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焘为什么最后愿意写“检讨书”?因为有两个人起到重大作用

轮回历史 2024-12-31 10:14:08

毛主席一生都是光明伟岸,积极向上,充满自信,浑身散发着阳光的力量,似乎黑暗和他绝缘,毫无疑问,这是事实。但在毛主席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也有那么一小段时期例外,那就是张国焘夺权,让毛主席心力交瘁。

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合的时候,毛主席给足了张国焘的面子。彼时,中央召开会议,张国焘骑着一匹白色的高头大马,身后卫兵一大群,在十余骑警卫的簇拥下飞驰两河口赴会,而毛主席率领着全体政治局委员走了十里路,在蒙蒙细雨中恭候张国焘的到来。

此后,张国焘心态膨胀了,在卓木碉宣布另立“中央”,致电真正的党中央:“你们应以党北方局、陕甘政府和北路军,不得再冒用党中央名义”,“你们应将北方局、北路军的政权组织状况报告前来,以便批准。”俨然一副居高临下的中央领导人姿态。

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竭尽所能,但能够想到的解决办法不多,外有强敌在侧,内有本来是同志的革命战友几乎要和他刀兵相加,毛主席十分焦虑,提及这段历史时,称之为他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刻" 。

但后面,张国焘放弃了“另立中央”,并听从中央命令北上,在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结束之后,张国焘被解除了兵权,还写了一份《我的错误》的检讨书。

看似张国焘真的醒悟了,其实并不然,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实力在使然。

张国焘在最初的时候,也是对党中央毕恭毕敬,最开始他的态度是放弃川陕根据地,亲率红四方面军主力主动迎接中央红军。之所以后面变心,主要是因为他手里有8万人,而中央红军经过重重艰难到达陕北,从鼎盛时期的10万人(从江西出发时计算八万六)锐减到7000人,兵力远远不如张国焘,因此,张国焘态度从“主动迎接”变成“主动索权”。

虽然此后张国焘南下碰壁,但仍有4万多人,兵力是中央红军的6倍,他还是十分嚣张,对中央只肯称呼为“陕北同志”。此刻,有两个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们“雪中送炭”,给了中央压住张国焘的底气。因为一切的说话都是徒劳的,实力才是最好的底气。

一个是贺老总,他组建了红二方面军,人数有15000多人,这是一支比肩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级别的的战略方面军,很有话语权。可以说,红二、红四方面军地位平等了,作为红二方面军最高领导的贺龙,在军事能力与影响力上并不弱于张国焘,他不听从其指挥,而是坚决支持中央红军,还让张国焘不利于团结的话少说,否则就要打他黑枪!

另外一个就是徐海东,他本部红二十五军团有7000多人马,严格来说,这是红四方面军的,但徐海东毫不犹豫忠诚于党,他写信给毛主席表明态度:红十五军团坚决服从党中央的领导(此时红二十五军已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他将自己的部队编入了中央红军,加上地方部队以及在根据地扩编,让红一方面军拓展到3万人左右。

可以说,在贺老总以及徐海东的加持下,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总兵力人数倍增,加起来已经超过4万人,一直到在会宁会师的时候,支持中央的实力已经超过红四方面军,形势由不得张国焘不醒悟,再加上红四方面的绝大部分战士已经知道了他的阴谋,张国焘已经没有资本折腾了,只能遵从真正的党中央所作的一切指示。

2 阅读:252
轮回历史

轮回历史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诗能言志,乐且陶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