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复出工作一段时间后,钟伟:黄老,我和洪学智上门告状来了

浮生若梦若梦楼 2025-01-15 17:25:10

黄克诚复出工作一段时间后,钟伟:黄老,我和洪学智上门告状来了

1977年的一个冬日,正当黄克诚在家中休息时,钟伟和洪学智突然造访。看到两位老战友的到来,黄克诚颇感意外。更让他没想到的是,钟伟一进门就大声说道:"黄老,我和洪学智上门告状来了!"这句看似玩笑的话语,却道出了两位将军此行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开国将领专程上门"告状"?他们又为何选择在黄克诚复出工作后的这个时间点?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一、波澜壮阔的复出之路

1976年10月6日这天,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神州大地:四人帮被一举粉碎!当时正在山西担任副省长的黄克诚,收到这个消息时正在省政府办公室批阅文件。

当时的山西省委书记走进他的办公室说:"黄老,您听说了吗?四人帮被抓了!"

黄克诚放下手中的文件,站起身来问道:"消息确实吗?"

"千真万确!现在全国都在传这个消息。"

听到这个确切的答复,黄克诚立刻拿起电话,打给了自己的老部下杨得志。电话那头传来了杨得志激动的声音:"黄老,是真的!现在北京城里已经开始庆祝了。"

这个消息让黄克诚看到了重返工作岗位的希望。他回到家中,和夫人唐棣华商议后,决定给党中央写一封信。

就在黄克诚写信的同时,他的身体状况却每况愈下。右眼的白内障已经完全看不见了,左眼也在逐渐恶化。唐棣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一天晚上,唐棣华对黄克诚说:"老黄,你的眼睛不能再拖了,我想去北京找陈云同志帮忙。"

黄克诚思考片刻后点头同意。第二天一早,唐棣华就动身前往北京。

这趟北京之行并不顺利。唐棣华到达北京后,足足等了三天才见到陈云。见面时,陈云正在家中看文件,看到唐棣华后,立即放下手中的文件。

"陈云同志,克诚的眼睛..."唐棣华话未说完,就哽咽了。

陈云拍了拍她的肩膀说:"我明白了。这样,你把情况写个报告,我亲自送到中央政治局。"

没过多久,一次重要的政治局会议上,华国锋拿出了这份报告。叶剑英元帅第一个表态:"黄克诚同志是好同志,应该让他回北京治病。"李先念紧接着说:"对,应该马上安排。"

就这样,在1976年年底,黄克诚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北京城,住进了解放军总医院。

回京后的黄克诚并没有闲着,他一边接受治疗,一边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形势。每当有老战友来看望,他都会详细询问国内外的发展变化。

直到1977年夏天,一个意想不到的邀请打破了这种平静。军委办公厅的工作人员通知他,让他参加即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建军节庆祝活动。

这个消息传来时,黄克诚正在医院做例行检查。主治医生劝他:"黄老,您的眼睛还没完全好,要不要推迟参加?"

黄克诚摇摇头说:"不用推迟,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

这次建军节活动,成为了黄克诚复出之路的重要转折点。活动结束后不久,一系列关于他的任命便随之而来...

二、从军委顾问到纪委常务书记

1977年8月1日的人民大会堂,灯火通明。这是黄克诚时隔多年后第一次参加如此重要的集会。当他走进会场时,立即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老黄来了!"叶剑英元帅站起来向他招手。

徐向前也快步走来,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多少年没见了,你还是老样子啊!"

这次建军节庆祝活动成为了黄克诚复出的转折点。活动结束后不到四个月,1977年11月25日,一纸任命下达:黄克诚出任中共中央军委顾问。

然而,对于这个任命,一些老同志并不满意。李先念在一次碰面时直言不讳地对陈云说:"黄克诚同志的能力,担任顾问实在是大材小用了。"

陈云听后笑着说:"你等着看吧,这只是开始。"

果然,没过多久,一个更重要的任务等待着黄克诚。1978年春天的一个下午,陈云来到黄克诚家中。

"老黄,我今天是代表中央来找你谈话的。"陈云开门见山地说。

"中央有什么指示?"黄克诚问道。

"中央想请你出任中央纪委常务书记。"

黄克诚听后没有立即回答,而是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我?"

陈云说:"现在党内存在一些不正之风,需要一个敢说真话、有威望的同志来抓纪律检查工作。大家一致认为,你最合适。"

"可是我的眼睛..."黄克诚指了指自己戴着的墨镜。

"这个中央已经考虑到了,会给你配备专门的工作班子。"陈云说完,又补充道:"你先别急着回答,好好想想。"

几天后,黄克诚主动找到陈云。两人在中南海的一间会议室里谈了很久。最后,黄克诚说了一句让陈云印象深刻的话:"我可以接受这个任命,但有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

"我要真正有权去做事,不能是挂个空头衔。"

陈云拍了拍他的肩膀说:"这个你放心,中央会全力支持你的工作。"

就这样,黄克诚走马上任。上任第一天,他就召开了一个碰头会。会上,他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们纪委干部要明白,监督别人的人首先要自己干净。从今天起,我们要给全党做表率。"

随后的日子里,黄克诚带领中纪委的同志们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工作。他们首先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十项规定...

三、亲历者眼中的故事

1979年的一个早晨,黄克诚的秘书张明回忆说:"那天一大早,黄老就来到办公室,桌上堆满了各种文件和信件。他拿起一封群众来信,仔细地看了起来。"

"黄老,我给您泡杯茶吧?"张明问道。

"先不急,你来看看这封信。"黄克诚招手让张明过来,指着信上的一段话说:"这位同志反映的问题很严重啊。"

这封信反映的是某省一位领导干部子女就业问题。张明清楚地记得,黄克诚当场就拿起电话,给这个省的纪委书记打了过去。

当时负责这个案件调查的王建国也有深刻的回忆。他说:"黄老给我们交代工作时说,调查要实事求是,不能因为对方是谁的子女就网开一面,也不能因为是举报就先入为主。"

在黄克诚担任中央纪委常务书记期间,他的办公室里常常灯火通明。他的警卫员李刚回忆说:"有时候晚上十点多了,还能看到黄老办公室的灯亮着。"

一天深夜,李刚听到办公室传来谈话声,原来是几位起草文件的同志在向黄老汇报工作。其中一位起草人员张志强说:"那天我们讨论到半夜,黄老一直在认真听我们汇报,不时提出修改意见。"

张志强特别记得黄克诚当时说的一句话:"起草党内法规,一个字都马虎不得。这些规定将来要管住几百万党员干部啊!"

在起草《关于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若干规定》时,曾经发生过一件趣事。起草组的郑伟回忆说:"有一天,我们在讨论领导干部住房标准问题,争论得很激烈。黄老突然说:'走,咱们实地看看去!'"

就这样,黄克诚带着起草组的同志,真的去看了几处不同级别干部的住房。郑伟说:"这件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实事求是。"

时任办公厅副主任的李华对黄克诚处理信访工作的方式印象深刻。他说:"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来访,反映自己的问题。黄老不但亲自接待,还让工作人员记录下来,要求限期办理。"

在一份重要文件的起草过程中,参与起草的刘阳回忆说:"有一段话我们反复修改了七八遍,每次送审黄老都说还不够准确。最后那次,他拿起笔亲自修改,一口气写了十几分钟。"

当时的中纪委办公厅主任赵宏对黄克诚的工作作风记忆犹新:"每次开会前,他都要求我们把材料提前发给与会同志。他说,让大家先看看,会上才能充分讨论。"

正是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严谨务实的黄克诚。而这些亲历者的回忆,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四、铁面无私抓党风

1979年初的一个上午,中央纪委会议室内气氛凝重。黄克诚正在主持一场特殊的会议,讨论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规定。

"同志们,这个规定不是一般的文件。"黄克诚敲了敲桌子说,"我们要从住房、用车等十个方面严格规范。"

讨论中,有位老同志提出:"黄老,这些规定会不会太严了?"

黄克诚立即说道:"不严不行啊!现在有些同志一当官就忘了自己是人民公仆,这种风气必须刹住。"

就在这个规定刚刚出台不久,一个棘手的案件就摆在了黄克诚面前。这是一位他的老战友,在战争年代曾经救过他的命。但调查显示,这位老战友违反了新出台的规定。

当时在场的纪委干部回忆说,黄克诚拿起报告的手都在微微发抖,但他还是坚定地说:"按规定办,一视同仁!"

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不小的震动。有人私下议论:"黄老太不近人情了。"但黄克诚的态度很坚决:"我们就是要立这个规矩!"

1980年春天,一个更大的挑战来临。某省一位位高权重的领导干部违纪问题被举报。这位领导在党内资历很深,人际关系复杂。

调查组的组长找到黄克诚,说:"黄老,这个案子不好办啊。"

黄克诚说:"有什么不好办的?实事求是,一查到底!"

调查期间,有人打电话给黄克诚说情。黄克诚的回答很简单:"我们是执行党的纪律,不是在做人情买卖。"

最终,这位领导受到了严肃处理。这个案件在全党引起很大反响,许多人说:有了这样的先例,以后谁还敢肆意妄为?

与此同时,黄克诚也在推动一项重要工作:平反冤假错案。有一次,一份关于某老干部的平反材料摆在他面前。审阅时,他发现其中有个细节存疑。

"这个问题要搞清楚。"黄克诚说,"平反工作同样要实事求是,这关系到党的声誉。"

为了这个细节,调查组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重新取证。最后证实,这确实是个冤案。当平反决定下达时,很多人都被黄克诚的严谨态度所感动。

在黄克诚的带领下,中纪委的工作风格逐渐形成:不论是查处违纪案件,还是平反冤案,都要以事实为依据,以党纪为准绳。

到1981年底,中纪委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工作制度。一位老同志说:"黄老给我们立下了规矩:查案子要实事求是,既不能冤枉一个好人,也不能放过一个坏人..."

五、一代楷模的风骨

1980年夏天,陈云来到中纪委办公室,对黄克诚说:"老黄,中央决定对你的问题进行复查。"

黄克诚放下手中的文件,平静地说:"我现在不是已经在工作了吗?复不复查又有什么关系。"

陈云说:"这不一样。组织上要给你一个公正的结论。"

黄克诚摆摆手说:"算了吧,现在工作这么多,我们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整顿党风上。"

可是陈云坚持道:"这是中央的决定。你为党工作了一辈子,这个结论不能含糊。"

就在这次谈话后不久,6月25日,党中央正式发布了《关于黄克诚同志的复查结论》。当这个结论送到黄克诚手上时,他只是简单地看了一眼就放在了一边。

一位老战友问他:"黄老,您不看看这个结论吗?"

黄克诚回答说:"看什么看,工作比这个重要多了。你看看桌上这些举报材料,都等着我们去查呢。"

这时候,不少老战友都来看望他。有一次,原中野的几位老同志来访,其中一位说:"黄老,您受了这么多年委屈,现在终于平反了。"

黄克诚却说:"什么委屈不委屈的,跟党的事业比起来,这些都不算什么。现在党给了我这么重要的工作,这才是最重要的。"

1981年的一天,一位年轻的记者来采访黄克诚,想了解他这些年的经历。黄克诚却一直在谈工作,谈党风问题。

那位记者说:"黄老,我想请您谈谈个人的经历。"

黄克诚笑着说:"个人的事情有什么好谈的,你还是多写写我们纪委查处的这些案件吧,这些更有教育意义。"

后来,这位记者在文章中写道:"整整一下午,黄克诚同志始终没有谈及个人的功劳和委屈,而是不断强调党风建设的重要性。"

1983年,中央决定给一批老同志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当工作人员把纪念章送到黄克诚手上时,他说:"这是党和人民给我的荣誉,我一定继续做好工作。"

就在这一年,虽然已经年过八旬,黄克诚仍然坚持每天工作。有一次,他的秘书劝他:"黄老,您该休息休息了。"

黄克诚说:"只要还能动,就要为党工作。这是我的责任。"

1986年12月28日,黄克诚同志因病逝世。在他的遗物中,人们发现了一个笔记本,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一个共产党员,生是为党工作,死是为党增光。"

0 阅读:0
浮生若梦若梦楼

浮生若梦若梦楼

感谢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