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师道提出“保宋三策”,宋钦宗一条也不采纳,沦为金军俘虏

平平无奇小军迷 2025-02-22 14:54:53

宋钦宗落到了被俘虏的境地,在那时,他不禁长长地叹息了一声。他满心懊悔地想着,当初要是能听从种师道所提出的那些建议的话,又怎么可能会变成如今这般阶下囚的模样呢?现在只能在敌人的掌控之下,受尽各种各样的屈辱,而那大好的江山社稷,也因为自己的决策失误,就这样给弄丢了。

北宋时期发生了一件极具耻辱性的大事,那就是靖康之变。在这次变故当中,赵宋皇室的遭遇可谓凄惨至极,差不多可以说是被整体“打包”掳走了呢。而且啊,他们还被迫在那寒冷无比、冰天雪地的环境里举行一种叫牵羊礼的仪式。想想看,曾经高高在上的帝王,在经历这样的事情后,那所谓的帝王尊严可真是荡然无存啦,这真的是北宋历史上极为沉重且令人痛心的一段啊。

北宋时期其实是存在三次能够避免靖康之耻发生,并且成功打赢开封保卫战的机会的。然而非常可惜的是,当时的宋徽宗以及宋钦宗这两位皇帝,都没能好好地抓住这些机会。就这样,年已七十六岁的种师道满心遗憾,最终带着这份遗憾离开了人世。

种师道可是北宋末年首屈一指的名将,他在当时的军事领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呢。他还是“种家军”第三代的核心人物哦,要知道“种家军”那可是相当厉害的,在北宋时期威名远扬。而种师道作为其核心,所带领的这支军队可以说是整个北宋的精锐力量所在啦,是北宋在军事上极为倚重的存在。

在真实的历史记载范畴内,要是不把文艺作品所描绘的情况考虑进去的话,种家军对于北宋所做出的贡献,那可是要远远超过“杨家将”的。而且呢,像折家军、姚家军等其他一些军队,从武力值方面来讲,同样也是比不上种家军的呢。

有句话说得好,“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种师道呢,他长期在西北一带和西夏展开交战。在这漫长的作战过程当中,他可是积累下了相当丰富的战斗经验呢。而且,对于宋军自身存在的优点以及不足之处,他也都了解得十分清楚。

西军是一支很能打的军队,尤其擅长山地作战。不过呢,在面对西夏的时候,西军并没有那种可以将对方完全碾压的优势哦。再说说和契丹骑兵的情况吧,在海上之盟之前,西军压根就没有和契丹骑兵交过手的经历呢。从各方面情况来推测,西军比起契丹骑兵,大概还是要稍微逊色那么一点儿的。

要知道,在山地展开作战行动,还有依托着城池来进行防御战,这些可都是西军所擅长的方面呢。然而,要是在平原地区进行那种双方正面展开对冲的决战,西军确实是没办法打赢金兵的,这实实在在就是当时的实际情况。

自阿骨打起兵之后,金兵在面对契丹以及西夏的时候,那真的是势如破竹,呈现出横扫之势,并且还常常能够以少胜多呢。就拿西夏援辽这场战役来说吧,在这场战斗当中,金兵仅仅出动了800人,可他们面对的西夏军队却足足有3万人之多。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金兵大获全胜,而这样以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取得胜利的战绩,换做是西军的话,那可是压根就没办法做到的。

北宋军队的战斗力虽说比不上金兵,但这可不意味着北宋就必然会丢失城池,进而走向亡国,连土地都守不住。当时种师道可是给宋徽宗、宋钦宗这“二圣”提出了三条很关键的建议呢。要是这三条建议能够被采纳实施的话,那很可能就会避免后来发生的靖康之变这么惨痛的事件啦,只可惜,最终这三条建议并没有被采纳。

大家要知道啊,这第一条可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呢,那就是千万别去搞什么海上之盟。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咱们得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唇亡齿寒呐。这意思就是说,就好比嘴唇要是没了,那牙齿也会觉得寒冷,相互之间是有着紧密关联的,可不能因为某些举动而忽视了这种关系,所以这海上之盟可千万要慎重,最好是不要去做哦。

公元960年的时候,北宋王朝正式建立起来了。在这之后,北宋一直有着一个目标,那就是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这块地方。然而呢,事情的发展并不如人所愿,北宋多次为此做出努力,可最终每一次尝试都是以失败而收场的。时间来到了1004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在宋辽关系史上极为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澶渊之盟。通过这个盟约,宋辽两国达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双方结为兄弟之国,并且约定彼此之间互不侵犯,以此来维持一种相对和平稳定的局面。

宋徽宗这个人啊,心里有着挺大的志向,想着要干一番大事业,可实际上呢,他的才能却配不上他的志向。那时候方腊起义闹得挺凶的,宋徽宗就调遣西军去把方腊起义给平定了。这事儿刚一完,他心里就打起了小算盘,琢磨着要趁这个时机去捞点好处。他瞅准了当时的形势,想着和金国结成联盟,然后两家一块儿出兵,从两边去夹击辽国。他这么做主要的目的呢,就是想把燕云十六州给收复回来。

在1122年的时候,童贯率领着多达20万的大军朝着北方进发了。与此同时呢,种师道则带领着八千名西军里的精锐部队,负责为童贯大军的行动进行掩护工作。不过呢,种师道心里是有着自己的想法的,他希望能够停止这场军事行动,不想去背弃那曾经订立的澶渊之盟。

种师道当时向童贯提出建议,希望童贯能够上奏皇上,把北伐的命令给收回来。可没想到的是,童贯不仅没听进去种师道的这个意见,反而还把种师道给狠狠地斥责了一番呢。没过多久,情况就变得糟糕起来了。宋军在战场上遭遇了大败,那场面可以说是相当的惨烈。而就在这个时候,契丹的骑兵瞅准了时机,从幽州那个地方气势汹汹地冲了出来。这下可把童贯给弄得十分狼狈啦,估计他也没想到事情会发展成这个样子。

辽国并不希望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于是就派遣了使者前往宋军的军营当中。这些使者向宋军传达了辽国方面的要求,那就是希望宋军能够从当前的驻扎地撤退回去,以此来继续维持双方之间那种和好的局面呢。

辽国的使者宣称,女真向来是辽国的附属势力,可到了当下这个时候,居然公然背叛辽国朝廷,这行径实在是太让人愤恨啦。就好比曾经西夏背叛宋朝那般情况。要知道,这两者之间是有着唇亡齿寒的关系的呢,所以希望你们能够清楚明白这里面的利害。

当时,种师道察觉到辽国的使者前来,他意识到局势或许有变,于是再一次向童贯进行劝说,极力主张应当撤兵,以避免可能出现的不利局面。然而,宋徽宗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心里却很是不满。他没有认可种师道的建议,反而是采纳了童贯所提出的想法,直接把种师道给撤了下来。并且,还让那个有着“逃跑将军”之称的刘延庆去担任前锋之职,就这样改变了原有的军事安排。

刘延庆的表现实在是太差劲啦,他率领着足足8万的大军呢,结果在白沟河这个地方遭遇了惨败。面对辽军的时候,那简直就是被人家一顿狠狠地暴揍,毫无还手之力。就因为这场大败,童贯没办法了,只能去请求金兵来增援他们,指望着金兵能帮着他把幽州给顺利地拿下来呢。

宋徽宗时期做出了一个举动,那就是与金国结盟去攻打辽国。要知道,这么做可就如同驱虎吞狼一般,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呢。这其中“唇亡齿寒”的道理其实是很浅显的,可宋徽宗却压根就不明白。而像种师道这样有见识的人呢,面对这种情况也是毫无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局势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喽。

第二条内容提到,要在沧州、卫州、滑州以及澶渊这几个地方安排部署大量的兵力。通过这样的兵力部署,其目的在于截断金兵往后撤退的道路,从而能够寻找合适的时机对金兵发起进攻行动。

在公元1125年的时候,金兵展开了大规模的南下行动,而且兵分两路进发,这两路金兵加起来的兵力总共有12万之多呢。其中,由完颜宗翰所率领的西路军,兵力达到了6万,他们的目标是对太原进行围攻。而另外一路呢,是由完颜宗望带领的东路军,这支军队则是朝着开封的方向进军,意图攻打开封城。

话说在当时啊,河北的禁军以及江淮的禁军那战斗力实在是太差劲啦。金兵都还没真正打到跟前呢,这些禁军要么就吓得四处溃逃,完全没了抵抗的意志,要么干脆就直接投降了敌人,根本就没起到该有的保卫作用。这情况可把宋徽宗给吓得不轻啊,心里那叫一个胆战心惊的。慌乱之中呢,他就想出了个法子,把皇位以“禅让”的名义给了赵桓。而他自己呢,则赶紧跑去江南那边了,就好像是去旅游散心似的,全然不顾这国家正处在如此危急的关头。

宋钦宗名叫赵桓,当时面对金军来袭,他心里十分害怕。害怕到什么程度呢?都已经打算收拾包袱,准备去陪着自己的父皇了呢。不过呢,朝廷里存在着主战派,这主战派的人可强烈反对宋钦宗这样做。在主战派的坚决态度下,宋钦宗没办法,只好下达命令,让各地的军队赶来救援朝廷,也就是所谓的勤王啦。

在当时那个时期,前来勤王的军队数量颇为众多呢。不过要是论起真正有较强战斗力的队伍,其实也就三支,分别是种家军、折家军以及姚家军这三支啦。本来大家都对他们寄予了厚望,想着凭借着他们的力量,或许能在局势中发挥重大作用呢。可谁能想到,这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就说那宋钦宗吧,他在指挥方面实在是不怎么样,完全就是瞎指挥一通,这可就给整个局势添了不少乱子呢。而且,这西军内部也不团结,大家各有各的心思,不能齐心协力地去应对大事。结果呢,就因为这些状况,好好的局面硬是被搞砸了,原本可能出现的好结果也就这么给坏了,实在是太让人遗憾啦。

种师道抵达之时,宋钦宗居然亲自出面迎接。只见宋钦宗满脸欣喜地对着种师道说道,种师道的到来,那可是给大宋带来了满满的希望,简直就是大宋社稷的大功臣呐。

金军的兵力其实并不算多,不过呢,可别小瞧了他们,这金军可是相当精锐的一支队伍。就拿西军来说吧,在野外进行决战的时候,还真就不是金军的对手呢。但要是说起防守的话,西军还是能应对的,守住是没问题的。只可惜,当时的宋钦宗并没有听从种师道所提出的建议,不然情况或许就会有所不同啦。

种师道明确地拒绝了与金兵进行和议之事。他提出应当派兵前往沧州、卫州、滑州以及澶渊这些地方进行驻守。要知道,沧州、卫州、滑州、澶渊可是金兵撤退时必定会经过的关键路线,只要在这些地方部署好兵力,牢牢守住,就能截断金兵的退路,从而寻找合适的时机,一举歼灭来犯的敌人呢。

要知道,当时完颜宗翰在攻打太原的时候,始终没能把太原攻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完颜宗望所率领的那6万金兵可就陷入了孤军深入的境地了。为啥这么说呢?因为他们没有后方强有力的支援,全靠自身携带的粮食等物资维持作战。一旦他们所带的粮食渐渐消耗完了,没办法继续支撑作战了,那就只能选择撤退啦。而这个时候,西军就迎来了绝佳的破敌机会,可以趁金兵撤退、阵脚不稳等时机,对其展开攻击,从而有很大可能击败金兵呢。

金兵在野外作战方面是比较厉害的,他们在那种开阔的野外战场上,往往能发挥出较强的战斗力。然而呢,金兵有个明显的短板,就是攻坚作战的能力不行。一遇到需要攻打坚固城池之类的攻坚任务,他们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除此之外,金兵当时还面临一个很实际的问题,那就是缺乏渡河用的船只。这渡河船只不足可就限制了他们很多行动呢,比如在一些需要跨河作战或者遭遇追击时,就会因为没有足够的船只而行动不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金兵选择撤退的话,那么对于宋军来说可就是个很好的机会啦。宋军可以从前后两个方向对正在撤退的金兵进行夹击,如此一来,宋军获得胜利的可能性就非常大呢。

在1129年的时候,完颜宗弼发起了一场被称作“搜山检海”的军事行动呢。这金兵在此次行动中那可真是一路势如破竹,横冲直撞的,所到之处可以说是无人能挡。在这般攻势之下,赵构没办法啦,只能被迫逃到大海里面去躲避金兵的追击。然而呢,事情在后来有了变化。当完颜宗弼率领着他那多达10万的大军开始北撤的时候,在黄天荡这个地方,意外遭遇了韩世忠带领的水师。韩世忠的这支水师人数虽说只有8000人,和金兵的大军相比那是少得多啦,可就是这8000人的水师,在黄天荡成功地拦截住了完颜宗弼的北撤之路哦。这一场拦截之战下来,金兵可是损失惨重呢,吃了个大大的苦头。

大家想一想啊,要是没有叛徒出卖的话,完颜宗弼能不能成功渡江可真的是个未知数呢。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完颜宗弼先是被韩世忠给拦截住了,在那种情况下,他可以说是好不容易才逃脱出来的。可谁能想到呢,刚逃脱了韩世忠的拦截,他又在牛首山这儿遭到了岳飞的突然袭击,被弄得那叫一个狼狈不堪呐,完全没了之前的那种气势呢。

不得不说,种师道所提出的那些建议那可都是相当符合实际情况的呢。但让人无奈的是,宋钦宗压根就听不进去种师道的建议。而且呢,姚家军还在一旁一个劲儿地排挤种师道,竟然还说种师道是因为畏惧金兵,所以才不敢和金兵展开决战呢。

宋钦宗那时候不知怎么就冲动起来了,脑子一热,居然下达了这样一个命令,让姚平仲趁着夜色去偷袭金军的大营呢。他心里打的算盘是,通过这次偷袭行动,直接把金军的主帅完颜宗望给劫持了。这就好比是“擒贼先擒王”的策略,想着来这么一场干脆利落的斩首行动,一下子就能扭转局势呢。

宋钦宗在面对战事的时候,并没有认真地去做备战的相关事宜,而且心里还存着一种侥幸的想法。要知道,打仗可是极为严肃且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不做好充分准备,光指望靠运气来应对,这就好比直接让宋军毫无防备地去面对敌军,其结果很可能就是宋军遭遇惨败,士兵们白白送命,就如同把宋军将士们的性命当成儿戏一般,轻易地就置于极度危险的境地,这种做法实在是太不明智、太不负责任了。

事情是这样的,不知怎么的消息就走漏了出去,结果金兵那边早就得到了消息并且做好了防备。在这样的情况下,姚平仲发起了夜袭行动,可由于金兵有备而来,这一仗打得那叫一个惨烈,他所率领的七千兵马在这场夜袭之后,几乎都损失殆尽,没剩下多少人了。就因为这次夜袭的惨败,整个开封城都陷入了人心惶惶的状态。这时候的宋钦宗呢,也没了别的主意,又开始琢磨着和金兵议和的事儿了,而且还大力重用那些主张议和的一派官员。

话说在当时,完颜宗望率领军队孤军深入到了某地,这一路过来,士兵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其中很突出的一个就是水土不服的问题。这水土不服可不得了,士兵们身体出现了各种不适,战斗力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呢。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宋钦宗那边做出了许诺,说要把太原、中山、河间这三个镇给割让出去。完颜宗望得知这个消息后,便带着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的大量金银,就此选择了撤退回去。

就在那个时候,种师道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要去追击金兵,可不能就这么让金兵轻易地离开。然而呢,宋钦宗却没有采纳种师道的这个建议。后来,金兵开始往北方归去了。这时候种师道心里琢磨着,他觉得那个完颜宗望之后肯定还会再次往南方打过来的。所以呢,种师道就提出要求了,希望能够在黄河一带安排很多的兵力去进行防守,好应对可能到来的危机。

宋钦宗并不赞同派兵防守这一做法,他心里是这么想的:金兵这才刚刚撤走呢,要是立马就派兵去防守,这不明摆着是在向敌人示弱嘛。就因为宋钦宗持这样的看法,所以黄河沿岸都没安排多少兵力驻守。结果呢,到了年底的时候,完颜宗望就趁着这个机会,顺顺利利地又杀过来了。

金兵成功渡过河之后,完颜宗望满脸欣喜地说道:“只要宋军能在这渡口安排上两三千人进行防守,那咱们想要渡过这条河,那可就非得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不可。”

我们不妨这样来看,宋钦宗,那可真算得上是金兵的“神助攻”了。本来呢,局势或许还存在诸多转机,就如同手里握着一手不错的牌,可谁能想到,宋钦宗一系列的举措,硬是把这原本挺有优势的局面给彻底搞砸了,生生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第三条规定的内容是要进行对长安的巡视工作,并且凭借潼关那里极为险要的地势,以此来达到抵御金国骑兵进犯的目的。潼关天险有着天然的屏障优势,能够在防御方面起到关键作用,而通过对长安的巡视,也能更好地了解周边局势等情况,进而有效地利用潼关这一有利条件来阻拦金国骑兵的侵袭呢。

宋钦宗的想法着实让人难以理解。当时面对黄河防御的问题,居然不愿意在黄河设防呢。要知道,黄河可是一道重要的防线,可他却不这么认为,甚至觉得要是在黄河设防的话,那就是在向金国示弱。真不知道他心里到底是怎么盘算的。

在金军第一次撤退的时候,宋朝方面出现了错误的判断。当时,宋朝以为金军的重要将领完颜宗翰也会跟着一同撤离。基于这样的误判,宋钦宗下达了命令,让种师中和姚古率领军队前去救援太原,去和金兵展开交战。

种师中是很能打仗的一位将领,可让人无奈的是,当时的西军内部并不团结呢。在作战过程中,姚古竟然就那样按兵不动,没有给予应有的配合。结果种师中这边陷入了敌人的合围之中,情况十分危急。而就在这关键时刻,西军在阵前又突然索要饷银,就因为这一系列的状况,大好的战机就这么给耽误了,最终种师中不幸阵亡了。

要知道,当时西军已经战败了。在这样的局势下,太原那肯定是守不住的喽。为啥这么说呢?一旦那完颜宗翰成功拿下太原,他就能够毫无阻碍地长驱直入,然后再和完颜宗望联合起来,一起朝着开封发动进攻呢。到那个时候,京城开封可就很难逃脱被攻击的厄运啦,注定要遭遇一场大劫难。

就这样,种师道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让天子前往长安进行巡视。要知道,长安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尤其是潼关,那可是一道天然的险要屏障。种师道的想法呢,就是希望借助潼关这般天险的地势,从而有效地把金军给阻挡在河东地区,让他们难以越过这道防线继续进犯。

北宋时期,宋钦宗若选择前往潼关,其实是当时最为明智的做法。要知道,有句老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皇上要是能身处北方,对于军队的军心而言,那可有着极大的稳定作用呢。在这种情况下,军队就能够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去有条不紊地部署兵力安排,如此一来,也就有了从之前的失败局面逐步扭转过来,进而取得胜利的可能啦。

大家知道吗,要是宋钦宗前往长安的话,那完颜宗望再来攻打开封可就没多大意义啦。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在那个时候,中原各个地方的义军纷纷行动起来去救援王室,他们在各地不断地和金兵展开战斗,并且还屡屡击杀金兵呢。这么一来,整个局势其实是对北宋比较有利的哦。

很可惜的是,当时宋钦宗根本就没有理会相关的情况。而且朝中那些主和派呢,还一个劲儿地责骂种师道。在这样的局面下,宋钦宗居然做出了一个极为不妥的决定,他直接把种师道的官职给革除了。宋钦宗心里还存着不切实际的幻想,想着能够和金兵达成和议呢,可他却没考虑到这样做可能带来的诸多严重后果。

种师道提出的建议并未被采纳,而且他的弟弟种师中在战场上不幸战死了。此时的种师道已然七十六岁高龄,面对这样的局面,他满心都是无奈。自己的建议不被当回事儿,亲弟弟又战死沙场,可他却没办法去改变这糟糕的局势。重重打击之下,种师道心里满是忧愤,没多久,便在这种忧愤的情绪中离世了。

当金军成功攻破城池之后,他们四处搜寻,最后找到了种师道的侄子。金军的人对着种师道的侄子说道:“你要知道,你的伯父那可是相当厉害,在打仗方面很有本事,完全具备大将所应有的才能呢。”说完这些话后,金军并没有去故意刁难种师道的家人,就这样放过了他们。

宋钦宗最后落得个被俘虏的下场,到了这个时候,他可真是悔得肠子都青了。他心里不住地想啊,要是当初听从了种师道所提出的那些建议,那现在的局面又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可这世上啥药都有,就是没有后悔药。靖康之变这件事,可不是说光后悔一下就能解决问题的,它对于当时的宋朝而言,那实实在在就是一种莫大的耻辱,深深地刻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0 阅读:0
平平无奇小军迷

平平无奇小军迷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