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导演的《煎饼侠》虽然被人诟病,说它是在胡编乱造,这部电影里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就连最后几句话,都能看出大鹏导演这些年的真实经历。这部电影让大鹏确定了自己的剧情,一个无助而坚强的下等人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悲喜交加的处境和自嘲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保持着坚定的信念。
如果是十五年前,或者十年前,用摇滚乐来代表理想还情有可原,但现在21世纪已经过去了十七年,摇滚乐还在喋喋不休地宣扬摇滚乐永生,实在是太荒唐了,尤其是在集安这样的小镇上,更是让人觉得这不是一个好的故事,而是一种当地的旅游宣传。对于现在看电影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可能并不知道,在这部电影中,有一个词可以用来形容乔杉饰演的胡亮,那就是拼死一搏。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直到2000年以后的很短一段时期内,坚持到底仍被看作是一种心理动力。
就算是小众的乐队,也有了固定的粉丝群,音乐家们也不会为了某个人大打出手,从这个角度来看,《缝纫机乐队》的剧情,胡亮的表现就很奇怪了,一个自称喜欢摇滚乐,却只写了几句话的人,花了大价钱请一个老艺人来帮他组建一个新的乐队?大鹏饰演的程宫,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这个角色有何价值?是他的存在促使了什么呢?如果胡亮能发传单招揽更多的音乐家,那他又何必花大价钱请程宫呢?他这么做,是不是想要让程宫再燃起自己的梦想和热情?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实在让人怀疑,甚至可以说是站不住脚。
无论是“摇滚公园”被征用,还是吉他图腾被拆掉,都是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胡亮想要挽救的方式,甚至比他花大价钱请来的经纪人还要奇怪,他想要通过一场表演,让当地有关部门意识到这个小镇上有一股摇滚乐的精神,想要阻止这个小镇的发展。这是什么逻辑?这是倔强,还是愚蠢?当地有关部门会不会因为有人喜欢摇滚音乐而停止发展?再说了,中国的有关部门,什么时候这么明目张胆的支持过摇滚乐了?这真的是一部真实的小说吗?
大鹏的那些作品,大部分都是靠着他对普通人生活细节的捕捉与演绎,才能在短时间内获得观众的青睐,而《缝纫机乐队》却完全没有这些特点,它充满了逻辑上的破绽,就像是一部以题材为主线,以题材为主线,然后再以剧情为主线,将剧情串联起来一样。以表达理想,热血,以及对世俗生活的反抗,使自己陷于幻想之中。
如果把题材与剧情放在一起,再看影片中挥之不去的“摇滚乐”,就会发现影片中的“摇滚乐”,究竟是为摇滚乐而生,还是为大众而生?大鹏在《都选 C》中加入了很多只有歌迷才能听懂的东西,比如涅盘乐队的前奏,比如 AC/DC乐队的名字,比如约翰-列侬的鸡汤,比如那些隐藏在暗处的小插曲,比如那些真正的摇滚歌手,比如于谦戴着崔健的鸭舌帽,比如韩童生穿着摩托风衣。中国的摇滚音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的光鲜亮丽,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的生死存亡,这只是一部与现实,与中国摇滚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