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已经兴起数年。当运动波及到农村时,江西兴国县长冈乡,也兴起了一股“抓叛徒”,“抓反动派”的浪潮。
在这股浪潮中,53岁的李老汉因有坐牢经历,被人们重点关注。在发现他坐的还是当年西北军阀马家军的大牢后,村里人更是将他当成叛徒揪斗,就连李老汉儿子的工作,都受到了影响。
面对这种无妄之灾,李老汉悲愤不已,不止一次声称,自己不是叛徒,中央的李先念首长,徐向前元帅都能给自己作证。
但村中人压根不信这样一个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头,会联系上中央首长。
为证明自己的清白,李老汉含泪给李先念写了一封信。
那么,李先念是如何回复这封信的?当年,李老汉又为何会进马家军的大牢呢?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件事。
英勇参军曾几何时,李老汉还不叫李老汉,而叫钟发镇。是江西长冈乡长冈村中的一个普通小子。和那个年代大多数人一样,钟发镇很小的时候,过得还是给地主家放牛割草的贫苦生活,毫无人类尊严。
稍稍长大一点后,就赶上红军建立苏维埃政府。江西作为中央苏区管辖地界,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运动。钟发镇因此受益,不仅重新像个人一样挺直了腰杆,有了自己的土地,还得以在红军开办的夜校中读书识字。
和同时期的其他军阀比起来,这支头顶红星星的军队是那样的独特。他们不欺负老百姓,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想方设法也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这简直是做梦都梦不到的好部队。
1932年时,年仅12岁的钟发镇已经在红军开办的学校中,读了几年的书,识了不少字。在听说红军招兵后,就兴冲冲的来到招兵处报名。
只是,招兵首长看着这个明显还是半大孩子的男孩,一脸不认可:“孩子,你还太小了,上不了战场,还是回去继续学习吧。等将来再长大一点,红军部队肯定欢迎你的到来。”
一听首长不肯要自己,钟发镇急了,急忙为自己辩解:“首长,您别看我年龄小,我识字啊,还能干活,什么重活累活都能干。我做梦都想当红军,您就收下我吧。”
首长并不忍心看这么点的孩子到战场上经历生死,又架不住钟发镇的软磨硬泡,只好让他去测量身高,要是身高到达标准,就收他进红军。
然而,在测量过后,钟发镇失望的发现,自己居然还没一支步枪高。这样的身形,上了战场枪都不一定端的稳,更别提和敌人刺刀见红了。
眼见首长摇头要拒绝自己,钟发镇抢先开口:“首长,我还能长,你收我当红军,再过一两年我就能长得比枪高了,到时候肯定能打敌人。”
眼见着这小子如此执着,征兵首长实在没办法,只好摸摸他脑袋,无奈的说:“那好吧。战场你现在肯定是不能上的,你就去后方当个卫生员吧,帮忙照顾伤兵。”
“好!”一听自己被接纳,钟发镇双眼顿时亮晶晶,大声保证着,“请首长放心,我一定照顾好每一个伤员。”
就这样,年仅12岁的他,进入红军部队,成了预备卫生员之一。钟发镇年龄小,力气小,但干起活儿来是真卖力气。伤病员中,有好多都无法自行挪动,需要别人帮忙。钟发镇不嫌苦不嫌累,每天都在帮助伤员翻身擦身,包扎伤口,洗衣喂药,有时候还会帮忙搬运一些沉重的医疗物资。
有时候,伤兵员们实在太痛苦了,钟发镇还会用他稚嫩的声音安慰大家,鼓励大家要对革命有信心。
看到这么小的孩子都如此积极向上,红军战士们受到鼓励,很快也就调整好了心情。
立下大功1973年,江西长冈乡一位老人含泪给李先念写信,希望能摘掉自己头上的“叛徒”帽子。最终李先念是否帮助他了呢?
1933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打响,钟发镇毫不犹豫的跟着红军部队踏上突围之路。这条路并不好走,尤其湘江战役后,八万多战士只剩三万有余,部队士气受到极大打击。但钟发镇从来没有怀疑过革命道路,不管再难再危险,他都坚持跟着部队一路向前。
踏上长征道路时,钟发镇已经因为强烈的革命乐观态度,和会读书识字的特点,被安排去红五军团政治部做了宣传员,成了真正的红军小战士。
一次,部队需要翻越一座高耸的大山。战士们饥肠辘辘,本身力气就不多,还要背上辎重,抬着伤员,负担进一步加剧。更难受的是,天空还下着大雨,这更加加重了部队行进难度。眼看大家士气不高,跑在队伍中不断帮忙的钟发镇,冲上一座小山丘,大声喊着:“同志们,别看这山高,这路难走,只要我们团结一致,意志坚定,就没有翻不过去的大山。我们就是要用实际行动告诉那些敌人们,我们的部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部队!”
声音虽然还透着小孩子的稚嫩,但其中的革命乐观精神,却实实在在影响到了每一个人。在钟发镇的鼓励和帮助下,大家士气大振,呼喊着口号,一个接一个的搀扶着彼此,奋力翻越大山,最终成功走出了这片山林。
长征非常艰难,但老话说得好,世上没有吃不完的苦,只有享不完的福。在经过两万五千里的跋涉后,中央红军终于来到陕西延安落了脚,创建了稳固的根据地。
走过长征路,且意志坚定的钟发镇,被上级领导看中,送去培训通讯技能。经过一阵紧急培训后,钟发镇成功毕业,并进入新编30军,担任电报员。
在此期间,他还立了一件大功,成功让李先念记住了他。
30军是西路军中的一支部队,队伍在徐向前、李先念等人带领下,一路向西北方向走去,准备解救那里被欺压的少数民族同胞。
遗憾的是,西路军后勤物资补给跟不上,敌人又是机动性能极强的骑兵部队,这给双方作战提升了难度。
就在西路军和马家军鏖战之际,钟发镇突然收到了一条来自延安中央的密电。紧急翻译后,发现内容居然是: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蒋介石已被扣押。
看到上面的字,钟发镇难以置信的揉揉眼睛,生怕是自己翻译错了。又赶紧对着密码本来来回回核对好几遍。确认一切后,急忙上报给李先念。
李先念在看到上面内容后,脸上多日来因鏖战留下的疲惫一扫而空,高兴的拍拍他脑袋:好你个红小鬼,这下了立了大功!
西安事变有力扭转了我军的整体局势。但割据一方的马家军并没有因此而收敛行为,反而更加残暴的向我军发动进攻。
最终,在后勤断绝,四面被围的情况下,两万多人的西路军迎来了惨烈的决战。其中大部分人惨遭马家军毒手,首长徐向前差点牺牲,最后还是靠着要饭,一路要回了延安。只有四百来号人,跟着李先念突围出去,一路向新疆撤退。而钟发镇很不幸,在一次战斗中,被马家军俘虏了。
中央来信1973年,曾经的红军老战士被打成叛徒,不得不含泪给李先念写信,希望能洗清冤屈。那么,李先念是否帮助他了呢?
西路军惨败后,钟发镇不幸被马家军俘虏。马家军严刑拷打,要他说出红军机密。钟发镇抵死不从,坚决不肯透露自己电报员的身份,只说自己是一名卫生员,不了解任何机密信息。
令人意外的是,当时马家军中,正好有一名团长家中有生病老人,得知钟发镇是卫生员,就将他保下来,拉回家中给老父亲看病。
由于之前在后方做过卫生员,钟发镇还真治好了这位老人的疾病。那名团长倒也算讲究,事后给他开了个路条,悄悄将他放走了。
掏出西北后,钟发镇不知道西路军大部队去了哪里,只好一路逃回老家江西,过上了平凡人的生活。
当然,为了不被国民党军队识破,他没再敢用钟发镇这个名字,而是改姓李。此后多年,一直在这片土地上生活。
时间一晃就来到了七十年代。这时候,新中国已经建立多年,文化大革命悄然兴起。当地人知道钟发镇坐过马家军的大牢后,纷纷认为他是叛徒,要批斗他。钟发镇多番辩解,可就是没一个人愿意听。直到后来,儿子工作受到了巨大影响,钟发镇才不得不含泪给曾经的首长李先念写信,希望他能帮自己澄清事实。
一开始,村民们还不相信这个种了一辈子地的李老汉,能联系上中央首长。可没过多久,省里居然真来了信,恢复了钟发镇老红军待遇。原来,李先念收到信后,不仅主动帮助钟发镇恢复声誉,还拉着徐向前一起,向地方作证,证明了这个老人就是当年的红小鬼。直到这时人们才知道,眼前这个不起眼的李老汉,居然真是走过长征的红军战士。
后来,在党和国家的关照下,钟发镇安然度过风波。此后几十年中,又受尽优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做梦都么想过,老百姓还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
2017年,这个曾经为革命事业做出贡献的老红军与世长辞,享年98岁。老人家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革命乐观精神,却是永远也不会消失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