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李世民功业不如刘邦,却能善待部下

平平无奇小军迷 2025-02-22 14:48:27

要是来评选古代的十大帝王,都有谁能有资格上榜呢?这其中啊,秦始皇那可是大名鼎鼎,他统一六国,功绩斐然;汉高祖刘邦从一介布衣崛起,最终建立大汉王朝;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开疆拓土;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也是相当了不起;隋文帝杨坚结束了南北朝的混乱局面,实现统一;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被后世传颂;成吉思汗更是率领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威名远扬;朱元璋从底层打拼,建立大明,其经历堪称传奇;朱棣虽说皇位得来有些波折,但在位期间也有诸多作为;康熙皇帝呢,平三藩、收台湾等,在清朝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这些帝王可都是热门人选,个个都是强有力的竞争者呢。

那么,究竟谁才能够被称作是最厉害的帝王呢?这可就存在诸多争论啦。要知道,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考量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说到底,这关键还是得看所采用的评价标准到底是怎样的呢。

明太祖朱元璋有着这样的看法,他觉得刘邦是极为厉害的人物,李世民同样也很不错。在朱元璋看来,就功绩方面以及为人处世来讲,刘邦相较李世民那可是要强出许多的。不过呢,李世民有一点做得很好,就是他能够友善宽厚地对待那些功臣,在这方面,刘邦就比不上李世民啦。

从功绩方面来讲,刘邦那可真是相当了不起呢。在秦末的时候,天下一片大乱,各路英雄豪杰纷纷崛起,局面可谓是群雄并立。而刘邦呢,他的出身十分寒微,没什么显赫的背景。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居然有本事拉拢起一支起义军来。并且,还能带领着这支起义军一马当先,率先杀进了关中地区,就这样成功地结束了秦朝的统治。

在随后展开的楚汉战争里,刘邦不得不直接去和堪称一等一强者的项羽相对抗。在这一过程当中,刘邦确实是多次经历了战败的情况,军队也是不断有兵员的损失,将领也折损了不少呢。不过呢,刘邦可从来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过哦。相反,他还会不断地从这些经历当中去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并且,他还特别善于听取部下所给出的各种意见呢。

在战争持续到第四个年头的时候,刘邦敏锐地捕捉到了绝佳的时机,于是果断发起行动,与项羽在垓下这个地方展开了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决战。这一战打得十分激烈,最终的结果是楚军几乎全军覆没,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而项羽呢,在面临如此惨败的局面下,他坚决不愿意渡过乌江去苟且偷生,而是选择了拔剑自刎,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在西汉刚刚建立的时候,刘邦就开始采取行动去对付那些手握重兵的诸侯王啦,像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呢,都是他要着手收拾的对象哦。经过一番举措之后,终于结束了所谓的“异姓王时代”呢,如此一来,汉朝的统治也就渐渐稳定下来啦。

大家都知道,秦朝的时候秦始皇建立起了“大一统”的模式,可结果呢,秦朝仅仅传了二世就灭亡了。之后汉朝建立,汉朝是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哦。刘邦在这方面可是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呢,他把秦朝所开创的那种政体模式给继承了下来,而且还进一步去发展它,不断地加以完善。就这样,秦朝开创的政体模式经过刘邦这么一番操作后,就一直延续下去了,而且这一延续就是数千年之久呢,在咱们古代的历史进程当中,产生了特别深远的影响哦。

李世民确实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帝王啦,不过要是从整体方面来考量的话呢,他还是稍逊于刘邦一筹哦。就拿唐朝来说,唐朝在北方的大片疆土那可是李世民率军打下来的,而南方的平定呢,则主要是依靠大将李靖的功劳啦。但要知道,不管是李世民也好,还是李靖也罢,他们在当时可都是要听从李渊的指挥安排的哦。毕竟,李渊才是唐朝真正意义上的建立者,是他奠定了唐朝的根基呢。

另外呢,李世民当时能够加以利用的各种资源,那可是远远超过刘邦所能拥有的。就因为这样,他在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难度相对来说就比较小一些啦。这得从宇文泰说起,多亏了宇文泰付出的诸多努力,使得关陇世家逐渐崛起壮大起来呢。而这个关陇世家,可是西魏、北周、隋朝以及唐朝能够建立起国家的重要根基所在哦。李世民呢,他其实就是关陇世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啦。不过呢,即便有着这样的身份和背景,他在一些事情上也还是得做出相应的妥协才行。

据《明实录》记载,朱元璋是从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所产生的历史影响等方面来考量的,在他看来,刘邦要比李世民更为厉害。接下来,就会通过相关史料来为大家呈现朱元璋对刘邦和李世民的这一评价内容。

据史书记载,有这样一种观点:太宗在规划、谋略等方面,或许比不上高祖。然而,太宗有一项很突出的能力,那就是他善于驾驭手下的众多臣子。等到大唐的帝业已经稳固地建立起来,那些曾经跟随太宗的臣子们,最终都能够得以保全自身。从这一点来看,太宗在这方面的表现又比高祖更为优秀了呢。

在功绩这块呢,李世民相对来说是要稍逊那么一点儿的。不过要是论及个人的肚量,李世民可要比刘邦强一些哦。朱元璋给出的这样一个评价,主要是依据他们对待功臣的态度来考量的呢。

朱元璋有着这样的看法,他觉得刘邦在某些时候实在是太过于记仇了,那肚量着实不怎么样。想当年啊,刘邦在没发迹之前,是不怎么受自家嫂子待见的。后来刘邦建立起了汉朝,要对亲人们进行册封赏赐,结果呢,他把侄子封为了“羹颉侯”。从这事儿就能看出来,刘邦对待家人好像并没有做到足够的好。

大家得清楚啊,朱元璋对待朱家的子孙那可是相当不错的呢。就拿朱文正来说吧,他虽然是朱元璋的侄子,可即便如此,朱元璋对他的后代也是极为优厚的。他的后代竟然能够被封为靖江王,而且还是世袭罔替的那种哦,就这样可以一直安安稳稳地享受着荣华富贵呢。从这方面来看,朱元璋也算是对这位侄子仁至义尽,很对得起他啦。

咱们来说说刘邦和朱元璋对待功臣的事儿哈。刘邦在这方面做得可就有点过分啦,他这人猜忌心太重了,像韩信、彭越、英布这些功臣,最后的结局那叫一个惨呐。再看看朱元璋呢,他其实也有杀功臣的情况,不过和刘邦不太一样哦。朱元璋是等到局势稳定下来之后,才对功臣们动手的。而刘邦呢,在刚建立汉朝的第二年就开始对功臣下手啦。所以说,这刘邦和朱元璋在对待功臣这件事上,其实也算是半斤八两,都不怎么地道,就有点五十步笑百步的意思啦。

李世民在对待功臣这件事上做得是比较不错的哦。他和功臣们的相处状况还算可以啦,就如同秦始皇、光武帝、宋太祖他们几位帝王一样呢,基本上都能够让功臣们有个比较好的结局,得以善终。当然啦,李世民也不是毫无保留的,要是有功臣自己不安分,非要去惹麻烦的话,那李世民可也会有所防备,留上一手的哟。

就拿大将尉迟恭来说吧,这人平日里的行事作风那可真是嚣张跋扈得很呐。有一回在一场宴会上,这座位的次序安排本是有一定讲究的,可尉迟恭呢,对给他安排的座位次序十分不满意。当时李道宗好心过来劝说他,想让他消消气,别计较这座位的事儿了。哪知道尉迟恭压根儿就不听劝,不但不听,反而一下子就火冒三丈起来,当场就对李道宗动起了手,狠狠地把李道宗给暴打了一顿。这事儿闹得可真是太不像话了,也让李世民知道后非常地恼火。

李道宗这个人啊,那可是相当厉害的,战功十分显赫不说,他还是皇室宗亲呢。就这么个身份地位的人,尉迟恭居然当着李世民的面就动手了,这哪是一个臣子该有的行为?因为这事儿,李世民可生气了。他直接就说道:“我现在可算是明白当年刘邦的那种无奈之情了。我本来满心想着让君臣之间能够平平安安、和和睦睦地相处,谁知道你们却做得太过分啦,真的是让我太失望了!”

您知道吗,尉迟恭曾经可是犯了错误的。要是他碰到的是像朱元璋那样的帝王,那估计下场就会和蓝玉一样惨咯。不过呢,尉迟恭运气挺好,他面对的是李世民。李世民呢,只是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这尉迟恭倒也识趣,经过这一顿训斥后,就开始低调地做人啦,从此再也不去惹是生非、闹事折腾了。而李世民呢,看到尉迟恭有了这样的转变,也就不再去追究他之前犯的那些错误啦。

咱们来聊聊侯君集的结局,这结局其实也从侧面印证了李世民的肚量呢,在众多君主当中,他的这份肚量算是比较不错的啦。你看啊,侯君集是支持李承乾的,后来这件事被发现、暴露出来了。按说呢,这种情况一般君主可能就直接严惩不贷了,可李世民不一样,他一开始甚至还想着要原谅侯君集呢。只是呢,很无奈,满朝的大臣们都不同意,都觉得不能就这么轻易放过侯君集,所以最后李世民也没办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啦。

在后来的日子里,侯君集因种种缘由落得个被杀的结局。不过,李世民在当时还是答应了他的一个请求,那便是不要去为难他的子孙后代,要留存下他这一脉的血脉。就这样,尽管侯君集的家人被流放到了岭南那个偏远之地,但好歹也算是保住了性命,得以存活下来。

随后,朱元璋针对刘邦和李世民两人的“心态”展开了一番对比,经过对比得出的结论是,在“心态”这一方面,刘邦要比李世民更为出色。

据史料记载,高祖这个人,只要听到一句有益的话语,马上就能从中有所感悟。就因为他有这样善于吸纳善言的特质,所以事业能够不断兴盛起来。看看后来那些当君主的人,很少有能比得上高祖在这方面表现的呢。再说说太宗吧,他常常会有自我夸耀又自我宽恕的心态呢。就这一点来说,和高祖比起来那可就稍显不足啦,确实是比不上高祖在对待善言以及自我省悟方面的表现。

朱元璋有着这样的看法,他觉得刘邦这个人心态方面特别好,而且领悟能力相当强,还有个优点就是不喜好四处炫耀自己。就拿刘邦对待韩信请求封“假齐王”这件事情来说吧,当时刘邦一听韩信的这个要求,心里可就老大的不高兴了,瞬间就火冒三丈起来。

就在那个时候,陈平悄悄地踩了刘邦一脚呢。这一脚可像是给刘邦提了个醒儿,他一下子就反应过来了。然后赶忙改了口说:“大丈夫做事就要干脆嘛,要是想封王就痛痛快快地直说,还弄个什么‘假齐王’的称呼呢。”说完这话,刘邦就正式封韩信做齐王啦。

刘邦先是称王,时间长达5年,之后又称帝,在位有7年之久。总体来看,刘邦在这期间表现得较为谦虚,他很愿意去听取部下所提出的各种意见呢,哪怕是到了晚年的时候,也依然保持着这样的作风。而李世民呢,和刘邦比起来就稍微逊色一些啦。特别是到了晚年的时候,李世民就变得有些糊涂了,在这方面可就比不上一直能保持谦逊、善听意见的刘邦咯。

在李世民刚刚继承皇位的时候,那可是相当有一番作为的,他能够振奋精神、用心治理国家,而且还特别虚心地接纳臣子们的谏言呢,在这期间,他和魏征之间的关系处得很不错哦。然而,后来发生了李承乾的事件,这件事就像是一个转折点一样。李承乾是李世民寄予厚望的太子,可出了这样的状况,让李世民心里很不好受。也正是因为这个事件,李世民对魏征的态度一下子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甚至命人推倒了魏征的墓碑呢。要知道,这个时候魏征其实已经因病去世了。那为什么李世民会这么做呢?原来,魏征曾经担任过太子的老师,李世民觉得太子出了这样的问题,那作为老师的魏征是有责任的,认为他都没有把太子教育好。

一开始啊,李世民对秦始皇、汉武帝沉迷于丹药这件事是持批评态度的,还明确表示自己可不会去学他们那样。可谁能想到呢,到最后李世民自己却也走上了这条路。他居然还专门请了天竺人来帮他炼制丹药呢。从这方面来看,李世民在这件事上可没能做到始终如一,和汉高祖刘邦比起来,那确实是要稍逊一筹咯。

朱元璋得到的评价相对来说是比较客观的。像刘邦以及李世民,他们也都各有特点,难分高下。朱元璋和刘邦这两人呢,出身都很贫寒低微。他们在那样的环境下,一路拼搏,凭借自身的能力削平了众多的英雄豪杰,敢于和那些强大的势力去较量、掰手腕,最终成功建立起了大一统的王朝。而在建国以后,刘邦和朱元璋也都没有懈怠,一直保持着励精图治的状态,从始至终都是如此,为王朝的发展和稳固付出了诸多努力呢。

在这种情况下,从感情方面来考量的话,朱元璋在内心当中往往是更加偏向于刘邦的,相比之下,他对李世民就没有那么倾向了,也就是说,就感情层面而言,朱元璋和刘邦之间似乎有着某种更能让朱元璋产生亲近之感的因素,致使他在感情上更倾向于刘邦,而非李世民。

0 阅读:0
平平无奇小军迷

平平无奇小军迷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