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老太拦住渡江部队:我儿还活着吗?陈赓:这小子现在是师长

侯哥谈历史 2024-12-11 17:15:52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 | 侯哥说历史

前言

在1948年寒冷的冬夜,南京的总统府内,蒋介石面对接踵而至的战败消息,深感焦虑。国民党的兵败如山倒,蒋介石无奈选择撤退以保全残存力量。与此同时共产党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士气高涨,决意渡过长江,一举消灭国民党势力。红军在1949年春雨如注的夜晚誓言要将战斗进行到底。究竟红军是如何在种种艰难险阻中完成这一伟大跨越的?

1949年3月,陈赓率领的第四兵团接到命令,要往长江北岸推进。当部队走过湖北的麻城和黄安地区时,不少士兵特别激动。这些人大部分是以前红四方面军的老兵,而麻城和黄安正好是他们很多人的老家!

当地的人们一听到曾经的红军要回来了,都纷纷赶到路边热情迎接。他们在欢迎的同时,眼睛还不停地在士兵们脸上扫来扫去,希望能在人群中找到自己的亲人。在这段时间里,许多四兵团的士兵都跟他们多年未见的家人重逢了。其中就包括未来的少将徐其孝,他也在这次行动中见到了自己的亲人。

在众多新中国的开国少将中,徐其孝的名字或许不如其他名将那般家喻户晓,但他却因英勇善战,被誉为“军中猛将”。他身上留下的三十多处伤疤,见证了他二十多年来南征北战、浴血奋战的辉煌历程。这些伤痕如同一枚枚无言的勋章,诉说着他为新中国的建立所立下的赫赫战功。

当他年逾八旬之时,一位军旅作家前来采访这位饱经风霜的老将军。面对采访,徐其孝依然精神矍铄,脸上洋溢着爽朗的笑容。他毫不犹豫地解开白色衬衫的纽扣,露出了胸前纵横交错的伤疤,深浅不一,触目惊心。他豪迈地说道:“我身上的这些枪伤,全都是从正面打进去的!背后中弹的,那可是逃兵才会有的!”

1914年,徐其孝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市大河铺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这片土地曾是震惊全国的黄麻起义的发源地,革命的火种在这里点燃,燃烧着人民对自由和解放的渴望。年幼的徐其孝,耳濡目染了革命思想,目睹了家乡人民为反抗压迫所进行的英勇斗争,心中埋下了革命的种子。他立志要为改变旧社会的黑暗现实而奋斗,决心投身革命事业。

1928年,只有14岁的徐其孝,带领着村里的几个小伙伴,踏上了大别山的崎岖山路,去寻找红军的队伍。他们的执着感动了红军领导,虽然年纪尚小,但组织上还是将他留下,安排在童子团中。从此徐其孝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由于他积极主动、表现出色,不久便被提升为童子团团长。

到了1930年,16岁的徐其孝终于如愿以偿,正式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他一开始在红一军服役,随后被调入红四军第十师第二十八团。红十师是黄麻起义的老部队,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能够成为这样一支英雄部队的一员,徐其孝感到无比自豪,他刻苦训练,英勇作战,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红军战士。

1931年,陈赓来到鄂豫皖苏区,担任红十二师师长。徐其孝被编入红十二师,与陈赓一起在大别山的崇山峻岭中并肩战斗。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斗争,历经生死考验。徐其孝的勇敢和机智赢得了陈赓的赞赏,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陈赓后来调往中央苏区,徐其孝留在了鄂豫皖,担任红31军的营政委。随后他随红四方面军西进,帮助建立了川陕根据地,并在反“三路围攻”和“六路围攻”中表现突出,勇敢参与了长征,坚定不移地推动了每一个革命步伐的实现。

二战期间,徐其孝在山西战场重遇陈赓。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他被派往山西,领导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三总队。1940年陈赓带领386旅进驻太岳地区,统一指挥八路军和地方武装,徐其孝再次归入陈赓的旗下,担任决一旅二十五团的团长。

在接下来的百团大战及太岳地区的多次反“扫荡”战斗中,徐其孝以果敢的领导和先锋模范的作用,确保了部队的一次又一次胜利。在每一场战斗中,他都是冲锋在前的第一人,士兵们被他的勇气所鼓舞,高呼:“同志们,跟我上!”

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徐其孝紧随陈赓,参与了南北多场关键战役。在洛阳战役中,作为中原野战军四纵十旅副旅长的他,带领二十八团突破了敌军西门的防线,配合兄弟部队,成功占领了敌军在西北角的核心防御地带,为解放洛阳立下汗马功劳。

这场胜利后,他麾下的二十八团五连因表现英勇,被授予“洛阳英雄连”的称号,这是对他们勇敢精神的极大肯定。

淮海战役中,徐其孝再次接到陈赓的命令,带领第十一旅坚守南坪集,抵挡国军黄维兵团的增援。当敌军猛攻杨庄时,虽然形势危急,他亲自前往前线,指挥调度,坚持了整整一天。

深夜正当他准备发动夜袭时,陈赓突然打来电话,要求他撤退到浍河北岸。徐其孝虽然疑惑,但在坚决表明愿意坚守南坪集后,电话那头的陈赓笑着解释了原因:“老徐,你的任务已经完成!黄百韬兵团已被我们消灭,接下来是黄维。‘牛’已被你们牵出来了。

原来这是陈赓的“牵牛”战术,只有撤退,才能诱敌深入。果然黄维得知撤退消息后,率军追击,结果落入解放军设下的圈套。

黄维被俘后,虽然心有不甘,但在见到老同学陈赓后才释怀,甚至称赞说:“输给你不冤,在黄埔时我就不是你的对手。”他还特意询问了十一旅的旅长,称赞徐其孝的指挥才能:“如果在国军,他绝对能当上军长!”

陈赓笑着回答:“他确实有才,不过他是我们解放军的军长。”几年后,徐其孝如陈赓所预期的那样,被任命为第十三军的军长。

解放战争期间,徐其孝紧随陈赓将军,深入参与解放晋冀鲁豫等地的多场关键战役,其中包括著名的上党战役和平汉战役。在这些激烈的战斗中,徐其孝的军事才能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升,最终晋升为师长。

到了1949年,随着战局的进一步发展,中央军委对军队结构进行了调整,将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在陈赓的带领下,二野四兵团成功围歼了黄维兵团,还向中南地区进发,为即将到来的渡江战役做好了准备。

徐其孝指挥的第三十八师在这一系列的战斗中表现出色,成为陈赓手下的一支精锐部队。在连续超过20天的作战后,这支部队一路从安徽打到了长江北岸,最终抵达湖北的麻城与黄安地区。

大河铺村位于麻城北面,这个地区曾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一部分,徐其孝和很多老兵的根都在这里。随着部队的接近,许多当地居民蜂拥而至,希望能见到多年未归的家人。徐其孝也沉浸在这份乡愁中,期盼与家人团聚的情感难以抑制。

然而当徐其孝满怀期待地走进村庄时,他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曾经热闹的村庄现在几乎变成了废墟,只剩下六户人家,其余的家园都已荒废。徐其孝沿着模糊的记忆寻找家的方向,但他的家也已不复存在,关于家人的下落更是一无所知。

在他四处寻找的过程中,一位盲眼老妇人正试图找到她失散多年的儿子。她拦下过往的部队,迫切询问:“我的儿子叫徐其孝,很多年前就加入了红军,你们知道他还在吗?

徐其孝的名字在部队中响起,士兵们立刻意识到这位老人正在寻找的竟是他们的师长。他们没有犹豫,立即将这位老妇人带到了陈赓的司令部。

得知这一消息,陈赓亲自出面接待了老妇人,他温和地握住她的手,安慰道:“老人家,放心,你儿子不但活着,这小子现在还当了师长呢!我们马上让他来见你。”陈赓随后指示部下联系徐其孝。当徐其孝接到消息,他原本因为家园变迁而郁郁寡欢的心情瞬间被激动取代,他急忙向司令部赶去。

虽然徐母已经失明,但凭借母子间深厚的情感,一听到徐其孝的声音,便立刻认出这是她多年失散的儿子。她颤抖着双手,一步步向前,最终紧紧抱住了徐其孝。她的泪水湿润了两人的肩膀,哭诉道:“儿啊,我可算见到你了!你都不知道我们家里可被白狗子杀绝了呀!”说完,老太太泪如雨下,放声大哭起来。母子二人抱在一起,哭了好久,就连在一旁边的陈赓都流泪了。

在这感人的重逢后,徐其孝的母亲向他倾诉了家中的悲剧。原来在徐其孝参军后不久,国民党的恶势力便将他的家乡视为敌对根据地,对此进行了无情的报复。这些被称为“白狗子”的反动派,不光肆无忌惮地把控了整个村落,还对红军的家属实施了残酷的迫害。

徐其孝的父亲和兄弟们在反动派的屠杀中惨遭杀害,唯独他的母亲,侥幸逃过一劫。一度人丁兴旺的村子,由于屠杀和报复,居民锐减至仅剩六户人家,昔日的繁华景象荡然无存,化为废墟。

徐其孝的母亲在逃亡中失去了方向,孤独与恐惧伴随着她。每当夜深人静,她总是悲痛欲绝,回忆中的家人让她泪流不止,久而久之,她甚至因悲伤过度而失去了视力,生活无法自理,只能依靠周围的好心人施舍维持生计。

直到四兵团进驻麻城地区,徐其孝的母亲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尝试向过往的红军打听自己儿子的消息。奇迹般地,她终于在人海中找到了徐其孝。

听着母亲讲述这一切,徐其孝气愤难平,咬唇至出血。周围的战士们也感到愤怒,他们在这悲愤的氛围中召开了一次诉苦大会,进一步坚定了消灭国民党反动派的决心。当天傍晚,激昂的士气下,四兵团官兵对麻城的国民党守军展开了攻击,夜幕下的战斗迅速取得了胜利,顺利解放了麻城。

虽然徐其孝渴望留下照顾视力渐失的母亲,但解放战争的紧迫进程让他不得不再次投入战斗。在确保母亲得到当地干部的妥善照顾后,他带领部队继续向南进发,目标直指长江北岸。

在渡江战役中,民众再次展现了对解放军的坚定支持,不畏炮火,驾驶木船帮助战士们过江。在人民的帮助下,解放军的战斗力大增,最终在四月二十日的渡江战役中攻克南京,标志着重要的战略胜利。徐其孝率领的部队在前线英勇奋战,为解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战争结束后,和平的曙光终于到来,徐其孝得以把母亲接到身边,尽孝心。想想看,那些革命英雄们一辈子真是为了国家和人民做出了无数牺牲啊,这种精神我们后代一定得好好记住。

0 阅读:55

侯哥谈历史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