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契丹族,你脑海中下意识会将其与什么联系起来呢?
是唐朝时武则天的心腹大患?或是许多电视剧中勾画的茹毛饮血野心勃勃地入侵外敌?亦或者因为《天龙八部》中乔峰因契丹族后人血脉而备受排挤而愤愤不平?
事实上,在这片广阔无垠的土地上,我国北部曾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游牧民族。

他们有的建立过强大的政权,雄霸一方;有的弱小混乱,一再被吞并逐渐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今天要谈及的对象,就是在史书上赫赫有名的契丹。
契丹族在鼎盛时期,于五代十国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史称辽国,与大宋并立,并轰轰烈烈拓下绵延200余年的辉煌。
契丹曾被王安石用以同汉朝匈奴相提并论,足见其实力不容小觑。那么他们是如何建立起政权?又为何被北宋视为心腹大患?
这般强大的民族,最终又为何历史车辙中销声匿迹了呢。
被灭国后,他们去了哪里?现如今,他们是我国的哪个民族?
契丹族由来
在这片神奇的华夏土地上,人们生生不息代代繁衍。
这里无数政权更替,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
古老的土地上同样孕育了无数灿烂的文明。秦朝的大一统结束了各方割据混战之形式,大大促进中华民族各民族的融合,创下从未有过的壮举,至今为别的文明惊叹不已。
西方国家习惯称呼中国为“China”,也是受其影响。
“China”这个词起源于古梵语的“Cina”,通常被视作是秦的发音,如今也可以代指瓷器之意。
而在俄语之中,китай是中国的意思。其音译过来便是契丹之意。
契丹于当时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契丹族起源于草原东部宇文鲜卑的部族。
契丹的意思是“镔铁”,有坚固之意,从其取名之初我们便可感受到契丹的彪悍。

关于契丹起源的神话中描述:一位身骑白马的男子从湟河而来,邂逅了乘青牛自上河而来的女子,二人情投意合结为夫妻,并诞下八个孩子。
这八个儿子繁衍出了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后来的契丹。
关于契丹族最早的名称记载,可追溯到《魏书》,其中提及:“契丹国,在库莫奚东。”
在北魏到隋朝这段时期,契丹势力尚不曾大幅壮大,主要臣服于周边强大游牧民族,并与当时的北魏建立起通贡关系。
这一时期他们活动范围相对固定,但游牧的生活方式注定契丹人受气候与战争影响极深,难以壮大。
于是契丹人将目光从贫瘠的草原转向了中原,并逐渐改变了过去松散的八部落形态,形成了大贺氏联盟。
在唐初之时,契丹族人大量内迁,与唐人展开贸易往来,彼时隶属于突厥汗国的大贺氏联盟借机在边境扫掠物资,借此促使自身的社会生产水平稳步发展,契丹一族逐渐发展壮大。
随着唐朝对契丹的民族政策逐渐收紧,契丹深受唐军侵扰之苦,再加上契丹族经过一定时间的休养生息,军事实力得到一定提升,便开始同中原发起了挑战。
在安史之乱之前,契丹与中原爆发过多次征战,各有输赢。
但随着唐朝国运不可阻挡地走向式微,强邻突厥、回纥相继衰落,契丹抓住了机遇,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契丹建国
武则天执政的万岁通天元年,契丹饥荒,百姓凄苦,唐朝却没有及时赈灾,这更激化了动荡的时局。
契丹暴动,一个叫李尽忠的契丹首领自封可汗并起兵造反。
虽然他最终病死在霸业途中,但可汗制度却被沿用下来。
唐末五代时期,契丹出现了一个惊才绝艳的雄主,他便是辽朝缔造者,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扫平了障碍,统一余下七族,整合零散部落,取代原本可汗,“燔柴告天,即皇帝位”。
并在公元916年正式称帝,国号契丹,自此完成了由一个松散的部落向国家政权的蜕变。

随着后唐局势的一再动荡,唐朝权臣石敬瑭不惜放低姿态,以儿子自居,奉上燕云16州,来寻求契丹的支持。并最终在辽太祖的帮助下建立了后晋。
但在后期,后晋皇帝不甘居于人下,于是与契丹决裂,两方征战三年,最终以后晋灭亡,契丹吞并大部分中原土地告终。
又扩大了版图的辽太祖耶律德光于公元947年改国号为大辽。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大辽不断征服北方部族,将统治范围推展到中亚一带,并时而南下掠夺人口,积累财富与资源,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最终形成了与宋朝,西夏的三足鼎立之势。
对峙百年
游牧民族的经济自诞生起,便先天存在区别于农耕经济的脆弱性。
因此在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大辽借助时局得以发展。
但随着中原的大一统,赵匡胤黄袍加身,开创了宋朝,中原的纷争动乱不在。
宋朝一统天下的脚步不会停歇,那么燕云十六州便会成为两国不可不争之地。
自古以来,中原民族与游牧民族展开对峙之时,长城都是两方的最佳防线。
谁占据长城,谁便占据了主动权。
因此,若燕云十六州一直被大辽占据,那宋朝便没有可以依托的根据,使得作战压力骤增。
这样看来,宋朝与大辽的一战在所难免。
但当时宋太祖却猝然离世,仓促继位的宋太宗赵光义并没有其兄长带兵征战之能。
宋朝执行的“先南后北”的战略虽然有效地扫除了南方的割据势力,但在后期面对骁勇善战的大辽却显得有些后继无力。
在加上大辽占据了地理优势,因此大辽在兵力处于下风的情况下仍能在与北宋的战争中不落下风。
宋太宗曾亲率将领对辽国北伐,但最终以失败告终,两国你来我往征战了几十年。

直到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亲自带兵出征,两国再次陷入战略相持阶段,并在最终达成了统一共识,签订了澶渊之盟。
双方结为兄弟之国,宋朝每年给辽国进贡三十万两岁币。此时军事冲突才终于告一段落。
尽管在此后百年中,双方都维持着基本和平,但这个自大宋建立之初就一直存在的劲敌,还是让大宋上下君民都忌惮不已。
客观来讲,辽国的领土多与外部接壤,在地缘上充当了宋朝的屏障,阻挡了蒙古高原虎视眈眈游牧民族的进犯,使得宋朝有机会发展经济,这真应了那句“有得必有失”。
在辉煌后走向灭亡
大辽王朝实力鼎盛之时的版图可谓惊人,疆域北起外兴安岭,南达河北,东到库页岛,西挨阿尔泰山,领土几乎雄霸中国半壁江山。
在当时,大辽一举阻断了由中原通往西方世界的丝绸之路,以至于中西部国家甚至产生了整个华夏土地都为契丹所控的错觉。由此才诞生了以契丹代指中国的说法。
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便以契丹为代称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
自唐朝灭亡后,契丹便有意识地积极招募吸收许多能工巧匠与汉族人才,并积极学习汉族文化知识。

在五代十国时期,契丹以唐朝三省六部制度为参考建立了适合自身的两院制度。
从而有效地协调了内外部民族之间的关系,之后还通过与宋朝的贸易来获得更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推动自身发展。
契丹人所创立的游牧与农耕两相兼顾的社会运转机制,有助于对除了草原之外的华北农业区域进行有效监管与统治。
此外,大辽的军事实力和文化成就也不容小觑。
至今在河北以北许多地区保存至今的古佛寺,都或多或少与辽朝的后期修葺有关。
山西的释迦塔,更是作为全世界现存最高最古老的的木质塔式建筑为后人们啧啧称奇。
这便是其创造的璀璨文化的最好见证。
然而当一个国家的实力强盛到顶点之后,那接下来要面临的,必然是难以阻止的颓势。
受游牧民族自身的局限,一旦停止扩张,便会导致内部分裂与腐败发酵。
自萧太后之后,大辽再没出现杰出的雄主,反而因为后人的不思进取导致国力逐渐衰弱。
曾经归附于契丹的女真族崛起,建立金国,并与北宋达成“海上之盟”,前后夹击辽国,辽国因此土崩瓦解。
虽然辽国灭国后仍有心有不甘的契丹人退居如今的新疆地区,重新建立了西辽政权,但生不逢时,最终还是不敌已成气候的草原霸主成吉思汗,自此销声匿迹。
契丹人后裔
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并不少见,但其原有文化总能延续下去。
然而契丹文化却随着辽朝的倒塌而荡然无存。
有分析认为当时的金朝仿照汉字创立本国文字后,有意识地废除了契丹字,进而导致契丹文化的衰亡。
而随着辽国灭亡,契丹人散居各地。有的被女真人降服,被当地民众同化,有的追随蒙古人南征北战,也逐渐脱离了部族,而最早随着西辽前往漠北的契丹人也逐渐西迁,被伊斯兰化。
契丹这个曾经在历史上有名有姓的民族终于还是在历史的车辙中湮灭了痕迹。

多年来,专家们致力于寻找契丹后人的蛛丝马迹。
经过相关的科学研究,如今的人们普遍认为达斡尔民族是契丹族的后裔。
首先,当地流传着几百年前契丹军队途径此地最终定居的传说。
其次,契丹族与达斡尔族在生产生活上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其相貌与骨骼走向也与契丹人留存下的人像画作相似。
当然,任何结论的得出都需要科学依据作为支撑。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通过DNA采集的方法,对契丹族与达斡尔人的基因排序进行鉴定分析。
并终于得出了结论:契丹与达斡尔族存在最接近的遗传关系,达斡尔人有极大可能是契丹族的后裔。
契丹,这个在草原上发展、壮大并一度占据了大半个中国的民族,终究在时间长河里销声匿迹,变成了史书上寥寥几字。
千百年后,草原依旧壮美,可那支骁勇善战的军队早已不在。
契丹族的血脉如草籽般分散全国各地,与他们曾经征战不休的汉人们结合,并其乐融融的生活在一起。
广阔的幅员造就了不同的民族,但各民族在千年风雨中逐渐互融,这不正是那句“56个民族是一家”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1] 史卫民. 契丹族的形成与消亡[Z]. 中国历史学年鉴. 1986.
[2] 曹萌,王秋秋. 《北史》述录契丹族史料及其体现的民族发展迹象[J] 赤峰学院学报,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