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油三酯大户”被揪出,提醒:55岁后,这3类食物尽早忌口

俊恩谈健康 2024-04-20 06:28:50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区别于其他国家,在我国成年人中出现血脂异的群体高达三分之一,而其诱因常多与高甘油三酯有关,当其在人体水平出现失衡就会引发多种急慢性并发症。

就例如最近急诊转到科室的一位58岁的王阿姨,患者由于急性腹痛七小时无缓解,在家人陪同下前来就医。据患者及家属述,当日午饭后,王阿姨本身打算午休,谁知一躺上腹部便开始疼痛,开始以为是吃完就躺引起的胃痛,就吃了几片胃药后睡下了。

但疼痛症状并未得到有效缓解,还呈现出了阵发性的疼痛加剧情况,感觉上腹部明显的胀痛,持续性的钝痛,临近晚上开始出现恶心并伴有呕吐的情况,怀疑食物中毒遂来就医。

在进行了基本问询后,患者自述有16年高血压及2年糖尿病病史,平时有按医嘱服用降糖药,但降压药通常是按精神状态自行增减量服用,其他病史无。

体格检测,其心跳105次/分钟,血压143/92mmHg,腹部平坦,上腹部按压疼痛,肝脾肋下未及,胆囊未触及,精神状态差,神智清晰。

医生建议将呕吐进行毒性分析的同时,先做一个血常规、血脂、电解质及腹部CT了解下患者基本身体情况。化验结果显示,王阿姨血常规中多项指标异常,总胆固醇(TC)为10.21mmol/L,甘油三酯(TG)为18.32mmol/L,C反应蛋白286.2mg/L,钠离子NA+128.2mmol/L,而腹部彩超提示患者十二指肠及胰头周围有渗液,有胰腺炎可能,建议集合其他方式综合判断。

医生已初步判断王阿姨这是急性胰腺炎,但还需要进行其他包括肝功能、淀粉酶、肾功能、肿瘤指标以及核磁等项目的综合结果判断。结果显示,其肝功五项、肿瘤指标未见异常,但尿酸622.8μmol/L,血淀粉酶195u/L,脂肪酶1221u/L,其血液标本为乳糜血。

在结合了患者病史、影像学检查以及各项生化检验,王阿姨最终被确诊为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已收院进行对症治疗。

医生表示,还好送医及时,否则后果相当严重啊,该病重症死亡率在百分之三十六到百分之五十之间。王阿姨及家人庆幸的同时又十分困惑,一个肚子疼,想过胃病或者食物中毒的可能性,但怎么会是胰腺炎呢?毕竟也没有家族病史。再说了高血脂不都是心脑血管疾病吗,怎么会和胰腺有关呢?

医生表示,王阿姨这个急性病症最主要的还是和高甘油三酯有关,像不良的饮食习惯及生活习惯都有可能诱发甘油三酯水平的显著升高,继而加速了血管中脂肪的堆积,使血液变“稠”,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多器官微循环障碍,其中便包括胰腺,当胰腺供血出现不足就会出现炎症,而又因为该类疾病发病症状不明显,往往在早期容易误诊。

生活中,多半患者可能会像王阿姨及家人的观点一样,认为血脂异常最多也就是和心脑血管方面的一些基础性老年病有关,从而掉以轻心。殊不知高甘油三酯带来的危害不止于此,更有甚者发现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因此,更好的控制它的水平,对于维护我们的生命健康至关重要,所以本期我们从多方位对甘油三酯进行剖析,带领大家一同探寻其背后不为人知的“大户”们。

一、甘油三脂水平升高的危害性

通俗来讲,甘油三酯(TG)可以理解为动物及植物的脂肪,是一类脂肪酸酯化合物。是我们人类血液中最主要的脂质成分之一,参与人体重要生理活动,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存储与供给机体能量,还可以对一些内脏器官起到保护的作用。

它主要来源于肠道对食物中脂肪的吸收转化,以及人体通过肝脏及脂肪组织的自主合成,正常情况下,人体TG水平应该维持在安全范围内,即大于0.45毫摩尔/升且小于1.7毫摩尔/升(《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当大约等于1.7毫摩尔/升且小于2.25毫摩尔/升时,称之为边缘性升高,当高于2.25毫摩尔/升时则被认为是高甘油三酯血症。

而作为一项独立的血脂指标,甘油三酯的数值异常又成为了多种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当机体TG水平异常升高时就会改变正常的代谢流程,通过多种机制引起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等。这将波及多器官组织,引发各类疾病,就像王阿姨遇到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

此类病症也常会诱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眼部疾病以及以及慢性肾病等多器官疾病。当人体内TG水平升高,肝脏内极低密度脂蛋白颗粒(VLDL)代偿性增多,当到达代偿临近点后就会无法代谢多余的TG,导致肝细胞胞浆内沉积大量甘油三酯,这也是目前最重要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成因之一。

同时,严重的高甘油三酯(HTG)还可能导致多种眼部疾病的出现,如视网膜动脉狭窄、水肿、早发性角膜炎等;而多项研究指出,HTG与慢性肾病在多种情况下是共同存在的,具有相互影响性。

此外多项研究显示,高甘油三酯血症还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众所周知高血脂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元凶之一,而血脂既包括胆固醇又包括了甘油三酯,一方面甘油三酯(TG)水平的升高可直接增加血液粘稠度,促使血流速度变缓,影响人体血液循环,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同时还会影响血压波动;

另一方面血液中甘油三酯主要存在于低密度脂蛋白颗粒(LDL)、乳糜颗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颗粒(VLDL)中,它可参与人体胆固醇生物代谢过程,TG水平升高间接导致LDL水平升高,致使过量的脂类沉积血管壁表面,加重了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风险。

高甘油三酯血症同时与Ⅱ型糖尿病呈正相关,既能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又能提前预测此类疾病的发生。

Ⅱ型糖尿病患者群体多存在胰岛素抵抗问题,而研究发现随着人体内TG水平的增加,脂肪细胞中储存或释放的代谢过程相对会增强,就会出现脂质超载的现象发生,而多出来的这些游离脂肪酸及代谢产物就会沉积在一些组织中,如肝脏和胰岛β细胞内等,进而来加重机体的胰岛素抵抗情况,使病情更加难以控制。

同时部分游离脂肪酸会经过糖代谢的途径最终转化成糖,随着体内糖类水平的长期升高会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亢进,继而增加了胰岛素的分泌,但随着体内糖类的不断增加,这一代偿机制最终会无法承受重荷而加重细胞结构的衰竭,导致血糖水平的上升,最终发展成为Ⅱ型糖尿病。

因此,高甘油三酯不容小觑。在我国,该类疾病患者正在逐年攀升,基本涵盖所有年龄段,成年人血脂异常率在百分之四十以上。

但实际生活中大家对于甘油三酯的了解程度并不如胆固醇(血脂的另一指标),其实当空腹TG大于1.70毫摩尔/升时,罹患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脑梗死、心肌梗死、猝死等)的风险就在增加;当空腹TG大于5.6毫摩尔/升时,患者将面临罹患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风险,应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治疗措施。

二、医生提醒:55岁后,这3类食物尽早忌口!

临床上通常对于初诊为TG边缘性升高的患者建议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的方法(即运动+合理膳食)来进行前期干预,如复查仍不达标则会结合病情进行药物治疗。

这是因为多项研究发现此类疾病通常在前期与不节制的饮食习惯有关,特别是对于中老年人群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新陈代谢逐渐放缓,更应注意饮食健康,远离疾病威胁。在这里提特别是过了55岁后,一定要警惕这3类被称为“甘油三酯大户”的食物。

第一类:含油量高的食物

在我们进食后,脂类通常是在十二指肠中被胆汁和胰脂肪酶分解成为一个个小的脂肪颗粒,再由脂肪酶进行进一步的分解成为甘油酸脂及脂肪酸和胆固醇,其中长链脂肪酸即甘油三酯被肠壁吸收后与载脂蛋白重新结合成为脂蛋白(乳糜颗粒),最终通过淋巴管汇入血液中,因此血液流量及性状均随饮食结构而变化。

前文我们有说到TG就是脂肪、油的代名词,所以日常生活中首先我们要警惕那些含油量高的食物,想要甘油三酯不升高那就要降低脂肪摄入。

日常生活中很多食物都含有大量油脂及热量,比如五花肉、炸鸡、羊肉串、炸油条、奶油蛋糕等,通俗来讲就是一些“油大”、吃着感觉“腻”的食物。

这些食物所含脂肪多为饱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黄油、动物油、棕榈油、椰子油以及配料表中标注的氢化植物油),它们会增加体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加速了动脉斑块的形成,诱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及全身病变。

第二类:添加糖类食物

想要控制好TG水平,与降低脂质摄入同样关键的就是减少糖类的摄入,这是因为甘油三酯通过自身合成过程中源于糖类的代谢。

日常高糖饮食一部分来源于添加糖食品,例如奶茶、果汁等各类甜饮,水果糖、巧克力、慕斯蛋糕等大量含糖食物等。

长期大量糖的摄入只会间接的增加血液中TG浓度,同时糖类可以为人体提供热量,当机体自身热量消耗小于转化的热量时就会有以脂肪的形式沉积起来,过量的脂肪堆积造成TG水平升高。因此,在饮食中我们应该控制糖类的摄入,可选择一些无糖替代品。

第三类:主食中的精致碳水

与之同属于升糖机制的还有一类,即精致碳水化合物,也就是平时最容易被大家忽视的主食类。比如大米小米粥、米饭、面条、馒头等主食,这类食物由于其化学结构特性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并利用为能量,导致短期内血糖迅速升高,继而出现代偿性加速胰岛素分泌。

当达到临界值后,身体无法再生产出足够的胰岛素并利用时,就会出现持续性的血糖升高,而此机制又会抑制脂肪的分解,导致血液中TG浓度的增加,形成恶性循环。

总而言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高甘油三酯血症正在隐秘的角落里威胁着我们的健康,如果发现不及时极易诱发多器官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疾病、急性胰腺炎、非酒精性脂肪肝、Ⅱ型糖尿病等,就像上文提及的王阿姨一样。

研究发现该类疾病受饮食影响较大,主要包括脂肪类、添加糖类以及精致碳水化合物类三大类,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善饮食结构的方式,尽早忌口这些“甘油三酯大户”来为健康保驾护航。值得注意的是该类疾病属于慢性病,因此无论是饮食结构还是生活方式的改变都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李剑虹. "中国11省市35~64岁人群血清甘油三酯分布特点及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46.5(2012):1.

[2]高甘油三酯血症临床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工作组等. "高甘油三酯血症临床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 中国循环杂志 38.6(2023):621-633.

[3]高甘油三酯血症临床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工作组等. "高甘油三酯血症临床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 中国循环杂志 38.6(2023):621-633.

[4]周鹏等. "高甘油三酯血症与胰岛素抵抗及糖代谢异常的关系." 江苏科技成果通报 9(2000):1.

0 阅读:1
俊恩谈健康

俊恩谈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