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瞧不起司马昭,又有姜维帮助,有必胜把握

平平无奇小军迷 2025-02-22 14:56:23

钟会联合姜维一同起兵反叛了。他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在他心里压根就瞧不起司马昭。在钟会看来,司马昭的能力水平也就那样,普普通通的,没什么过人之处。他就寻思着,司马昭都能有那样的权势地位,甚至还想着当皇帝呢,那自己又凭什么不行?所以就毅然决然地和姜维联手起兵了。

公元263年的时候,钟会、邓艾以及卫瓘这几个人一同出兵,成功灭掉了蜀汉政权,并且顺势夺取了四川这片地方。然而,就在这之后没多久呢,情况发生了变化。钟会居然和蜀汉这边的姜维联合到了一起,他们俩共同谋划着要去反对当时在曹魏权势颇大的司马昭,就这样,著名的钟会之乱也就此拉开了它的序幕。

大家想想啊,能够建功立业,然后率领军队得胜归来,回到朝廷之后共享荣华富贵,这难道不是挺好的事儿吗?可让人纳闷的是,钟会他为啥非要去造反呢?这里面啊,或许是有原因的。说不定钟会打心底里就一直没瞧得上司马昭呢。他,觉得自己就跟张良一样,有着非凡的才华,凭借这份才华,完全有能力把司马昭给打败,就算不打败他,也能割据西南那块地方,自己占山为王呢。

司马昭与钟会曾一同参与战事,在那段时期,二人常常凑在一起商讨军国方面的重大事务。在他们合作共事的日子里,钟会对司马昭有着较为深入细致的了解,尤其是对于司马昭处理各类事务的能力以及行事的手段等方面。经过这些观察和接触,钟会心中觉得,司马昭的能力其实挺一般的,和司马师比起来,那可真是差得远了。

在当时的情况下啊,只要司马师还在世,那钟会就算胆子再大,哪怕给他凑够120个胆子,他也绝对不敢生出什么不该有的念头。他只能规规矩矩、老老实实的,一门心思地为司马家效犬马之劳呢。不过呢,等到面对司马昭的时候,钟会心里就觉得自己还是有一定把握能够战胜司马昭的。只可惜,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他却出了岔子,就好像链子在关键时刻掉了一样,最终也没能达成自己所想的那样的结果。

公元254年的时候,司马师带领着军队向南出征。然而在出征过程中,遭遇了文鸯前来袭击他们的大营。这一番袭击可不得了,司马师在混乱之中,竟然眼珠子都掉出了眼眶,情况十分严重。随后,司马师只能无奈地选择班师回朝,可在班师回去的路途当中,他的伤势实在是太重了,最终没能治好,就这么去世了。在司马师去世之后,司马昭得到消息,便从洛阳匆匆赶到许昌去奔丧。而就在这个时候,钟会正好就在司马昭的身边呢。司马昭到达许昌之后,便接管了相关的权力。

话说钟会曾和司马师一同南征,在这个过程当中,钟会深深折服于司马师所展现出来的能力以及魄力。然而,等到司马昭接手权力的时候,他行事的那些做法,可就没那么让钟会看得上眼啦,以至于钟会心里对司马昭的印象着实不怎么好呢。

话说司马昭来到了许昌这个地方,随后呢,皇帝曹髦下达了一道命令。这命令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让司马昭留在许昌,专门负责料理其兄长的后事。而与此同时,安排尚书傅嘏率领着兵将返回洛阳,这么做的意图其实很明显,那就是想要借此机会把司马家所掌握的兵权给剥夺掉。

话说曹髦突然来了这么一招,这可把经验不足的司马昭给弄懵了。当时的司马昭呢,心里头想着要遵从皇帝下达的旨意呢。您得知道,在司马懿和司马师掌权的那个时期,司马昭一直都没怎么崭露头角,所以对于政治斗争当中那些弯弯绕绕的策略,还有这其中的残酷性,他都还没有特别深刻的认识。

想当年,那大将军曹爽可是把大权都揽到了自己手里,厉害得很呢,就连皇帝曹芳都被他牢牢地控制住了,一切都得听他的。可谁能想到呢,就这么个威风八面的曹爽,仅仅只是外出扫了一回陵墓的工夫,就被司马懿和司马师给彻底收拾了。这一下可真是惨呐,直接就被连根拔起了,连带着三族都被诛灭了,那可真是从权力的巅峰一下子就跌到了谷底,落得个无比凄惨的下场哟。

大家都知道司马家有篡位的心思。那司马昭呢,居然还打算依照命令,要把军队交到傅嘏的手里。可这傅嘏,他不一定就真心实意地支持司马昭呢。要是他选择站到曹髦那一边去,那司马家可就全族都要面临灭顶之灾啦,整个家族的命运可就全都完了。

在那样一个万分关键的时刻,得亏是钟会站了出来呢。他仔仔细细地给司马昭分析起当下的局势,把方方面面都剖析得清清楚楚,而且还点明了曹髦心里头的那些意图。正是因为有了钟会这番透彻的分析,司马昭这才下定决心坚持带兵返回京城,依靠武力来施加压力呢。也只有这样做,司马昭才能够把当时那有些动荡不稳的局势给稳住喽,不然的话,在这权力交接的要紧当口,司马昭他们家族可就极有可能陷入到灾难的深深泥潭之中啦,那后果可真是不堪设想。

这么说吧,要是因为缺乏经验,司马昭出现差点犯糊涂的情况,那钟会觉着还能理解理解。可紧接着发生的“曹髦事件”,却让钟会有了新的认识。他发现司马昭可不单单是处理事情的手段不怎么样,就连自身的威望也高不到哪儿去。要不是之前司马师已经给打下了很不错的基础,就司马昭这样的,恐怕根本就没法控制住当下的局面呢。

话说司马师离世之后,司马昭在当时的威望还不足以服众呢。而且,他还不小心惹恼了诸葛诞,这一下可就捅了马蜂窝啦,直接激起了淮南地区的叛乱。到了公元257年的时候,司马昭决定亲自率领军队前往南方去征讨叛乱。这时候呢,钟会也一同跟着前往。就在这个时候,诸葛诞想出了一个应对之策,他联合了东吴那边的势力,打算从两边一起对魏军发动攻击,形成夹击之势呢。

话说那淮南叛乱被平定之后,司马昭在这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军事方面的能力,可都被钟会给瞧得真真的呢。可谁能想到,没过多久,在那“曹髦事件”当中,司马昭却出了状况,在这件事上栽了个不小的跟头。就因为这事儿,钟会心里,对司马昭那是越发地瞧不上眼了。

在历史上的“曹髦事件”里,存在着两个特别值得咱们留意的问题呢。先来说说第一个问题哦。当时司马家族差不多已经牢牢掌控住了朝政大权,而且,就连宫廷禁卫军也在他们的掌控范围之内呢。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曹髦居然能够成功冲出宫廷,这可就太让人觉得奇怪啦。按常理来讲,宫廷禁卫军都被司马家把控着,那曹髦应该很难突破重重阻碍才对。那司马昭安排在宫廷周围的那些亲信们呢,他们在这个时候又都在干什么?怎么就没能拦住曹髦呢?再看看第二个问题哦。据说当时曹髦情绪十分激动,他大喊了一声:“谁敢阻拦,那就诛灭九族!”这一嗓子喊出来之后,神奇的一幕发生了,司马昭手下的那些士兵们居然都纷纷放下了手中的武器,然后吓得赶紧逃走了。这可就有点让人想不通啦,司马昭平日里统领着这些士兵,怎么关键时刻这些士兵就因为曹髦的这一句话就全都跑了呢?他苦心经营的人心都到哪儿去了?

大家想一想啊,曹髦要是碰到司马师的话,那可就麻烦了,别说是大喊大叫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了,就连能不能顺利离开宫廷那都得打个问号呢。然而呢,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曹髦居然有胆量直接就杀到了司马昭的门前,这可真是够大胆的举动。就在这个时候,情况其实是很关键的。要是当时贾充没有让成济对曹髦动手,而是反过来选择去支持皇帝曹髦,然后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去对司马昭发动攻击,把司马昭给攻杀掉的话,那历史可就会变成另外一番模样啦,和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历史情况就完全不一样咯。

话说曹髦当街就被人给杀了,这事儿一出啊,可让司马昭的威望一下子就跌落到了谷底。大家心里都明白着呢,司马昭那可是一直惦记着当皇帝,司马家想要篡夺曹魏江山这件事,那也是众人皆知、没什么秘密可言的。可这回倒好,弄出这么个当街杀曹髦的事儿来,这举动简直太赤裸裸了,就这么把他们家想谋朝篡位的心思完全给公开化了,这可不就相当于自己打自己的脸嘛。从这事儿就能看出来,司马昭这人在玩政治手段这方面,那水平可真是不怎么样,实在是糟糕得很呐。

我们再来看看这件事,司马昭保住贾充,却把成济给杀了,这着实是一步臭棋啊。当时陈泰可是明确提出要求的,他说:“只有把贾充给杀了,才有可能勉强保住声望,不然的话,这舆论的压力根本就压不住。”可司马昭呢,根本就不听陈泰的这番劝告。要知道啊,曹髦这一被杀,情况可就不一样了,这也就意味着司马昭自己是没办法当上皇帝啦,只能留待下一代人去完成这个事儿咯。

话说曹髦当街就被人给刺死了,这事儿一出啊,可把司马昭的声望给弄得严重受损了。那他怎么办呢?为了找回自己丢掉的面子,司马昭就琢磨着要去远征蜀汉呢。可没想到的是,支持他这么干的人那是少得可怜呐。你瞧瞧整个朝廷里面吧,除了钟会一个人之外,基本上就没别人支持司马昭出兵这事儿了。从这儿就能看出来,司马昭就连他哥哥司马师留下来的那些势力,都不一定能完完全全地给收拢到自己这边儿来呢。

那么究竟该由谁来带兵呢?要知道,当时司马昭因为某些缘故声望已经受到了损害。正常来讲,这种情况下司马昭理应亲自挂帅出征带兵的,而且最好还能拉着皇帝一同前往,如此一来,要是能取得军事上的胜利,那可就能重新塑造起自己的良好形象啦。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司马昭并没有这么做。他竟然把带兵的任务交给了钟会,而且自己也没有坐镇关中进行指挥调度等相关事宜。就因为这样的安排,最终导致了钟会之乱的发生,可谓是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司马昭心里头一直都有着当皇帝的念头,就他这样的心思,那可算不上是忠臣哦。既然他自己都不是个忠诚于君主的人,又怎么能指望钟会对他忠心耿耿呢?司马昭居然把十几万的大军交到了钟会的手上,这事儿其实是存在很大隐患的。为啥这么说呢?要晓得,钟会的父亲钟繇,在曹魏刚刚建立的那几年,那地位可比司马懿还要显赫得多呢,手里掌握的权力也是更大的。就钟繇家这样的情况,钟会又怎么会轻易地向司马昭屈服呢?

在和司马昭“合作”的那整整8年时间里,钟会可算是把自己这位对手的实力情况摸得透透的了。而且呢,还有姜维在一旁给予支持,这让钟会心里头觉得特别有底气,坚信凭借这些条件,自己是完全有能力在这场争斗当中取得胜利的。就算从更保守的角度来讲吧,哪怕是向北发起的征伐进攻行动最后没能成功,那也没关系。他钟会还可以退回到四川地区去据守呢。到时候,就如同当年的刘备那样,在蜀地扎下根来,形成一方势力。如此一来,就算是司马昭,那也是拿他没办法的。

很可惜,在那个关键时刻,钟会没有听从姜维的劝告呢。当时他们扣押了一些魏军将领,按说在那种形势下应该谨慎处理才是,可钟会对这些被扣押的魏军将领太过仁慈了,结果就被胡烈、胡渊父子给反戈一击了。姜维呢,最后无奈地感叹“我计不成乃天命也”。要知道,钟会、姜维、邓艾那可都是当时的杰出人物,就好比是三杰一般,然而却都在这次动乱当中丢掉了性命,这真的是太让人觉得惋惜啦。

咱们来设想一下啊,如果当时钟会能够果断地采纳姜维所提出的建议,那他成为像刘备那样的人物,可能性可是相当大的。为啥这么说呢?你看啊,当时有个情况,就是那些远征西南的曹魏将士,他们可都是远离家乡在外面打仗呢,那他们的家属自然也都留在后方。要是钟会按照姜维的建议行事,就算最后远征出现了失败的情况,对于司马昭来说,他也是不敢对那些将士家属怎么样的。为啥司马昭不敢呢?因为一旦远征失败了,司马昭他自己的威望就会变得更低,在这种情况下,他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底气去迈出对将士家属不利的这一步。

0 阅读:0
平平无奇小军迷

平平无奇小军迷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