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义德带枪回家,血洗百余仇人,邓小平特别批准他回家带枪

赵婧瑶说历史 2024-12-24 14:22:06
前 言

他曾在国仇家恨的艰难抉择中,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舍弃个人利益,顾全大局”。

然而,在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他却一反常态,突然提出要回老家。

这位久经沙场的虎将,眼中流露出复杂的神情。他究竟因何要回去?

邓公又为何批准他带着机枪和战士一同回去呢?

这一去,又将会掀起怎样的风浪?

少年英雄的成长之路

杜义德,出生于1912年湖北武汉黄陂的贫农家庭。由于家境贫困,他只读了八个月私塾。

为了生计,他年仅8岁就给地主放牛,15岁又去武汉当学徒,却受尽师傅的刻薄对待。

1927年,北伐军起义,年仅15岁的他回到家乡,扛起了武器,参加了农民赤卫队,为保卫家乡贫农而战。

1929年接触共产主义后,他带领家乡100多名赤卫队员参加红军,担任红十一军第三十一师第四大队宣传队长。

自此,能说会道的杜义德,白天,他带领战士翻山越岭进行宣传工作,为红军筹集给养。夜晚,他如“夜老虎”般教训来清剿红军的国民党士兵。

1931年底,杜义德已然成为红四方面军主力红四军第十师第三十团第三营营长,跻身中层指挥员之列。

在残酷的斗争中,但凡接受作战任务,杜义德总是将 “坚决” 二字挂在嘴边,坚决执行命令,坚决完成任务,坚决克服困难,坚决消灭敌人,如此一来二去,他便有了 “杜坚决” 的绰号。

在战火的洗礼下,杜义德很快成长为红四军第十师第二十九团政委。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官,治军极为严谨。

他始终强调,在练兵过程中,胆量、技术、战术、行军以及作风等方面均不可或缺。

在他的严格要求与悉心培育之下,杜义德所率领的部队形成了“狠、硬、快、猛、活”的作战风格,在战场上几乎所向披靡!

不交枪的斗争精神

24岁的他仍血气方刚,脾气火爆,在面对不合理要求时坚决抗争。

1936年春,杜义德升任红三十军第八十九师政委,成为红四方面军中的后起之秀。

一次,他见部队久攻敌城不下,一着急便跳出战壕带头往前冲,不料,敌人一颗子弹将他“送”进了医院。这次历经枪林弹雨后,杜义德被调整到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一师担任政委。

在调离第三十军之际,还流传着一则逸闻趣事……

三十军军长余天云对杜义德说:“你要去三十一军了,得把三十军的枪留下。”

杜义德心里很清楚:余天云是看上自己那支20响快慢机驳壳枪了。

这把枪跟了她很多年,杜义德怎可能把自己用惯了的宝贝交出去,他气呼呼地说:“枪是我从敌人那里缴来的,凭什么交给你?”

余天云说:“枪是三十军的,你交也得交,不交也得交!”这一较劲儿,杜义德也火了:“这枪是红军的枪,怎么就是你三十军的枪?老子豁出去不当这个师政委了!”

最终,在张国焘的压力下,他的枪还是被余天云强行讨去了。

据说,毛主席曾点评过此事:“杜义德不交枪,这是对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枪杆子里面也出路线,把枪随随便便交给错误路线,那是会犯错误的。在这一点上,义德同志是有斗争精神的!”

血海深仇埋心中

在土地革命时期,地主还乡团对红军家属展开疯狂报复。杜义德的父亲不幸成为他们的目标。

还乡团成员耀武扬威地闯入杜家村,四处搜查与杜义德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杜义德的父亲深知情况不妙,为掩护家人撤离,他送走妻子与孩子后,毅然留在家中等待敌人到来。

敌人很快搜查到杜父,将他押回监狱,试图用严刑拷打逼问杜义德的下落。

杜父坚贞不屈,面对敌人的拷打始终闭口不言。残忍的敌人见杜父如此硬气,便对他百般折磨,拳打脚踢,用尽各种刑具。

但杜父咬着牙,含着血,态度坚决地表示绝不透露儿子的行踪。

最终,敌人恼羞成怒,将杜义德年迈的父亲活活折磨致死。

此时的杜义德正在外地打仗,当他接到父亲遭到地主还乡团迫害致死的消息后,悲痛欲绝,五雷轰顶。

他恨不得立刻冲回家乡,将敌人碎尸万段。

然而,当时红军处境艰难,面临敌人的重重围剿,伤亡惨重。

杜义德深知自己作为一名红军战士,不能擅自离开岗位去报私仇。

于是,他强压下心中的悲愤和怒火,踏上漫漫长征之路。

长征结束后,抗日战争爆发,由于国共合作建立抗日统一民族战线,为了大局考虑,杜义德暂时放弃了复仇计划。

他将对父亲的思念和仇恨转化为战斗的动力,在抗日战争中奋勇杀敌。

直到抗战胜利,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杜义德的复仇烈焰才重新熊熊燃烧,他等待着报仇的时机。

报仇雪恨终得偿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战役胜利在即。

杜义德作为其中的一员猛将,心中却有着别样的情绪。

此次战役让部队在大别山地区站稳了脚跟,而这里正是杜义德的家乡所在。

看到熟悉的山水,杜义德心中那埋藏多年的仇恨再次被点燃。

他深知,现在正是报仇的绝佳时机。多年来,他一直等待着这一刻,为父报仇的渴望在心中愈发强烈。

终于,杜义德再也无法压抑内心的情感,他毅然推开邓公的房门,仿佛痛下决心一般地吼道:“请求司令员准许我回乡报仇!”

邓公在惊讶之余,听杜义德讲述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那些地主还乡团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对革命群众疯狂报复,杜义德的父亲就是在他们的残忍迫害下离世。

邓公深知杜义德心中的痛苦与仇恨,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他非但没有阻拦,反而特批了一挺机枪给杜义德。邓公对杜义德说:“破例违反军队纪律特批一挺机枪,但是不要伤及无辜。”

得到邓公批准后,杜义德连夜起身,带着几名战士,抱上机枪,踏上了归途。

几日过后,杜义德回到了家乡。

那些曾经嚣张跋扈的仇人还不知道危险已经降临。

杜义德带着战士们悄悄摸到了仇人所在地,那是一个有着碉堡和戒严守卫的地方。

为了不打草惊蛇,杜义德慢慢匍匐前进,靠近后,果断解决了两名看守。

随后,一枚手雷扔入房内,火光爆炸开来。熟睡中的土匪被吓得四散奔逃,哪里还有人护卫着他们的头目。

杜义德抱起机枪,迎面扫射。

一梭子、一梭子的子弹如同雨滴砸落,院子里的敌人一个都没逃过。

就这样,杜义德成功为父报仇,消灭了百余仇人。

这一壮举在军中迅速传开,成为了一段传奇。杜义德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个儿子的孝心和一个军人的担当。

结 语

“忠孝两全,英魂永存。”杜义德的一生充满了英雄气概。在面对敌人的残酷迫害时,他没有退缩,而是选择勇敢地反抗;在战争的关键时刻,他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前,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担当。

他为父报仇的行动,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对正义的追求和对反动势力的坚决打击。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那就是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为了正义和真理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0 阅读:5
赵婧瑶说历史

赵婧瑶说历史

赵婧瑶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