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参加陈毅追悼会,被一副挽联打动,忍不住问:这谁写的?

赵婧瑶说历史 2024-12-27 15:25:19

1972年,陈毅元帅因病在北京与世长辞。

由于当时一些特殊原因,陈毅去世时已不是政治局委员,中央决定从简举办陈毅元帅的追悼会。

然而,就在追悼会当天,一通突如其来的电话彻底改变了一切。

"主席要来参加追悼会!"这个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让所有人始料未及。

这个决定对于当时身体状况不佳的毛主席来说,无疑是艰难的。

要知道,毛主席已经二十多年没有参加过任何党内同志的追悼会了。

毛主席的参加让周总理立即拍板,将追悼会的规格提升到最高,所有想来参加的人都可以前来参加。

在追悼会上,所有人都悲痛万分。

毛主席强忍着泪水,悲痛地对陈毅的妻子张茜说道:“陈毅是一个好同志啊。”

随后他又不顾周围人的劝阻,在手臂上戴上黑纱,坚持要参加完整场追悼会。

这场追悼会由周总理致悼词,在朗读悼词时,周总理也忍不住地几次哽咽,毛主席沉重地在陈毅元帅的遗像前鞠了三躬,在场的所有人都沉默地进行着悼念。

动人的挽联

当张茜搀扶着毛主席来到追悼会礼堂时,满目皆是花圈和挽联。

毛主席送的花圈摆在醒目的灵堂中央。旁边分别是宋庆龄、董必武、周恩来、朱德等人献的花圈。

毛主席用目光扫了一圈,忽然,一幅以鸟篆字体书写的挽联赫然映入他的眼帘。

他被吸引了过去,情不自禁地低声吟诵起来: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山河,永离赤县;挥戈挽日,接樽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赞许道:“写得好,写得好!不愧民初四公子。”他扭过身问张茜:“张伯驹来了没有?”

张茜说:“张伯驹是陈毅生前好友,但今天的追悼会却不允许他参加。”

“为什么”

”张伯驹夫妻被下放到吉林的山乡,那里又不肯收留他们,老两口只好回北京,户口、住房、工作都没有,处境很是狼狈。张伯驹为国家捐献过国宝级文物,是有贡献的。”

张茜说得很动情,眼眶中泛着泪光。

毛主席仰头感叹一声,当即指示周总理予以安排。

护宝英雄

张伯驹,生于1898年,出身官宦之家。其父张镇芳与袁世凯是姑表兄弟。

他自幼聪慧,7岁入私塾,9岁能作诗,享有“神童”之誉。

小学毕业后,他跟随父亲来到北平,并考入中央陆军混成模范骑兵团,毕业后在张作霖、吴佩孚麾下做到了旅长。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对军阀混战局面失望的他放弃仕途,协助父亲打理南京盐业银行。

此后,张伯驹沉醉于收藏之路。

张伯驹一生致力于保护国宝。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不惜倾尽家财,抢救中华稀世文物。

”九一八”事变后,得知唐代韩干画的《照夜白》被卖至海外,他痛心不已,几次上书,请政府出资将流于民间的文物收购下来,以存国粹。

他求见蒋介石遭受拒绝,出于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忧虑心情,他恳劝文物商不要将文物卖给洋人。

为了保存国粹,他自定守则:对文物只收不卖,更不卖给外国人。

当得知有人要出售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时,他决心买下,虽历经波折,最终以4万大洋购得,避免了这件国宝落入外国人之手。

1946年,听闻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要被卖给外国人,张伯驹四处奔走,不惜卖掉住所和夫人的首饰,凑足资金购得此画。

1956年,张伯驹将包括《平复帖》《游春图》在内的众多珍贵书画捐献给国家,他的爱国之举令人敬佩。

与陈毅的友情

陈毅元帅极其珍视人才,他与张伯驹有着广泛的交往,尤其钦佩张伯驹的博学多才,并主动向他请教。

1957年,陈毅元帅参观了由张伯驹牵头举办的明清书画作品展览会,对张伯驹在保护国家文物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对这次书展给予充分肯定。

他说:“你们这次展览我都看过了,很丰富。你的词我也看到了,很有北宋风度。”

两人因拥有共同爱好,交谈十分融洽。

陈毅元帅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以及豪迈大度的品质,深深地鼓舞了张伯驹,使他下定决心要积极投身于国家的文化事业之中。

文革期间,张伯驹因文惹祸,再次跌入低谷。

当听说陈毅元帅处境很不好,他冒着生命危险致函慰问:

“我公功在国家,尚且被辱,我何足道。所指我之罪名,皆是莫须有之事,可一笑置之。”

不久,张伯驹夫妇被送往农村劳动改造。

可是派往地不予接收,他们夫妇又打道回京,成了京城里的“黑户”。

回到北京之后,陈毅先生因疾病缠身已入院治疗,无法接受探视。

恰逢陈毅元帅之子大婚之际,潘素精心绘制了一幅画作,并由张伯驹题诗一首以作贺礼。

陈毅元帅在院中也挂念他们夫妇,将画置于枕边观看,并询问情况。

对张茜说:“他是我的好朋友,要请周总理予以照顾。”

1971年,张伯驹获准进入医院进行探视。

久别之后再次相见,两人都深感时光荏苒,心中充满了诸多感慨,交流的话题也颇为丰富。

他们从诗词歌赋谈到戏剧表演,又从书法艺术聊到文物。

最后他让张茜拿出他收藏多年的一副大理石围棋说:“我病得很重,以后不可能再下围棋了,这棋子送给你做个纪念吧。”

未曾预料到的是,这次会面竟成为了他们之间的最后一次相见。

结 语

正所谓“天无绝人之路”,正是他与陈毅元帅的深厚友谊,以及他为陈毅元帅追悼会敬献的挽联,得到毛主席的高度评价。

该挽联以其深刻的内涵和大气的笔触,不仅打动了毛主席,也让在场的众人感受到了陈毅元帅伟大的一生和崇高的精神品质。

不久之后,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章士钊先生便派遣专人,将聘书郑重送至张伯驹的府邸。

同时,派出所所长与户籍员也积极协助,为张伯驹先生及其夫人潘素办理了落户北京的户籍手续。

自此,张伯驹先生的命运迎来了重要的转机。

参考资料:

《党史博览》,2000年.03期,王晓华,《张伯驹悲歌哭陈毅》

《文史博览》,2009年.11期,杨陶然,《一副对联改变张伯驹的命运》

《文史春秋》,2001年.04期,李郁,《倾家护宝功臣张伯驹传奇人生》

1 阅读:145
赵婧瑶说历史

赵婧瑶说历史

赵婧瑶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