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被流放宁古塔的人有多惨:气温低至零下40度,一天只吃俩馒头

在清朝时期,宁古塔这个名字对于被流放的罪犯来说,就像死亡的倒计时。这里位于黑龙江省,是清朝最为严酷的流放地之一。每一个被押解至此的犯人,都要经历漫长而绝望的跋涉。他们手脚带着沉重的铁锁,在茫茫雪原上艰难前行。零下四十度的极寒,每天仅有两个干硬的馒头充饥,再加上繁重的劳役和披甲人的虐待,使得许多犯人在这里走向生命的尽头。这个由六个兄弟最初开垦的土地,竟成为了无数犯人生命中最后的驻足之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永远也无法走出这片被冰雪覆盖的荒原。
边陲重镇 流放绝境
宁古塔地处黑龙江省腹地,四周群山环绕,密林重重。这片土地最初是由六个兄弟共同开拓,当地居民尊称他们为"六祖"。
满语中"宁古塔"的意思就是"六个",这个名字延续至今。这里不仅是一座军事要塞,更是清朝重要的矿产资源开采地。
清朝统治者深谙此地的地理优势,在这里设立了宁古塔将军府。宁古塔将军不仅统领军事,还要负责行政、矿产开发等诸多事务。
宁古塔周围的铁矿和煤矿资源丰富,为清朝的军事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随着开发力度加大,这里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于是,朝廷开始将犯人源源不断地流放到此处。这些罪犯被迫成为最廉价的劳动力,为矿区提供无休止的服务。
宁古塔将军府的管辖范围极其广阔,从黑龙江南岸一直延伸到外兴安岭。这片区域常年积雪,寒风凛冽,自然环境极其恶劣。
为了确保流放犯人不会逃脱,清朝在宁古塔设立了严密的防御体系。城墙高耸,岗哨密布,巡逻队伍昼夜不息。
驻守在此的披甲兵分工明确,有的负责看守城门,有的巡视矿区,有的押解犯人。他们手中握有生杀大权,对犯人的管理极其严苛。
宁古塔将军府还专门设立了专门机构,负责记录每一个流放犯人的信息。从他们的罪行、家庭背景到在此服刑的表现,都有详细记载。
随着时间推移,宁古塔逐渐成为清朝最著名的流放地之一。这里的恶名远扬,成为了震慑犯罪的有力工具。

这座边陲重镇不仅肩负着军事防御的重任,更成为了清朝惩治罪犯的场所。无数罪犯在这里开启了他们悲惨的流放生涯。
每一个被押解至此的犯人,都要经过层层关卡的盘查。他们的一切随身物品都会被搜走,只留下最基本的衣物御寒。
苦寒之地 人命如草芥
宁古塔的冬季漫长得令人绝望,从九月底开始,寒风就席卷了这片土地。到了十一月,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二十度。
等到隆冬时节,温度更是跌至零下四十度,冷得连呼出的气都能在空中结成冰碴。犯人们穿着单薄的衣服,在这样的严寒中依然要进行繁重的劳动。
清晨,天还没亮,披甲兵就用铜锣把犯人们叫醒。他们必须在黑暗中排队列队,等待分发一天的口粮。
每个犯人每天只能得到两个冷硬的馒头,这就是他们一整天的食物。馒头都是用最粗糙的麸皮面制成,有时甚至会发霉变质。

吃完早饭,犯人们就被押送到矿区开始一天的劳作。他们的手脚都带着沉重的铁链,走路都十分困难。
矿区的工作极其艰苦,犯人们要在狭窄阴暗的坑道里挖掘矿石。有的坑道积水严重,犯人们不得不在齐膝的冰水中工作。
即便是在零下的温度里,犯人们也要赤着上身干活。汗水刚流出来就结成了冰,皮肤被冻得开裂流血。
披甲兵手持长鞭,站在一旁严密监视。只要有人稍微偷懒或者动作慢了,就会招来一顿毒打。
到了正午,犯人们只有短暂的休息时间。他们蜷缩在矿坑边,颤抖着啃食早晨剩下的半个冷馒头。
下午的劳动更加艰苦,因为体力已经消耗殆尽。但没有人敢停下来,因为完不成任务就意味着更严厉的惩罚。
每天傍晚收工时,犯人们都要被清点人数。然后他们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在披甲兵的押送下返回牢房。

牢房里没有任何取暖设备,只有一些破旧的草垫。犯人们挤在一起,用体温互相取暖,熬过漫长的寒夜。
疾病在犯人中间肆虐。伤寒、肺炎、冻伤等疾病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生病的犯人得不到任何医治,只能等死。
每到清晨,总会有几具尸体被抬出牢房。这些人连一块像样的墓地都没有,直接被扔在城外的乱葬岗。
宁古塔的天气多变,一场暴风雪可能持续好几天。但不管天气多么恶劣,劳动都不会停止。
很多犯人在来到宁古塔的第一个冬天就死去了。能活过三年的人少之又少,他们大多死于严寒、饥饿和疾病。
囚徒生涯 饥寒交迫中

宁古塔的饮食制度简直比死刑还要折磨人。犯人们每天只能得到两个馒头,这些馒头用最劣质的麸皮面制成,硬得像石头一样。
这些粗糙的馒头里经常混杂着沙子和草根,咬一口都能磨掉半颗牙。馒头的分量也极其有限,两个加起来还不到半斤重。
披甲兵负责分发食物的时候,经常克扣犯人的口粮。有时一个馒头被掰成两半,分给两个犯人。
犯人们没有任何其他食物来源,连喝的水都是从矿坑里舀出来的浑浊积水。这些水里混着泥沙和矿物质,喝了容易生病。
为了多吃一口食物,犯人们会在工作时偷偷找寻可以果腹的东西。有人在矿坑边抓老鼠,有人在积雪下刨野草根。
但这种行为一旦被披甲兵发现,就会遭到残酷的惩罚。轻则被鞭打,重则被关进黑牢,不给食物。
到了冬季,食物更加匮乏。运送粮食的马车经常被大雪阻断,犯人们的口粮会被进一步压缩。

有时一个馒头要被分成三份,犯人们只能靠着这点食物支撑一整天的重体力劳动。饿死的人越来越多,尸体被扔在雪地里。
为了活命,有的犯人甚至会趁着夜色偷吃同伴的口粮。一旦被发现,等待他的将是同伴的群殴和披甲兵的惩罚。
宁古塔的牢房里没有任何炊具,犯人们连热水都喝不上。冰冷的馒头下肚,更增添了寒意。
有些犯人会把馒头藏在怀里,用体温把它暖热一些。但这样的举动也要冒着被老鼠偷吃的风险。
牢房里的老鼠比猫还大,成群结队地在犯人中间窜来窜去。它们不仅偷吃食物,还会咬伤熟睡的犯人。
每到饭点,犯人们就像饿狼一样争抢食物。弱小的人常常抢不到完整的口粮,只能吃别人剩下的残渣。

有时候,披甲兵会故意把馒头扔在地上,看着犯人们像狗一样抢夺,作为他们的娱乐。
长期的营养不良使得犯人们的身体迅速衰败。牙齿脱落、头发变白、皮肤溃烂,这些都是常见的症状。
即便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来到宁古塔几个月后也会变得骨瘦如柴。他们的眼睛深陷,面色蜡黄,像个活死人。
饥饿和疾病相互交织,成为了夺走犯人生命的双重杀手。很多人在极度饥饿中产生幻觉,说着胡话就死去了。
披甲兵们经常打赌,赌哪个犯人能活得更久。他们把这当成一种消遣,完全无视犯人的痛苦。
这种非人的待遇,使得宁古塔成为了清朝最可怕的流放地。即便是最顽强的犯人,在这里也很难活过三年。
寒冬逃亡 九死一生路

康熙年间,一群被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策划了一次惊天大逃亡。这些人中有军官、商人、读书人,他们利用各自的才能,密谋了长达半年之久。
他们观察到每年十二月底,宁古塔的驻军都会减少。披甲兵们为了躲避最寒冷的天气,会把守卫力量集中在几个主要关卡。
逃亡的日子定在大年三十那天。这一天,披甲兵都在准备年夜饭,看管也比平时松懈了许多。
趁着夜色,犯人们用藏了很久的铁器撬开了脚镣。他们分成几个小组,从不同方向突围。
有的人假装去茅房,有的人佯装生病。披甲兵们都醉醺醺的,竟然没有发现异常。
等到披甲兵发现不对劲的时候,已经有二十多个犯人逃出了城墙。他们分头向着不同的方向奔逃。
披甲兵骑着战马追赶,但大雪封路,马匹寸步难行。犯人们反而因为体型瘦小,在雪地里跑得更快。

可是,零下四十度的严寒才是最可怕的敌人。没有御寒衣物的犯人,一个接一个地倒在雪地里。
有的人被冻僵了手脚,有的人陷入了深雪,有的人迷失了方向。披甲兵只要跟着尸体,就能找到逃亡的路线。
三天后,只有两个人活着逃出了宁古塔的势力范围。其中一个是从小在东北长大的猎户,另一个是精通地理的商人。
这两个人靠着吃树皮、雪兔,在荒野中又走了十多天。他们躲在树洞里过夜,用干草和树叶裹住全身。
最后,他们终于到达了一个偏僻的村庄。善良的村民收留了他们,给他们食物和衣服。
但好景不长,官府很快就找到了这个村子。两个逃犯被抓回宁古塔,惨遭处死。

这次逃亡事件之后,宁古塔的管理变得更加严格。披甲兵的数量增加了一倍,巡逻队伍日夜不停。
犯人们的处境更加艰难,连上茅房都要有人监视。他们被关在更加阴暗潮湿的牢房里。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能从宁古塔逃出去。这座北方的死牢,成为了所有犯人的终点站。
每到寒冬,犯人们就会讲述那次大逃亡的故事。这个故事一代代流传下去,成为了宁古塔最著名的传说。
这些被流放的人,大多死在异乡。他们的尸骨堆积在宁古塔的荒野上,连个坟墓都没有。
时光流逝,宁古塔早已改名换姓。但这段历史依然值得后人铭记,它见证了人性最深处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