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功臣落难,写信求助陈毅,陈毅回信:来上海,我倾家荡产帮你

侯哥谈历史 2024-12-03 18:00:00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 | 侯哥说历史

前言

在1949年,一位将近五十岁的老人怀着期盼走进了上海市政府,请求见陈毅市长。这位老人是彭育英,曾经是国民党的县长,和陈毅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友谊。在抗日战争时期,彭育英在大庾县提供过难以置信的帮助给共产党的游击队。历经战乱和政治风波后,他的生活跌入谷底,最终前往上海寻求老友的援助。那么,彭育英和陈毅的友谊究竟有多深?他们之间又发生了哪些故事?

彭育英,出生于江西省万安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幼年时期,他聪颖好学,展现出了非凡的才智。为了追求更高的学问,他远赴日本,进入了当时享有盛名的早稻田大学深造。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能够出国留学的人屈指可数,留洋归来的他自然被视为社会的“高材生”。

在日本求学期间,彭育英结识了张群、熊式辉等同样在早稻田大学就读的国民党重要人物。他们之间频繁的思想交流,使得彭育英深受影响,对国民党的政治理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回到祖国后,彭育英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国民党,被任命为江西省大余县的县长,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然而彼时的大余县县长一职并非易事。红军长征后,留守的红军游击队在国民党的严密“围剿”下,不断向赣粤边界的油山地区转移。大余县作为国民党打击红军的重要据点,局势异常紧张,彭育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陈毅、项英领导的红军游击队,凭借着当地险峻的地形,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机智的周旋。他们运用游击战术,时而隐蔽,时而出击,令国民党军队防不胜防。面对红军的灵活战法,彭育英的部队屡屡受挫,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于是国民党开始调整策略,采取了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加大军事压力,继续对红军进行“进剿”;另一方面,成立了“招抚委员会”,试图通过政治手段瓦解红军的斗志。

1937年8月,国民党江西省政府正式成立了这一委员会,彭育英被任命为第四行政区招抚委员会副主任,负责将各地的游击队改编为抗日义勇军。

然而由于国民党对油山地区的严密封锁,加之红军唯一的一部电台损坏,陈毅与中央的联系被切断,无法及时获知党中央的最新指示。幸运的是派出的侦察员和秘密交通员带回了一些报纸。陈毅从这些有限的信息中,察觉到了国民党的策略变化和全国抗日的呼声。

面对新的形势,陈毅立即召开了紧急会议。经过深入讨论,他决定将赣粤边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赣南人民抗日义勇军,主动响应全国的抗日号召。1937年8月8日,赣南人民抗日义勇军发表了《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宣言,郑重表达了与国民党军队携手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愿望。

彭育英得知红军的态度后,内心深受触动。他原以为红军会拒绝合作,然而红军展现出的民族大义和宽广胸襟,彻底改变了他对共产党的看法。他不再称红军为“共匪”,而是以“友党”、“爱国志士”相称。

同年8月底,彭育英联合江西多位县长,向红军发出了“快邮代电”,再次表达了合作的意愿。他在信中写道:“国难当头,唯有团结一致,方能救亡图存。”他的真诚态度赢得了陈毅的信任。很快双方代表在大余县进行了会面。

他的到来在当地引起了轰动,乡亲们簇拥在道旁,热烈欢迎这位抗日英雄。当地的县长彭育英,一位深具远见的领导者,对待抗日游击队有着特别的关心和支持。

彭育英了解到陈毅的队伍中有许多因战斗受伤的战士,虽然上级有严命不得提供医疗物资,但他决定采取行动,指示附近医院腾出五十间病房用于战士的治疗与休养。他亲自监督后勤供应,还到医院与游击队员共进晚餐,借此机会宣讲抗日的理念,表达了自己的遗憾,因为身为文职人员,不能亲自上前线作战。

彭育英在一次晚餐后的演讲中激励手下:“我们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为了支持前线的英雄们,我们提供的每一顿饭、每一粒药,都是对抗战的支持。我们虽然不能上前线拼杀,但我们的工作同样重要。

陈毅在大余县的日子,不光是治疗身体的时光,也是策略讨论的重要时刻。他向彭育英透露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希望能联合南方各省的游击队,共同抗击日寇。彭育英虽然权力有限,但他立即开始联系相关人员,协调资源,以促进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经过数周的努力,江西抗日义勇军的基础框架得以建立。

然而由于国民党的人数限制和严格的管理,彭育英面临了巨大的压力。他巧妙地应对上级的要求,虚报游击队人数恰好为一千人,以确保可以顺利接收所需的物资。另外他还私下从县库调拨了大量资金,为陈毅的紧急需要提供保障。

彭育英还解决了游击队在行动上的难题。他秘密发放了数百张空白的通行证,这些通行证上仅盖有大余县的官方印章,使游击队员能够在严密的国民党控制区自由移动。这一举动在后来的抗战历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游击队员因此得以避免被国民党追捕。

最终当陈毅的队伍准备离开大余县时,彭育英与他们举行了简短的告别仪式。他们握手告别,并彼此鼓励说“后会有期”。彭育英的最后一句嘱咐:“多杀鬼子!

所以说,彭育英绝对是大功臣!在新四军成立的过程中,他虽然没上前线打仗,但他的贡献对抗日战争来说,也是功不可没。

随着新四军北上后,曾经热闹的大余县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然而陈毅的离开对于彭育英来说却意味着风暴的来临。他的支持给共产党,尤其是对陈毅队伍的援助,很快引起了国民党中高层的不满。江西省的国民党官员联名上书,对彭育英进行了严厉的弹劾,指控他勾结共产党,并背叛了三民主义和国民党的原则,甚至要求将他投入监狱。

幸运的是,彭育英的老朋友熊式辉在国民党内部还有一定的影响力。他曾在蒋介石的面前为彭育英辩护,使得彭育英免于牢狱之灾,但蒋介石仍决定让彭育英离开政坛,命他回家“闲居”。

1939年7月,借助熊式辉的推荐,彭育英前往江西省黎川县尝试继续他的政治生涯,但当地的官员并不欢迎他,继续对他进行政治上的孤立和弹劾。处于压力之下,彭育英终于向国民政府提交了辞呈,选择退出这个充满阴谋和排斥的政治环境。

离开政坛后,彭育英转行担任江西省赣州分行的银行经理,后来成为民裕银行的经理。转行进入银行业,彭育英始终保持着一位知识分子的独立和清高,拒绝了熊式辉提出的进一步帮助,表示要靠自己的能力维持生活。

在银行工作期间,彭育英并未再涉足政治,但他对国民党的不满逐渐加深。1946年国民党引发内战,对普通百姓造成了巨大的苦难,大量资源被挪用于军事上,而民生却日益困苦。彭育英目睹这一切,对国民党的未来感到悲观。

抗战结束后,彭育英曾短暂回归银行工作,但随着国共内战的进一步恶化,他的工作和家庭生活再次受到了冲击。在一次任务中,彭育英被迫押运一批重要的财物。不幸的是,他们的车队在途中遭遇了土匪的袭击,所有财物被抢走,彭育英和同行人员无力抵抗,只得眼睁睁看着被劫。

这场灾难后,彭育英迅速离开现场,内心充满无力感和恐惧。流亡期间,他在老部下赖志刚的家中寻得临时避难所。虽然得到了赖志刚的热情帮助,彭育英深知这样的依赖不是长久之计。两人在讨论未来时,彭育英坚决拒绝了前往台湾的提议,他对国民党的失望已达到极点。

赖志刚问道:“那我们该怎么办?”

“或许,我们可以考虑投奔共产党,寻求人民政府的庇护。”彭育英不确定地提出了另一个想法。

然而两人都感到万分焦虑。他们曾是国民党在大余县的重要官员,负责对抗红军,如今投奔共产党,岂不是自投罗网?数月的煎熬使得他们的生活愈发困难,家中的粮食和物资日渐短缺,经济陷入了绝境。

在两人对未来感到绝望之际,赖志刚突然看到了报纸上的一条新闻,报道了陈毅成为上海市市长的消息。他激动地带着报纸冲进彭育英的房间。

“看,是他,是陈毅!”赖志刚兴奋地喊道。

彭育英回想起与陈毅的过往。他们曾在抗日战争中有过合作,彭育英帮助了他们的游击队。虽然他们在国民党的体系内工作,但他们支持过国共合作,而且从未参与过对人民的伤害,这一点陈毅是知道的。

激动之下,彭育英决定写信给陈毅,详细叙述了自己的困境。陈毅忙中抽闲回信:“速来上海,我倾家荡产都会帮助你!”

1950年,彭育英终于来到了上海,踏进了陈毅的办公室。当彭育英重逢陈毅时,情绪难以抑制,他们在上海的一次会面中,陈毅热情地握住彭育英的手,激动地说道:“育英兄,真是太久没见了!回想起在江西的那些日子,如果没有你的大力帮助,我们的处境会更加艰难。

彭育英眼眶含泪,情感溢于言表,他回应道:“陈老总,终于见到你了!这些年来,我时常回忆我们共同奋斗的日子。”彭育英的声音带着颤抖,显得有些哽咽。

陈毅注意到彭育英的衣着略显破旧,面容也显得有些疲惫,便关切地询问他的近况。彭育英随后向陈毅详细讲述了自己这些年来的困境与挑战,包括他在国民党的压力下的生活,以及最终如何在困境中保持坚韧和尊严。

听完彭育英的讲述,陈毅内心充满了感慨,他对彭育英的遭遇感到非常心疼和愧疚,同时也对他的坚韧和勇气表示极大的敬意。

然而陈毅很快就意识到,这正是彭育英可以大放光彩的机会。上海正在恢复和重建之中,急需像彭育英这样有经验的金融专业人士。陈毅思考了一番,便决定推荐彭育英在上海市人民银行担任一个关键职位。不久,彭育英被任命为金融科室的副主任。

感激陈毅的信任和帮助,彭育英在新的职位上表现出色,他的工作得到了认可。陈毅后来还特别安排人前往江西,将彭育英的家人接到上海,使彭育英一家能在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中重新开始,并稳定下来。

彭育英后来还被邀请加入全国政协,成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的馆员,致力于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每一次,彭育英都全力以赴,感激陈毅当年的援手和信任。

陈毅在帮助彭育英的时候,完全没有违背自己一贯的原则和纪律,也没给彭育英什么特别的待遇。虽然彭育英以前是国民党的人,但在我们共产党最艰难的时候,他伸出了援手,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会忘记那些在困难时期帮助过我们的人!

彭育英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我们一定全力以赴地回报他。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一直坚守的行为规范!

0 阅读:18

侯哥谈历史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