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画扇门卖7475万,加棵树卖1.1亿,令人费解,专家:看树上

峻辉聊过去 2024-05-30 03:34:19

纸墨有价,艺术无价。在当今艺术作品中,绘画作品拍出天价已经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了。小则千万,大到上亿,可还是有许多名门富商趋之若鹜。

在拍卖行业中,尤以西方的莫奈、毕加索,以及东方的赵无极、吴冠中最为出名。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天价的画作

2020年8月18日,“LE PRELUDE前奏”夏季拍卖会现当代艺术夜场在北京四季酒店举锤。适时,人山人海,群贤毕至,来宾们翘首以盼的是著名画家吴冠中晚年的代表作之一的《秋瑾故居》,希望能借着竞拍的形式一睹芳容。

《秋瑾故居》布局十分简单,平齐展开的画面,中间有一片巨大的“黑门”,庄严的黑白对比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

该作以5000万元的底价起拍,经过场内买家和两位电话委托的竞争,最终以6100万元的价格落槌,外加佣金7475万元成交。

消息一出,犹如一颗炸弹,在艺术界立刻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甚至一度出圈,让不少门外群众感慨道:“就画了一堵门,和一面黑墙,就值7000多万,这钱挣得可真容易。”

吴冠中《秋瑾故居》

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吴冠中的画作在拍卖市场一直都是有价无市。

比如2年之前北京保利秋季拍卖现当代艺术夜场,创作于80年代的《双燕》(油画)成交价高达1.12亿,其内容相较于《秋瑾故居》,就是加了一棵树。

有人疑惑了,无非是加了一棵树,怎么就卖到1亿了?

专家说,那就看看树的上方,那里肯定有文章。一看,树上正有两只比翼齐飞的喜燕。

吴冠中《双燕》

值得注意的是,吴冠中的作品大多都被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的华人买走,他们也是吴冠中油画作品中主要的收藏家。

又比如在2016年4月4日晚,保利香港2016春拍“中国及亚洲现当代艺术”专场在香港君悦酒店举槌,吴冠中的《周庄》以1.38亿港元为最低起拍价,后直接加价1.5亿港元,以2亿港元落槌,外加佣金3600万,共计2.36亿港元的成交价刷新了中国现当代油画的最高记录,由此《周庄》也让吴冠中彻底火爆了整个艺术界和拍卖界。

吴冠中《周庄》

如果以金钱作为计量单位,《周庄》的价值自然是无出其右,获得了市场及评论家的一致认可。但要说在吴冠中本人心中,还是更喜欢《双燕》。

他曾如此说道:“我一辈子断断续续总在画江南,在众多江南题材的作品中,甚至在我的全部作品中,我认为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是《双燕》。”

至于为何喜欢,或者说喜欢的理由,吴冠中也在《吴冠中画语录》中隐晦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横与直,黑与白的对比美在《双燕》获得成功后,它便成为我心头的艺术眼目。1988年的《秋瑾故居》,再至1996年,作《忆江南》,只剩下了几条横线和几个黑点。往事渐杳,双燕飞了,都属《双眼》的嫡系了。”

可见,在吴冠中的眼中,《双燕》是个人“抽象风格国画”的开创性作品,具有开宗立派的地位。众所周知,从“0”到“1”和从“1”到“100”,是完全两个不同的难度,其背后的创作艰辛只有作者才知道。

在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苦思之中,《双燕》的诞生,就成为了那个无与伦比的“1”,之后所有的作品在风格上不过是《双燕》的衍生品。不具备独立风格的作品便丧失了主体性,自然也就得不到作者的偏爱了。

然而,吴冠中的《双燕》价值可不仅仅局限于技法、风格,更体现在作品背后倾注的时代思想、艺术追求及个人情感。后一点更难能可贵,却极少有人清楚具体的来龙去脉。

《双燕》的诞生

1919年,吴冠中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闸口乡北渠村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吴家在当地拥有十几亩水田,经济条件算是比较富裕。

因而,吴冠中的童年生活充满着喜悦,丰富的故乡经历使他对故乡总是怀有一份真挚的留恋。

换句话说,故乡是他永远的避风港,每当他在生活上遭到一些不幸,他总会想起故乡的一些人、一些事。

聪慧过人的吴冠中听从家长的劝导,考上了浙江一所学校的电机科。

一次偶然的机会,吴冠中和比他大一届的好友朱德群一道,说是到杭州一家艺术专科学校看看。这一看不打紧,催醒了吴冠中潜在身中的艺术细胞。

那里的艺术作品给了吴冠中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转而学习艺术。用吴冠中的话说就是:“青春期的草木都开花,十七岁的青年感情如野马。野马,不肯归槽。”

顺利进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吴冠中就此走上了艺术之路。

1943年,吴冠中毕业便在重庆大学建筑系任助教。3年之后的暑假,民国教育部遴选战后的第一批留学生,吴冠中位列其中,于1947年夏乘美国邮轮“海眼号”去了艺术盛地——法国。

临行前,吴冠中的妻子朱碧琴怀孕在身,她眼含热泪,询问丈夫吴冠中:“生下的孩子取什么名?”

尽管吴冠中充满了不舍,但追求艺术的心永不停歇,还是痛苦地说道:“男孩就叫可雨,女孩就叫可叶。”

经过海外几年的刻苦学习,吴冠中在绘画方面有了深厚的积淀,便于1950年踏入了回国的路途。

然而,国内的创作环境相比国外,有较大的限制,归国后的吴冠中因在创作理念上和当时的主流价值完全南辕北辙,这令他心中充满了郁闷之情。

面对具体作品,在绘画的审美观争论上,吴冠中绝不屈服。“国画现代化”和“油画民族化”是吴冠中一生的信条。

1981年年初,中央美院的党委书记江丰在全国美术工作会议发表了一篇讲话,明确表示不赞成、不提倡抽象派之类的现代派艺术,认为这种风格的绘画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没有前途。

吴冠中听说了,感到十分不解。艺术家内心总是很敏感的,愁绪也是需要排挤的,吴冠中就在春天带着学生们回到苏州写生,期望在故乡这所“避风港”寻到一点慰藉。

回程时,吴冠中和他的学生在车站附近的某处转角,忽地遇上一排白色的大房子。吴冠中惊喜万分,拿起速写本就开始创作。

后来根据学生的回忆,吴冠中看到那些白房子,惊叹不已,脸上的褶皱就少了几分,犹如动物捕食一般激动且专注,二话不说,就开始集中精力勾画景色,最终绘出一幅速写高《宁波水乡》,之后的《双燕》就脱胎于这幅《宁波水乡》。

《双燕》,纵68.5cm,横137.4cm。吴冠中讲江南景致的纯净挥毫在画幅上,乌黑的瓦、洁白的墙、苍劲的枯树,以及飞舞的双燕,构成了一幅简约的画景。恰到好处,没有一丝多余。

1994年,吴冠中又创作了《双燕》(油画版本)。油画版本延续了国画版本的形式和色彩,相较于国画版本,整体的色调更暖,画面也更简单,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宁静感。

并且,在技巧的手法上,吴冠中借用了西方蒙德里安的艺术手法,着力于平面分割以及几何图形的组合,完美诠释了吴冠中的艺术理念:将西方的画面构图融入中国画,又将中国画的笔墨情绪注入画作中。

外行人看不懂画作的内涵很平常,可在专家的瞳孔中,要想读懂《双燕》,从枯树右边两只双飞的喜燕就能管中窥豹。

在中国的文化中,燕子一般被当作是喜庆的代名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双燕》明显借鉴了这点,弯弯曲曲的苍劲枝干犹如艺术的条条框框,束缚着燕子的行动自由。

可燕子对自由的向往,以及自己倔强的性格,是绝不会在春天到来之际,甘于停留在枝干上。所以,即便枯树使出浑身解数,向天空延伸,渴望跟上燕子飞行的脚步,终究还是无济于事。

但凡是文艺工作者,其作品都烙下了深深的时代印记,吴冠中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可以说,吴冠中在艺术上的遭遇,就是冬天不得不在树枝驻足停留的燕子。他以燕子自比,在《画作》中倾注着自己绝不屈服的艺术理念。

另一方面,给予他艺术灵感源于家乡的脉脉温情。五六十年代,苏联专家曾说,江南不适宜作油画,原因在于银灰调多呈现于阴天。

对于这一点,吴冠中非常不认可,这要么是西洋绘画偏见,要么就是对于自己故乡的侮辱。关于《双燕》,吴冠中曾这样写道:

“童年并未感到故乡美,只是很喜爱来来去去的燕子。江南情调日后才成为我画意的主要源泉。解剖情调,里面有诗情、画意,还有其他一些不可名说的东西。但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形式构成。即使燕子飞去,画境犹存。”

吴冠中艺术道路的起步,就是故乡的江南水乡,他最爱江南的春阴,《双燕》中就很排斥阳光和投影。

不论是哪一种,吴冠中都不能接受,因而借用故乡的景色,画出了《双燕》,不仅仅是反抗绘画的主流观点,更是反击苏联的艺术教条主义,也是一种最好的回应——即拿作品说话。

结语:

弄清了《双燕》的创作背景和吴冠中深深的思乡情节,人们才能看懂背后的故事。2002年春,香港艺术馆举办了吴冠中的大型回顾展《无涯惟智——吴冠中艺术里程》。

这个展览充分理解了吴冠中的艺术探索,让观众看清了吴冠中的创作追求,更是展览了三幅有关《双燕》的作品,分别是《双燕》国画版和油画版,还有《往事渐杳,双燕飞了》。

对此,吴冠中自己都说:不同时期的作品的筛选和组合揭示了作者数十年来忙于何事。这样的展出其实是对我艺术发展无声的讲解,有心人当能提会这有别于一般的作品陈列展。如果读者想观赏一代大师吴冠中的绘画作品,不妨去江苏宜兴吴冠中艺术纪念馆,必不会让你白跑一趟。

参考资料

《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 吴冠中 人民出版社

《吴冠中画语录》 吴冠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

《吴冠中油画风景作品<双燕>赏析》 书画鉴赏 李晓涵

《吴冠中作品“贵”在哪里?》收藏与投资导刊

0 阅读:8

峻辉聊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