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三代娶同一个女子,本以为是个笑话,没想到却是真实的历史

卢华雅楠说事阿 2025-02-21 09:55:38

常常听到有这么一句话叫“自古红颜多薄命”,那大家有没有想过,这句话它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又具体说的是哪位红颜呢?

有这么一句话,它是出自元朝非常有名的马致远所创作的元杂剧《汉宫秋》呢。这部杂剧讲的可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昭君出塞”的故事哦。在这句话里提到的“红颜”,所指代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四大美女”其中之一的“王昭君”啦。

很多人都好奇,王昭君真的是那种所谓的“红颜薄命”吗?还有啊,那广为流传的“昭君出塞”,其背后真正的情况又到底是怎样的呢?这两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引发着人们诸多的猜测与探究。

汉朝强盛,不用求饶

一直以来啊,“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这两件事呢,向来都被人们看作是汉族和另外两个少数民族之间和平相处的象征啦。就好像是说,只靠着一个年轻又漂亮的柔弱女子,就能够有那种神奇的力量,去阻挡住敌军那气势汹汹的千军万马似的呢。

有人会问,“和亲”政策到底有没有用呢?想想看啊,一个民族要是能被一个女子就拦住了前进的马蹄,就这么轻易地被阻挡住发展的脚步,那这样的民族又怎么可能发展得强大起来呢?

大家知道吗?历史上第一次和外族进行和亲这件事,是在刘邦的支持之下才得以完成的呢。

在汉朝时期,为了能让汉朝和匈奴之间保持所谓的“和平”状态,刘邦采取了和亲这样一种做法。要知道,和亲在当时的情境下,其实是带有屈辱性质的呢。可结果呢,这就好比是割肉去喂老虎,根本没起到啥好作用。不但没有让双方的关系真的变得平和稳定下来,反而使得匈奴那边更加得寸进尺、变本加厉了,汉朝面临的状况依旧很棘手呢。

还好刘邦去世得比较早。要是他能晚个几年才离世的话,那就得亲眼目睹冒顿单于给自个儿老婆写的情书喽。真到了那样的情形下,也不知道刘邦心里会是怎样的一番感受。

要知道,刘邦推行了“和亲”政策,可这政策实际上并没有真的换来和平呢。就拿汉文帝时期来说吧,那时候明显能感觉到各种憋屈事儿,要是“和亲”真能换来和平,汉文帝时期也就不会出现那样的状况啦。所以啊,想单纯依靠“和亲”这件事儿去换来和平,那根本就是做不到的,压根就没这种可能性哦。

说起“昭君出塞”,很多人都觉得其目的是为了换取匈奴与汉朝之间的和平。但实际上呢,真的是这样的情况吗?仔细探究一下就会发现,在那个时候,汉朝有着自身的实力和应对匈奴的诸多办法,根本就不可能采取用“昭君出塞”这种方式去应对匈奴的情况,而且从汉朝当时的局势等各方面来看,也完全不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和匈奴达成和平呢。

汉武帝时期,那可是发生了一件大事儿。汉武帝派遣霍去病出兵去攻打匈奴,这一仗打得可真是够厉害的,把匈奴狠狠地揍了一顿。经此一役,匈奴就再也不复从前啦,整个部落一下子就变得四分五裂的。要知道,在汉朝初年的时候,匈奴那可是相当有压迫力的,经常让汉朝这边头疼不已呢。但经过汉武帝和霍去病这一通暴揍之后呢,此时的匈奴实力已经大不如前,根本就没办法再掀起什么大的风浪啦,和之前相比,那可真是差得远咯。

要知道,前来请求和亲的南匈奴其实早就已经向汉朝投降了。打那之后,南匈奴就成为了汉朝的一个附属国,得听从汉朝的号令呢。就它这样的情况,又能从哪儿积攒出足够的实力去跟汉朝展开战争呢?根本就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汉元帝在治理国家方面表现得不算好,算不上是一位出色的皇帝。不过呢,他的父亲刘询,也就是汉宣帝,那可相当厉害啦。刘询可是汉武帝的长子长孙呢,他本身有着比较火爆的脾气哦。而且,他很有远见卓识,着重培养了一大批能在战场上英勇作战、善于征战的臣子。他之所以这么做呢,就是提前做好准备,时刻提防着匈奴那边要是再挑起事端、闹事的话,也好有足够的力量去应对呢。

在汉元帝三年的时候,陈汤和甘延寿肩负着出使西域的使命前往那片地域。可谁能想到呢,匈奴人压根就不安分,老是搞些小动作,一点都不老实。面对这种情况,陈汤那可真是果断又勇猛,直接就带领着兵卒出击了,对着北方的匈奴展开了猛烈的攻击,狠狠地教训了他们一番呢。

匈奴逃窜到了极为遥远的地方,然而陈汤却并没有就此作罢,不肯轻易放过他们。在这样的情形之下,陈汤还留下了一句十分著名的话语,那便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充分彰显了陈汤面对侵犯汉朝的敌人时,那种坚决打击、绝不姑息的强硬态度,哪怕敌人逃到再远的地方,也一定要让其付出代价。

没过多久,陈汤成功抓获了北匈奴的首领呢。随后,陈汤果断地将其斩杀,接着便带着胜利的荣耀凯旋回朝了。而这一情况可把已经投降了的南匈奴给吓得够呛,他们心里直打鼓,整天提心吊胆的,就怕哪一天汉朝突然派军队过来,也把他们给消灭掉了呢。

公元前36年的时候,发生了陈汤远征北匈奴这一事件。接着呢,在公元前33年,又出现了“昭君出塞”这件事儿。特别要说明的是,昭君出塞的这一年,恰好是南匈奴第三次前来入朝进贡的时候哦。

事情是这样的,“昭君出塞”的真实情况呢,其实是南匈奴到汉朝来入朝进贡。他们,连着来了三年,态度十分虔诚。汉元帝见他们如此,就决定赏赐些什么给他们。这赏赐的呢,就是一个宫女,而这个宫女不是别人,正是王昭君。也就是说,所谓的“昭君出塞”,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发生的啦。

这里要说的一招是“和亲”,其实呢,这并不是汉元帝主动想要通过这种方式和匈奴维持和平状态哦。实际情况是,匈奴单于他自己心甘情愿地要成为汉朝的女婿,他为啥这么做呢?就是盼着汉朝可别出兵去把他们给消灭掉。

那么王昭君究竟长得好不好看呢?这一点,就只能留待后人去猜测啦。毕竟我们没办法亲眼见到她的真容,所以关于她的容貌究竟如何,也就只能存在于后人的种种猜测之中了。

不过呢,在这件事发生之后,那些文人们好像对它格外看重呢。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编造出了数不清的版本来描述这件事。也正因如此,在后世就流传开了好多与之相关的传说。

咱们就拿开头所提到的《汉宫秋》来讲吧,这部元杂剧是马致远依据相关传说创作出来的哦。在原来的故事里,王昭君仅仅是一名宫女呢,关于她具体的相貌是啥样,还有她的身世等方面的情况,都没有相关的描述哟。

然而,后人凭借着自身丰富的想象力,将诸多信息都为王昭君一一设定好了。有意思的是,就靠着这些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内容,王昭君竟然成功地跻身于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行列之中啦。

昭君出塞,利敌害己

大家知道吗?人们可不单单只是想象了王昭君出塞之前发生的那些事儿哦,就连她出塞之后的故事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呢。在各种各样的民间传说当中,王昭君都已经被描绘成一位仙女啦,可见人们对她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且充满着美好的期许。

在西汉时期,宜昌有一个小村庄呢。在这个村子里,住着一位名叫王忠的农民,而这位王忠呢,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王昭君的“父亲”哟。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文化程度并不高,没读过多少书,也没什么特别高深的学识。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看似平凡普通的父亲,内心却怀揣着极为远大的志向呢。他不甘于平凡的生活,心中有着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有着想要干一番大事业、实现一番大作为的强烈渴望,那志向就如同远方熠熠生辉的灯塔,始终在指引着他前行。

他心里始终藏着一个烦恼事儿,就是自己膝下无子。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反正一个能延续自家血脉的后人都没有,这事儿可着实让他挺发愁的呢。

他一心想要解决这件事,为此可没少费功夫呢。他四处去寻找了好多医生,想着能从医生那里得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可结果呢,不管找了多少医生,尝试了多少种治疗手段,却始终都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没办法了,在实在找不到其他更好的途径之后,他也只好把那仅存的一丝希望寄托在神明身上啦,盼着神明能帮他把这件棘手的事儿给解决掉呢。

话说在某一天的晚上,王忠静静地站在了自家的院子当中。此时,夜空中那一轮皎洁的月亮高悬着,洒下柔和的光芒,将整个院子都笼罩在一片银白的月色之下。王忠抬着头,目光紧紧地锁定着那轮明月,心中满是期许。只见他一脸虔诚地对着月亮默默许下心愿,他满心期盼着月亮能够大发慈悲,恩赐给他一个孩子,而且这个孩子得是那种极为优秀的,要对君主忠心耿耿,始终心怀爱国之情,同时在日后为官理政的时候,还能够做到勤奋努力,一心关爱着黎民百姓呢。

王忠这个人呐,他自己是一个大字都不认识的,可别小瞧了他,他虽然没什么文化知识,但在大是大非面前那可真是很识大体的。他心里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呢。就说生孩子这事儿吧,一般人可能都祈求孩子将来能大富大贵的,可王忠不一样,他首先祈求的是孩子能够热爱自己的国家。

据说,王忠心里有着一种十分奇特的想法,而他的这份心思,居然打动了天上的神明呢。就在八月十五那一天,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神明真的按照王忠所想的那样,给他送来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可不一般,长得那叫一个貌若天仙,而她,便是大名鼎鼎的王昭君啦。

话说王昭君渐渐长大成人后,恰逢汉元帝举办选妃大会。要知道,王昭君生得那可是极为漂亮,容貌出众,气质不凡。如此出众的她,自然就被选入其中,顺利地进入到了汉元帝所在的皇宫里头啦。

要知道,汉元帝的皇宫里可是有着众多美女,数量那么多,他自然没办法一个一个亲自去看过来。所以呢,当时就必须得有一位宫廷画师来承担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把皇宫里的这些妃子们的模样都画到画册上头。等画册完成之后,汉元帝就可以抱着这本画册,通过翻看画册上所画的妃子形象,来从中挑选自己中意的妃子啦。

宫廷画师究竟是通过何种方式作弊的,这里就暂且不表了。总之呢,这位画师并没有把王昭君好好画出来,以至于汉元帝一直都没能真正见到王昭君的真实容貌,自然也就从未召见过她啦。

汉元帝当时一直认为王昭君的容貌是很丑陋的,就因为有这样的看法,所以他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把王昭君送给了匈奴的单于,让她远嫁过去呢。

话说王昭君随着呼韩邪单于一同来到了西北之地。等她到了这儿之后呢,四处一打量,就发觉这里的环境那可真是十分的荒凉,放眼望去,一片荒芜萧瑟的景象。这时候呢,王昭君便想起了自己所带的锦囊,于是她就动手把锦囊给打开了。

有一个锦囊,它是王昭君的父母给她的。在没打开之前,谁也不知道这锦囊里面究竟装着啥玩意儿。后来呢,王昭君把这个锦囊给打开了,这一打开可就瞧见了,里面放着不少东西呢,有好多的种子,还有一些黄纸,另外居然还放着一把小剪子。

在历史的长河中,王昭君踏上了前往匈奴的路途。之后,她便在那片陌生却又充满别样风情的土地上,与匈奴人一同开启了新的生活篇章。就这样,王昭君和匈奴人和谐相处,日子过得平平静静、顺顺利利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呢。

有这么一个传说,不过呢,它其实是假的啦。就说王昭君吧,她的生活压根不像传说故事里描绘得那般美好。实际上,真正的王昭君在她的人生历程当中,很可能是历经了诸多苦难的呢。

她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寻觅到一个能够申请返回大汉的机会。可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尽管满心期待地提出了申请,最终却并未得到应允,她想要返回大汉的愿望也就此落空了。

接下来咱们聊聊王昭君,大家都知道她出塞去了匈奴,那她在匈奴那边到底经历了些啥事儿呢?而且,她为啥还产生了想要返回大汉的念头呢?这当中的情况着实让人好奇。

悲惨昭君,有家难回

话说王昭君随着呼韩邪单于一同来到了西北大漠地区。在来之前呢,或许听闻过不少关于此地的传说,可能想象中会有成群的牛羊悠闲地吃草,还有那大片大片茁壮成长的庄稼呢。然而,等真的到了这儿才发现,现实可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这里压根就看不到传说里所描绘的那种牛羊成群、庄稼繁茂的景象哦。映入眼帘的呢,只有那似乎永远刮个不停的风沙,漫天飞舞着,吹得人眼睛都难以睁开。而且,脚下所踩的土地也是极为贫瘠的,看上去就很是荒芜,很难想象能在这里种出什么像样的庄稼来呢。

大家想想看啊,有那么一个女子,她之前一直是生活在汉朝的宫殿里头的,那宫殿里的生活环境肯定是比较优越舒适的。可突然之间呢,她就来到了这种荒芜之地啦,这前后的反差得有多大。在这样荒芜的地方,各方面的条件肯定都特别差,她在这儿肯定会碰到好多好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呢。

要知道,王昭君面对自己的境遇并没有任何抱怨之词呢。她远嫁之后,和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还生下了一个儿子,给这个儿子起名为伊智屠伢师。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就在这孩子仅仅两岁的时候,呼韩邪单于却不幸离世了。

依照汉人的传统习俗来讲,王昭君当时的处境是这样的:她已然面临着要以寡妇的身份去生活的情况。并且按照习俗要求,她需要继续将丈夫留下的那个孩子悉心照料,要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而后就在这样的状况下,平平淡淡地度过自己的余生。

要是仅仅是这样的一种情况,那王昭君心里也是能够接受得了的。

然而,依照匈奴人的传统习俗来讲,当呼韩邪单于离世之后,他的长子是会继承他所拥有的全部,这其中自然也包括王昭君在内。

在匈奴那里,有些事情他们觉得是再平常不过的了,就好像家常便饭一样。但对于王昭君来说呢,有这么一件事,那可真的是让她完全没法接受。这事儿超出了她所能容忍的范围,她心里是一万个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安排呢。所以呢,王昭君就向汉朝那边提出了申请,希望能够回到汉朝去。

汉元帝给出的回复仅仅是三个字——“从胡俗”,意思就是要遵从胡人的习俗。就因为这,王昭君没办法,只得再次嫁人,这次嫁的是呼韩邪单于的儿子复株累若鞮单于呢。而且,王昭君和这位单于共同生活期间,还生下了两个女儿。

在历经了十一年的时光之后,复株累若鞮单于离世了。而王昭君呢,在此之后又嫁给了复株累若鞮单于的长子,也就是搜谐若鞮单于。然而,仅仅过了不到两年的时间,王昭君便与世长辞了。

王昭君最后的结局情况便是如此,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个令人有些讶异的真相呢,那就是祖孙三代竟然都娶了同一位美女,而这位美女就是王昭君啦。

总体来讲,“和亲”这一举措,实际上从来都不能算是一件好事情。从古至今,“和亲”往往是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发生的,看似是一种通过联姻来达成某种政治目的的手段,可实际上呢,它背后有着诸多无奈与苦涩。对于那些肩负“和亲”使命的女子而言,她们往往要远离家乡、亲人,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去面对各种未知的状况,这其中的艰难困苦是旁人难以想象的。而且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和亲”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涉及的各方之间存在的深层次矛盾等诸多问题。所以说,总结起来就是,“和亲”从来就不是什么值得称道的好事呢。

0 阅读:0
卢华雅楠说事阿

卢华雅楠说事阿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