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 | 侯哥说历史
前言
在1950年的春天,毛岸英按照父亲的嘱托,回到了久别的故乡韶山,以完成两个重要的使命:一是祝贺深爱的外婆八十大寿,另一个则是寻找多年未见的家庭保姆孙嫂,陈玉英。那么陈玉英何许人也?
陈玉英是一个出身农村的普通妇女,自幼就被作为童养媳嫁给别家,从小体验着贫苦与艰辛的生活。不得已,在年仅10岁时就开始四处做工,用自己的双手勉强维持生计。这样的生活看似悲惨,但在那个时代却是再普通不过的现实。
到了30岁那年,陈玉英通过熟人的介绍,来到了毛家,担任保姆。她的丈夫姓孙,所以大家都习惯叫她“孙嫂”。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像孙嫂这样的女性很少有机会拥有自己的名字和身份。
毛主席和杨开慧家中正忙于迎接第三个孩子的出生,大儿子已四岁,二儿子两岁。而毛主席忙于推动当地的革命运动,无暇顾及家庭琐事,急需一位能够承担家庭重任的保姆。陈玉英的出现,正好解了毛家的燃眉之急。
毛主席和杨开慧对传统的裹脚和盘发等旧社会习俗深恶痛绝,认为这些都是压迫女性的工具。他们希望打破这些枷锁,倡导自由平等的新风尚。陈玉英没有裹脚,留着短发,这在当时是相当罕见的,正因为如此,她更符合毛家的要求。
毛家对陈玉英的待遇与其他家庭截然不同。在其他家庭,保姆往往只被视为低人一等的劳动力,但在毛家,她得到了尊重和平等对待。杨开慧曾温柔地对她说:“你在我们家,就是家里人,我们不分彼此,是朋友。”这使得陈玉英感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和温暖。
在毛主席激烈的革命岁月中,他的家常常成为同志们讨论国家大事的场所。像彭湃、夏明翰这样的革命伙伴会频繁地来访,他们的聚会虽然表面上是友好的拜访,实质上却是在密谋着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命运。
而有些重要会议往往会持续一整个下午,甚至有时候会到深夜。在这些时刻,陈玉英扮演了守门人和服务者的双重角色,她会坐在门口,手里总握着一壶刚烧开的热水,随时准备为这些访客添水,同时警觉地监视任何可疑的陌生人。
当晚上讨论到深夜时,毛主席会给她几枚铜板,让她去街上买些夜宵如包子回来,这时候,杨开慧总是不忘提醒一句:“孙嫂,这么晚了,你也该饿了,别忘了给自己买一份。”以前陈玉英在别人家做佣人的时候,没人关心她吃得饱不饱,穿得暖不暖。但到了毛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毛主席和杨开慧夫妇对她特别关心,经常提醒她要好好休息,别累坏了。
杨开慧对陈玉英特别信任,把她当作朋友。以前陈玉英买菜都要认真记账,但杨开慧后来告诉她:“孙嫂,以后不用那么麻烦了,买什么你看着办就行,不用记账。”这种平等和关怀让陈玉英很感动,她觉得自己真的遇到了好人。所以后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哪怕是坐牢这种苦难,她都愿意和杨开慧一起扛,一起坚持。
在1927年,毛主席一家迁至武昌,对于这片陌生的土地,陈玉英初来乍到感到不少迷茫。尽管如此,她仍然坚定地选择跟随毛家,尽心尽力照顾杨开慧和家庭。
毛家对陈玉英的关爱和尊重,让她深受感动,她也用满满的善意和忠诚回报这份恩情。然而初到武昌的日子并不容易,她经常在市场上迷路,有时甚至找不到回家的路。在别家,这样的失误可能会招致责备,但毛主席却没有这样做。
为了确保陈玉英不会再迷路,毛主席特别制作了一块白布条,上面清晰地写着:“武昌都府第四十一号,陈玉英”。他温柔地指导她说:“如果你迷路了,只需向路人展示这块布条,他们就会帮助你找到回家的路。”她被这份关怀感动至深,无法用言语表达她的感激之情,只能通过勤恳地工作,尽力为毛家解忧。
在武昌居住不久后,杨开慧顺利生下了毛岸龙。毛主席那时候忙于革命活动,孩子出生四天后才能抽空来医院。他见到妻子和新生儿,不禁感到内疚地说:“这段时间让你受苦了,我没能在你身边。”
杨开慧对毛主席的理解和支持让这段夫妻关系显得尤为珍贵。她微笑着安慰他:“没关系的,你的工作更为重要。孙嫂照顾得很好,我们都挺好的,你不用自责,继续忙你的工作吧。”
到了1927年底,随着大革命的失败,形势变得异常严峻。毛主席迅速决定前往湘赣边界发动武装革命,并决定出于安全考虑,将杨开慧和孩子们送回长沙。在他们即将分别的前一晚,家中虽然表面平静,但紧张的气氛却弥漫在每个角落。
那天晚上,毛主席尽力为孩子们讲故事,试图缓解紧张气氛,而杨开慧则忙着打包行李,频频向窗外望去,眼中难掩焦虑和不安。陈玉英目睹了这一切,心中充满了同情和疼惜,杨开慧的泪光让她心如刀割。
自那以后,毛主席奔赴井冈山,开始了艰难的革命斗争,而杨开慧留在长沙板仓坚持地下工作,夫妻俩的交流仅限于偶尔的书信往来。
在杨开慧返回长沙后,她面临了极端困难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在白色恐怖的阴影下。日常生活变得艰难,甚至连陈玉英应得的五元月薪也无法支付。在这最困难的时刻,陈玉英不光放弃了自己的工资,而且拿出了自己所有积蓄来支持杨开慧和孩子们度过难关。
在1930年10月24日,当局的反动势力突然包围了杨家,杨开慧、陈玉英和毛岸英被一同逮捕,关押在长沙的陆军监狱里。即使遭受了残酷的审讯,杨开慧坚守原则,拒绝向敌人透露任何有关毛主席的信息。
看到从杨开慧身上得不到所需情报,敌人随后将目标转向了陈玉英。他们对她施加了极端的酷刑,包括鞭打和坐老虎凳等,试图从这位忠诚的女性那里得到线索。但陈玉英同样坚定不屈,她甚至勇敢地对审讯者说:“我什么都不知道,如果你们要杀人,就杀了我吧,让杨开慧回去照顾孩子们。”
随着时间的推移,敌人意识到杨开慧不可能屈服,于是在1930年11月14日决定将其处决。当杨开慧被带出牢房时,陈玉英心痛不已,她尖叫着要求与杨开慧一同去死。在杨开慧被带走前,她把年幼的毛岸英托付给陈玉英,含泪告诉她:“孙嫂,我离开后,你一定要把孩子照顾好,这是我唯一的心愿了,你要保重!”
即使在杨开慧被处决后,敌人仍未放弃对陈玉英的拷问,她被囚禁了超过一个月。即使身处困境,她仍竭尽全力保护毛岸英,直到后来,通过组织的努力,陈玉英和毛岸英最终被营救出狱。
重返长沙板仓后,陈玉英和杨开慧的年迈母亲相见,二人抱头泣不成声,共同悼念杨开慧的逝去。面对这样的悲剧,陈玉英坚定地决心完成杨开慧未尽的愿望,抚养她的三个孩子直至成人。
原计划留在杨开慧故居,但鉴于当时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为了不给杨开慧的母亲带来更多危险,陈玉英决定带着三个孩子返回自己的老家。就在这时,党组织在不断寻找杨开慧的孩子们,希望确保他们的安全。在陈玉英计划离开之前,组织介入,将三兄弟安排去上海接受更好的教育。
随着孩子们的安置,陈玉英独自返回了自己的故乡。1949年,随着解放军临近镇中,陈玉英的心情难以抑制地激动起来。得知眼前的解放军正是当年的红军,由朱德和毛泽东领导,她的情绪彻底崩溃,泪水滚滚而下。
杨开慧曾经告诉她:“等到主席回来的那一天,就是我们幸福生活开始的日子。”而现在,毛主席也在内心深处念念不忘他的家乡和那些老相识:“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家乡的人们过得怎样。”
于是在毛主席的指示下,毛岸英回到了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寻找曾经照料他们的陈玉英。当他们重逢时,毛岸英被复杂的情绪所包围,经过片刻的情绪调整后,他终于开口:“终于见到您了,这些年您过得还好吗?父亲和我一直很想念您,他还特别交代,找到您后,要看看您有什么需要帮助的。”
陈玉英面对毛岸英,一时语塞,多年未见,再加上场面的感动,使她只能用含泪的眼神回应。后来毛岸英将这次家乡之行的情况向毛主席报告,提到陈玉英的女儿想要报考音乐学院但不清楚具体流程。
毛主席对此深表关心,亲自回信给陈玉英,并邀请她到北京见面。1957年,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了陈玉英。见面时,他动情地说:“孙嫂,咱们已经二十多年没见了吧。”
陈玉英带着泪水,缓缓回答:“是的主席,二十多年了,没想到还能再见到您,一直盼望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毛主席感慨地说:“孙嫂,因为革命工作的缘故,一直没能回去看望,开慧和孩子们都是托付给了你。”
陈玉英虚心回答:“主席,能照顾您们一家是我的荣幸,您们都是好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谈话中,陈玉英忍不住提到了当年在监狱中的情形:“都是因为我没能好好保护开慧。”
毛主席急忙安慰她:“孙嫂,那不是你的错,开慧为了革命,为了我们的共同理想牺牲,她是英勇的。”陈玉英见证了杨开慧在监狱中的坚韧不拔。她回忆道,杨开慧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无情审讯,始终没有妥协,保持了革命者的尊严和坚定。
毛主席听到这些描述,心中波涛汹涌,他闭上眼睛,似乎能在脑海中重现爱妻当年的英勇模样,泪水悄然滑落。陈玉英继续说道,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杨开慧也留下遗言,坚称她从未做过对不起毛主席的事,她始终忠于党和自己的理想。
“她一直在惦记您,总是说要您保重身体。”陈玉英的声音带着哽咽。毛主席听到了杨开慧临终前的遗言,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泪水沿着脸颊滑落:“孙嫂,谢谢你告诉我这一切,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开慧的!”
建国后,陈玉英曾两次进京,还和毛主席以及他的女儿李敏、李讷一起吃饭,场面非常温馨。毛岸英也多次给陈玉英写信,表达对她的感激之情,感谢她对这个家庭多年来的照顾和帮助。
经历了战争的动荡和生活的艰辛,陈玉英终于在新中国看到了和平安稳的日子,过上了安宁的生活。
1982年,陈玉英因病去世。临终前,她依然惦念着杨开慧和毛主席,用微弱的声音对女儿说:“我走了,可以去见他们了。”
毛主席一家和陈玉英之间的感情,完美地诠释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