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金账户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个人养老金问卷调研数据的分析

银行家杂志 2023-12-29 15:42:06

自2000年以来,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已经20多年。随着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口集中进入退休期,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还在加速。积极发展养老金融,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要求,也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的“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要内容。在《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颁布一周年之际,交通银行养老金融课题组通过“线下座谈+线上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缴存、投资等环节进行调研,进一步对个人养老金账户发展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

调研问卷反映的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从客户特征画像(7个问题)、家庭财富配置(5个问题)、个人养老金准备(18个问题)等三个方面共设计了30道题目。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微信朋友圈等方式发放问卷,累计回收问卷5360份,其中有效问卷3860份,平均每人完成用时为7分16秒。在受访者中,男女比例为4∶6,30—50岁的人数占比为57.57%(见图1),已婚人士占比为75%,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占比为83.3%,国企工作人员占比为71.9%。

图1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的年龄构成

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和商业保险逐步成为居民养老的重要方式。从当前家庭主要持有的资产来看(多选),除银行存款或现金(72%)外,持有非自住房产(47%)是当前家庭资产配置主流,高于银行理财(45%)、股票或基金(32%)、商业保险(20%)。但从未来养老准备来看,养老准备方式选择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商业养老保险(60%)、参加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59%)、以房养老(37%)、购买普通股票或基金等投资养老(32%)、养儿防老(16%)等(见图2)。两组数据对比可见,部分“以房养老”的居民将逐步调整其养老方式;约40%的受访者将会增加商业养老保险投入,购买商业保险、参加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将成为居民未来养老的重要方式。

图2 个人养老准备方式的选择比例

当前养老规划支出占比较低,而老年阶段医疗、日常生活等重点场景的实际养老支出占比较高。从受访者每月主要支出来看(多选),日常开销(85.5%)、子女教育和赡养老人(53.7%)、房贷(41.5%)、医疗支出(16.3%)等当下的生活必需消费支出排前四位;而受访者对自己未来的养老规划支出排倒数第二(12.8%),说明受访者尚未将养老储备开支列入当前的重点考虑范围。但从预计老人日常生活开支的场景来看(多选),医疗支出(87.3%)、吃住行等日常生活支出(66.8%)、帮助下一代和照顾第三代等支出(49.5%)、旅游和老年大学等文化娱乐支出(25.3%)是最受关注的四个消费场景(见图3)。

图3 预计老年阶段主要支出场景的关注度

大部分受访者具备一定的个人养老储备意识,但金融素养有待提升。73%的受访者认为需要在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额外配置养老金融产品,42.5%的受访者愿意拿出收入的10%—30%为养老做准备。但养老投资教育方面,只有38%的调查对象能够较好地掌握基础金融知识,62%的受访者还无法正确理解复利、通货膨胀等基础概念;部分投资者对风险收益的认知还不充分,仍对所有的养老产品抱有“保本”期望,而实际上养老理财、养老基金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91.6%的受访者仍然认为养老金第一支柱将是退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实际上随着第一支柱替代率的不断下降,第一支柱或将无法满足需求。

受访者渴求了解养老金融知识,随着年龄增长,对国家养老金政策法规和防范养老金融诈骗知识的需求上升,对养老金融产品等商业信息的需求下降。当前,从养老金融知识需求的角度看(多选),国家养老金政策法规最受关注(77%),其次是养老产品组合与养老规划知识(54%),再次是养老金融产品的特点与购买渠道(46%);而受访者对投资者权益和维权路径(25%)、防范养老金融诈骗风险知识(29%)的需求相对较低。这或许说明,在个人养老金制度起步阶段,大家对市场秩序较为满意。同时,随着受访者年龄的增长,大家对国家关于个人养老金政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对养老金融产品特点与购买渠道知识的求知欲下降。

受访者对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的关注度较高,而对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中金融产品的专家管理优势关注不多。我们列举了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几个优势,包括税收优惠、产品有专家管理、产品购买时费率有优惠和帮助建立养老习惯等(多选)。受访者普遍认为开立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主要优势是税收优惠(64.2%)与帮助建立养老储蓄习惯(45.4%),而对养老金投资产品的专家管理优势(21.6%)关注不多,或因现在是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起步阶段,大家对金融产品的专家管理优势了解不多。此外,高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人群更为重视培养养老储备习惯,硕士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群更为重视账户的税后优惠政策。

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开户数量增长迅速,但缴存、投资相对缓慢。人社部数据显示,从2022年11月25日开始试点到2023年6月末,全国36个先行城市(地区)开立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4030万户,开户数量增长迅速。同时,调研结果显示,在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开户、缴存、投资三个阶段中,每个阶段的参与人数都在快速减少。59%的受访者完成了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开户,但开户群体中只有50%的人缴存资金,缴存资金群体中只有58%的人进行个人养老金产品投资,最终仅17%的受访者完成开户、缴存、投资的“三部曲”。与此同时,有19.2%的受访者表示对个人养老金制度不清楚,16.7%的人表示听说过但了解不多,5.5%的人表示听说过但还没开立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这三类合计占比超过四成(41.4%),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渗透率还远未饱和,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缴存比例呈现双峰分布,随着年龄增长,满额缴存比例不断增加。从缴存金额来看,100元以下占比7%,100(含)—1000元占比14%,1000(含)—6000元占比20%,6000(含)—12000元占比3%,12000元满额缴存占比13%。从不同年龄段分组发现,满额缴存人群中18—30岁只占3.8%,30—40岁占比8.5%,40—50岁的占比突然提升到19.1%,50—60岁的占比继续上升到21.3%,40岁以上的人群是当前满额缴存的重点人群。

个人养老金资产配置首先考虑安全性,其次才是收益性,“养老储蓄+养老保险”的投资组合占比较高。在本次调研中,只有17%的受访者购买了养老金融产品,产品偏好排序依次为养老储蓄(60%)、养老理财(45%)、养老保险(44%)、养老基金(27%)。从投资组合的角度来看,养老储蓄+养老保险(1105人)、养老储蓄+养老理财(1070人)两种组合方式更受欢迎。受访者优先考虑安全性,其次才是收益性,原因主要包括:一是1.2万元/年的上限无法拉开四类产品的显著收益;二是养老理财首先要考虑保本,然后才是收益;三是对个人而言,税收优惠力度的吸引力远超过产品收益率。

个人养老金账户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养老意识和金融素养对配置养老金融产品和开户、缴存意愿存在正向影响。在养老意识方面,问卷用“认为应该开始配置养老金融产品的年龄”来衡量受访者的养老意识,开始时间越早表明养老意识越强。调研发现,受访者认为30岁以前、30(含)—40岁、40(含)—50岁、50(含)—60岁应该着手配置养老金融产品且满额缴存的比例分别为16.3%、14.6%、12.6%、8.6%。养老意识越强,越早开始配置养老金融产品,满额缴存的比例越高。

在金融素养方面,随着学历的提升,满额缴存的比例不断增加。在学历为初中及以下、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的人群中满额缴存的比例分别为8.9%、8.6%、10.5%、12.4%、17.5%。能正确认识利率、通货膨胀、购买力之间关系的人群满额缴存占比最高为16%,高于对利率、通胀与购买力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全的人群满额缴存占比(11.6%)和无法正确认识利率的人群满额缴存占比(8.1%)。

家庭当前持有资产的风险越高,更有可能缴存并满额缴存个人养老金。家庭资产持有股票基金、银行理财、商业保险的受访者中满额缴存的比例分别为19.3%、16.9%、18.2%,显著高于持有银行存款/现金家庭的11.7%。实际上,个人养老金理财和个人养老金基金在已开立并缴存个人养老金的投资者中很受欢迎。调查显示,在个人养老金账户已进行投资的受访者中,有50%的受访者选择个人养老金理财,有39%的受访者选择个人养老金基金。

除当前生活压力较大外,缺乏长期财务规划能力成为影响养老资金储备的重要因素,个人养老金账户有助于建立养老储备习惯是投资者关注的重要优势。调研结果显示,当下因买房、赡养老人与抚养小孩资金紧张而没有进行养老资金储备的占42%,缺乏必要的长期财务规划能力的占22%,觉得养老资金储备为时尚早的占18%(见图4)。对比来看,在个人养老养老金账户主要优势的调研中,45.4%的人认为帮助建立养老储备习惯是个人养老金账户的主要优势,仅次于税收优惠(64%),远高于购买产品有费率优惠(25.7%)、产品有专家管理(21.5%)。

图4 养老储备的阻碍因素

信任度与便捷度是影响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开户渠道选择的重要因素。调研发现,在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信息获取渠道方面(多选),银行柜台或理财师占比38%,监管政策宣传占比28%,从支付宝、微信和广告等线上渠道获取信息占比12%,同事间口口相传占比接近14%。从受访者期待开立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渠道来看(多选),排序依次为:手机和网页银行、银行柜台、单位人资部或工会、微信和支付宝等第三方平台、保险券商等其他金融机构、居委会等。调研结果显示,客户认为开户渠道的可信任程度较为重要,也较为重视开户的便捷程度与安全性。

个人养老金投资产品需要从多维度匹配客户需求。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显示,目前有20多家商业银行开通了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业务,其中10多家商业银行提供个人养老金基金、个人养老金保险、个人养老金理财和个人养老金储蓄四种个人养老金产品。交通银行在售个人养老金产品种类数量排名第二,其中,在售个人养老金基金134只、个人养老金保险8只、个人养老金理财1只;交通银行个人养老金基金和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数量位居行业前列。现阶段产品还是以收益率、风险、期限等为主要特征,服务属性体现不足。实际上,老年群体普遍反馈,当前的个人养老金账户与日常居家、社区、养老院之间的关联不大,希望缴费能够用于更多养老需求服务,甚至子女个人养老金账户中的缴费可以用于满足父母的养老需求。

加快发展个人养老金业务的建议

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金融需求,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要以个人养老金账户发展为抓手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结合调研数据分析,在建议政府进一步统筹制度体系建设、围绕居民养老需求构建产业、服务、养老金等制度体系,以及促进资本市场和个人养老金账户共同发展基础上,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在服务养老金融发展方面仍有许多工作可“大施拳脚”。

统筹养老金融发展规划,优化营销资源配置。在面对养老金融万亿级业务蓝海时,商业银行应统筹规划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的发展战略,以开户、缴存、投资“三部曲”为切入点,加快业务发展。在具体操作层面,鉴于调研数据发现家庭持有资产的风险偏好、收入、学历、金融素养是个人养老金业务发展的显著影响因子,商业银行更应主动针对以股票、基金、理财、保险等为主要家庭资产构成的存量客户积极营销,配足专项营销资源,特别是对重点人群要叠加营销补贴,提前锁定目标客户。同时,要强化商业银行与支付宝、微信等网络平台合作,弥补银行线上线下渠道覆盖面不足的短板,更好地服务数量大、金融素养较高的年轻群体。

提供“全生命周期产品+特色养老服务”。不同客户的年龄、学历、风险偏好、金融素养等各不相同,需要在不同阶段匹配不同的产品。个人养老金资金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养老储备,追求保值兼顾增值,因此个人养老金参与人更偏好低风险产品,比如个人养老金储蓄和个人养老金保险。在老龄化加深、市场利率中枢下降的过程中,个人养老金储蓄是当前个人养老金参与人最偏好的投资产品。因此,建议商业银行将个人养老金储蓄作为切入点,适度提高个人养老金储蓄年化收益率,增强个人养老金业务全面放开后的行业竞争力。同时,商业银行要强化产品与服务创新,打造差异化的产品服务体系,如鼓励分支行与当地的养老院、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合作,为生活在不同区域的老年客户提供“产品+特色养老服务”的组合,增强对潜在客户的吸引力和存量客户的黏性。

丰富养老金融产品货架,重点发展个人养老保险。因“人”适宜地开发创新产品,满足不同人群的边际需求。如对于年轻、收入较低、家庭开支较大且养老支出占比较低的群体,适当推出收益相对较高的养老储蓄产品。针对退休人员,调研发现51.5%的人对于退休后的个人养老金账户的资金有继续投资的需求,缴存金额越高,投资的需求越高。因此,可根据客户的生命周期调整权益、债券、存款产品的占比,满足客户的再投资需求。并且,调研还发现商业养老保险在当前家庭资产持有中占20%,但在未来个人养老准备中占60%,二者之差或预示着个人养老金账户对于保险产品的需求强烈,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强客户经理销售培训和激励,提升个人养老保险客户占比。

多方协作扩大政策宣传,加强投资者教育。金融素养是影响个人养老金账户发展的重要因素。政策宣传、投资者教育是提升金融素养的重要渠道,这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等多方通力协作。信息获取渠道的信任度会显著影响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发展,政府部门需要发挥其在政策宣传上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街道、居委会等基层部门直接面向居民,宣传个人养老金政策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支付宝、微信等网络平台对于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信息传播、开立等方面也有巨大影响。调研数据显示,不管是对于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信息的了解,还是在客户期待的开户渠道方面,支付宝、微信等网络平台都占比超过20%。从年龄分布来看,年轻人更期待通过支付宝、微信等网络渠道开立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商业银行需要发挥其在渠道、网点、客户经理团队等方面的优势,在推进个人养老金业务发展的同时加强投资者教育,提升居民金融素养。

加强科技赋能,为不同人群提供养老规划服务。在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发展过程中,为不同人群提供养老规划服务,培养客户养老资金储备习惯,将是未来商业银行个人养老金业务能力的重要体现。尤其是针对典型人群提供清晰的养老规划案例,有助于提升客户的养老认识,打造品牌效应,并在客户与客户经理的互动中增强客户信任感,提高客户黏性。但也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千人千面”的养老规划能力建设,需要商业银行各级机构的共同努力,更需要科技的赋能。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所在单位无关)

作者 :

交通银行养老金融课题组,课题组成员包括交通银行甘肃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方卫星 ,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刘能华、田振、唐成千,交通银行授信管理部王运良

0 阅读:11

银行家杂志

简介:金融智慧 全球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