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徐庶降曹后真实地位,诸葛亮冷冷一句,道出蜀汉必亡原因!

为竟然史说 2025-02-19 19:59:40

徐庶可是刘备在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之前,所拥有的最为出色的谋士。他和诸葛亮比起来呢,在军务方面会更加侧重一些哦。并且,徐庶身上还带有那种游侠的风范呢。在早期的时候,他和关羽、张飞等这些武将相处起来,那关系可是更加的和睦融洽,大家相处得很不错呢。

在少年时期,有这么一个人,特别讲义气。那时候,他为了给朋友报仇,竟然做出了杀人这样冲动的举动。好在后来被人救了出来,之后他便以徐福这个名字去求学,希望能通过知识增长自己的见识和本领。随着经历的增多,他越发意识到,仅仅凭借一个人的力量,能够做到的事情终究是有限的。于是,他选择前往荆州。要知道,当时的荆州可是文风最为兴盛的地方。在那里,他结识了诸葛亮,两个人彼此了解,相互知晓,建立起了一段难得的相知相识的情谊。

在这群人当中,后来绝大多数都得以名留青史,像徐庶、诸葛亮、石韬、崔州平等等都是。这里面呢,只有诸葛亮这一位选择了追随刘备,而其余的人,像徐庶、石韬、崔州平他们,则都是在曹魏那边担任官职的呢。

徐庶对先主刘备说道:“诸葛孔明这个人啊,那可是被称作‘卧龙’的呢,将军您难道不想去见见他吗?”先主刘备回应说:“那你就和他一块儿过来吧。”徐庶接着说:“这个诸葛孔明啊,只能是将军您亲自前去拜访他才行,可不能随便派人去把他叫来。所以将军您应当屈尊亲自去看望他呢。”——《三国志》

你知道吗?最早去投奔刘备的人是徐庶呢。而且,就是徐庶向刘备举荐了一个人,他是这么说的:“我有一位好友,名叫诸葛亮,他的字是孔明,还有个号叫卧龙先生哦,这人可有着经天纬地的大才。”刘备一听这话,心里就琢磨着,徐庶举荐的人,那能差到哪儿去?于是就决定让诸葛亮来入职啦。

结果呢,徐庶对这个人那可是极为推崇啊,坚称这人可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了的,其才华相当出众,值得刘备亲自前去相请才行。就因为徐庶的这番坚持,这才有了后来大家都熟知的刘备三次前往拜访诸葛亮的事儿,而诸葛亮呢,也自此之后全心全意辅佐刘备,为了刘备的事业那可真是尽心尽力,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不曾有过丝毫懈怠,于是便留下了这一段流传甚广的佳话。

话说那时候,先主正在樊城呢,忽然得知了一些情况,当下就果断地率领着自己的部众往南而行啦。这其中啊,诸葛亮和徐庶两人也是一道跟随着先主的。可没成想啊,在行进途中,他们遭到了曹公军队的追击,而且还被打得大败。这一打起来,局面就乱了,结果徐庶的母亲不幸被曹军给俘获了。发生了这样的事儿,徐庶心里那个着急和为难,没办法,最后只好向先主辞别了。

令人惋惜的是,刘表离世之后,曹操便开始了南征之行。彼时,徐庶和诸葛亮正随着刘备一同往南行进呢。然而在途中,他们遭遇了曹操的大军,结果队伍被打散了。在这混乱之中,徐庶的母亲不幸被曹操一方给俘虏了。徐庶向来极为看重孝道,面对母亲被俘的这种情况,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无奈地离开刘备,最终选择朝着北方去投奔曹操了。

话说徐庶进入曹营之后,心里可是一直不愿意去做那些会危害到刘备的事情呢。就因为这样,他给曹操出的计谋那是相当少。刚开始的时候呢,曹操心里想着徐庶可是刘备手底下数得着的厉害谋士,所以对徐庶那是极为看重的。可徐庶呢,不管怎么样就是始终不愿意为曹操献上什么计策。再加上这曹营里面本来就是人才多得很,各路厉害的人物都有。时间一长,徐庶也就慢慢变得和普通众人没什么两样了,在这众多人才当中就不那么显眼突出啦。

在黄初年间的时候,有两个人,一个是韬,另一个是福。韬呢,他在仕途上先后担任过郡守以及典农校尉这两个官职哦。而福呢,他也在官场有所发展,做到了右中郎将以及御史中丞这样的职位。这些内容都是出自《典略》这本书呢。

在历史的长河中,曹操的一生画上句号后,曹丕顺利继位。而徐庶呢,一直等到这个时候,才仅仅混到了御史中丞这样一个职位。你再看诸葛亮那边,人家已然担任蜀汉的丞相啦。想当年,他们俩可都是很有才华的年轻人呢,彼此还称得上是知己好友呢。可谁能想到啊,到了如今,这两人在仕途方面的发展,那真可谓是有着天壤之别。

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徐庶往后已经不存在什么上升的余地了。魏国方面并没有交给他什么重大事务去处理,他就如同一名普普通通的官员一般,每日从事着所有官员都会去做的那些琐碎之事。从担任郡守开始,一路到后来成为御史中丞,自此之后,便再也未曾获得过升迁的机遇了。

在曹魏太和年间的时候,诸葛亮率领蜀军出兵到了陇右地区。就在这个时候呢,他听闻了徐庶(字元直)和石广元两人在曹魏那边做官任职的情况。了解到这些之后,诸葛亮不禁发出了一声感叹,说道:“魏国难道是有很多贤能之士吗?可为什么像徐庶和石广元这样的两个人却没有得到重用呢?”这事儿是记载在《魏略》这本书里的哦。

诸葛亮当时可是陷入了无人可用的艰难处境。要知道,政务方面得有人妥善打理吧,可这事儿全得靠诸葛亮自己来管着。而且呢,北伐这样的军事行动,那可是至关重要的大事,正常来讲也应该有得力的人来负责带兵出征才对,可到头来还是得诸葛亮亲自披挂上阵,去领兵北伐。想想之前,像处理政务以及带兵打仗这些事儿,那可都是刘备、关羽、张飞他们负责的,刘备作为主公,在很多方面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关羽、张飞那更是勇猛无比,能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独当一面呢。然而如今呢,这些人都已经不在了,所以这重重的担子就都落在了诸葛亮一个人的身上啦。

在诸葛亮的麾下,要是论能称得上是一流名将的,其实也就只有魏延一人而已哦。不过呢,魏延这性格,就好比是一把双刃剑,有好的一面,可也存在着一些让人头疼的地方呢。就说街亭这件事吧,那可太重要啦,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诸葛亮居然不得不把这至关重要的任务交给马谡去完成。为啥会这样呢?实在是因为手底下已经没有其他合适的人可以用啦,没办法,只能让马谡去试试咯。

在当时那个情况,其实后来的发展证明王平等人也是有能力担当重任的。但在那个特定时刻,真的是处于一种青黄不接的状态呢。王平呢,他原本是魏国那边投降过来的将领。而马谡就不一样啦,他可是跟随诸葛亮多年的参军呢,一直以来都在诸葛亮身边做事。而且马谡的哥哥马良,还在夷陵之战中不幸战死了。所以从当时的情形来看,在那样关键的位置上,似乎怎么想都觉得没道理不用马谡而去用王平,毕竟马谡在各方面看起来好像都更有优势一些呢。

大家都知道,谁也不可能拥有上帝视角,能够洞悉一切、未卜先知。就拿诸葛亮来说吧,要是张飞、马超那时候还在世的话,他肯定是不会选择马谡去承担那样重要的任务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的情况实在是很无奈,蜀汉的那些老将们,大部分都已经离世了,所剩无几啦。而那些年轻的小将呢,一个个都还太年轻,没什么经验。在这种人手紧缺的状况下,究竟谁行谁不行呢?不实际让他们去试一试,又有谁能确切地知道呢?

话说诸葛亮展开北伐之时,面临着一个颇为棘手的状况,那就是身边能够得心应手任用的人才数量实在是不够多。就在这个时候,他了解到了徐庶在曹魏那边的情况,原来徐庶在曹魏仅仅担任一个御史中丞这样的官职。得知这一消息后,诸葛亮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心中暗自思忖道:“魏国这得是有多少人才!像徐庶这般有才能的人,在那边居然都没能得到重用呢。”

咱们来看看诸葛亮所接手的蜀汉面临的悲哀状况。在关羽失掉荆州之后呢,蜀汉这边有个很大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原本作为人才重要来源地的荆州,其人才供应的渠道就此断掉了。要知道,在此之前呢,蜀汉的人才情况还算勉强维持着。可随着时间推移,那些早期的人才啊,是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少一个,就像逐渐凋零一样。再看看益州这边呢,存在着两方面的情况。一方面,益州当地的文风并不是那么兴盛,这就导致了人才的产出相对有限。另一方面呢,蜀汉还得顾虑着不能让益州本土派的势力过于庞大,要是本土派势力发展得太大了,掌控起来可就麻烦了,所以在任用益州本土人才的时候,总是感觉放不开手脚,有诸多的限制呢。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发起了北伐。这北伐之举呢,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使得魏蜀两国之间维持了那么一段相对均势的局面。然而啊,不得不说的是,魏国的国力那可跟蜀汉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蜀汉和魏国相比,国力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呢。并且呢,随着时间推移,各国之间的边界逐渐变得相对稳定下来了。在这种情况下,魏国凭借着自身原本就雄厚的基础,还在以一种更快的速度不断地恢复着国力。要知道,这种形势对于诸葛亮来说,那可真的是太让人绝望啦,毕竟蜀汉在国力上本就远远比不上魏国,魏国还在不断变强,这无疑让诸葛亮面临的局势愈发艰难,也难怪他会感到最为绝望了。

更为严峻的情况是,魏蜀两国之间存在的差距难道仅仅局限于人才方面吗?实际上并非如此。就拿土地来说吧,魏国所拥有的广袤土地,其面积远远超过蜀汉;再看人口数量,魏国人口众多,蜀汉与之相比简直少得可怜;还有粮食的储备量,魏国那是相当充足,蜀汉却时常面临粮食短缺的困境。甚至在钢铁、布匹以及骏马这些物资的数量上,蜀汉也远远不及魏国。双方在这些方面的差距非常大,根本就不在同一个数量级上呢。

蜀汉原本只是一个割据政权,不过在刘备和诸葛亮的努力之下,它却被提升到了一种本不属于它应有的高度。时光流转,刘备离世之后,就只剩下诸葛亮独自一人在艰难地支撑着蜀汉大局。在这样的情形下,诸葛亮偶然得知昔日挚友徐庶在曹魏那边的状况,居然是混不出什么名堂来。想象一下那样的场景吧,曾经一同怀揣着抱负的好友,如今却有着如此大的落差,这其中所蕴含的悲凉之感,真的是让人不禁为之叹息。

0 阅读:3
为竟然史说

为竟然史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