方应相互支援,协同作战,但是,日军航空兵的全面崩溃,预示着海军舰队在未来的战役中将难以获得来自陆基航空兵的有效支援。在此次战役中,尤其是小泽的航母编队,更是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其舰载航空兵由于先前的战斗消耗,已无法承担更多的作战任务,导致整个舰队只能勉强执行诱敌任务,而无法进行有效的进攻。此外,还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不容忽视:其一,随着战争的持续,日本对胜利的渴望愈发强烈,但这种急功近利的情绪反而使其在面对强大对手时更加脆弱。1944年10月的第二周,尽管日本宣布了所谓的战斗胜利,但多数官兵对此持怀疑态度。日本海军向天皇汇报称,在短短六天内,日军宣称击沉了16艘美军航母,然而这一战绩的真实性却存在极大的争议。其二,当时日本军队的战略评估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他们过于自信地认为,即便近期在菲律宾等地遭遇了挫败,但只要美军继续在菲律宾发动攻势,现在就是对美军实施致命打击的绝佳机会。但是,这种自信却建立在一系列不切实际的假设之上。具体而言,日本帝国海军在自信地宣布胜利的同时,并未充分考虑到潜艇等潜在力量的运用。在现有的58艘潜艇中,仅有16艘具备执行骚扰美军登陆舰船等任务的能力,而日军却未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此外,日军还忽视了陆基航空兵的进攻潜力,未能将其纳入整体的作战计划之中。日本战斗机因力量耗尽而无法有效出击,迫使日军调整战术布局。在与美军交锋后,为防止航空兵部队被美军消灭并确保海军舰艇获得必要的空中支援,日军不得不增派大量空中力量至菲律宾地区。总之,日本方面在技术与战术层面的显著落后,以及战略评估的严重偏差,共同导致了其在后续战役中的连续挫败。日本帝国海军不仅在内部营造了一种虚假的乐观氛围,还误导了日本民众,甚至其精神象征——神鹤也未能幸免。回顾此阶段的历史,有两个关键事件值得我们特别关注。首先,海军中将福留繁的调任与反思尤为引人深思。他原担任菲律宾地区海军航空兵指挥官,后被调往东番地区。在了解战斗详情后,福留繁对自己的初步判断产生了深刻质疑,并进行了深入自我反省:“站在司令部的高处眺望,我愈发意识到战争的真相往往超乎我们的直观感知,其复杂性远胜于亲眼所见与亲耳所闻。正当我进行反思之际,一场激烈的空战正在头顶上空激烈上演。我方截击机群迅速升空,对入侵敌机展开了顽强反击。这些英勇的战斗机在战斗中发挥出了惊人的性能,几乎达到了极限状态。然而,就在胜利似乎即将到手之时,战场形势却急转直下——我方飞机纷纷坠落,天空被熊熊烈焰所吞噬。我方飞机在敌方强大的编队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宛如以卵击石。”美军有效利用“堪培拉”号与“休斯敦”号舰船作为策略性诱饵,成功歼灭了日军的主力部队。但是,基于福留繁的观察报告及返航飞行员的情报,丰田副武却作出了一个关键决策:在10月14日下午派遣航空兵部队,彻底清除美军航母舰队的残余力量。值得注意的是,福留繁在提交给联合舰队司令部的报告中,未如实反映其近距离观察所见的实际情况。次日清晨,福留繁的司令部接收到了一则情报:美军航母编队正位于马尼拉以南240海里的海域活动,该编队实为第38特遣舰队第4支队,正对吕宋岛的机场发动猛烈空袭。福留繁初步推测美军可能拥有超越日军的舰载机力量,但这并未动摇其决心,反而在15日迅速部署了三波次的进攻行动。首波战机从新竹机场起飞,却未能锁定目标受损的美舰;紧接着,第二波战机在空中意外遭遇了第38特遣舰队第1支队的舰载机,双方展开了一场空战。随后,日军自吕宋岛调集了近90架飞机,企图突破美军第38特遣舰队第4分舰队的航空母舰防御阵线。但是,美军空中巡逻力量的迅速且有效的拦截行动,使得日军攻势化为泡影,此后日军却声称成功袭击了美军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