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弈的棋局中,每一步看似偶然的落子,实则蕴含着深远的算计与考量。”当今全球贸易格局正如一场错综复杂的棋局,各国在这张棋盘上纵横捭阖,为自身的利益与地位费尽心机。而近期,印度的一系列举动,犹如一颗投入棋局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2024年4月21日,印度财政部发布一则重磅公告,宣布即日起对部分进口钢铁产品征收12%的临时关税,有效期长达200天,这一举措明确将中国锁定为遏制目标。要知道,近年来中国钢铁大量进入印度市场,已然成为印度第二大钢铁进口来源国,仅次于韩国。印度钢铁部长宣称,国内钢铁生产商,特别是中小企业在进口冲击下面临巨大压力,此关税政策旨在保护这些企业,为其争取缓冲时间。
但实际上,印度对华钢铁加征关税并非突然之举,去年9月,印度就对从中国和越南进口的不锈钢焊接钢管征收12%到30%不等的关税,为期5年;去年12月,印度又启动了针对中国钢铁的反倾销调查,这一系列举动无不彰显其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钢铁(资料图)
与此同时,美国副总统万斯于4月21日抵达印度,开启了为期4天的正式访问。此次访印背景复杂,特朗普执政时期就与印度总理莫迪达成了一系列协议,万斯此行显然是要贯彻特朗普的相关政策。中美贸易战不断升级,在美关税政策席卷全球、全球贸易和产业链面临深度重塑的关键时刻,万斯的访印无疑有着特殊意义。
印度在此时对华加征关税,背后有着多重考量,可谓“私心”与美国因素交织。其一,印度一直怀揣着强烈的区域主导意识,渴望取代中国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成为亚洲第一大国。然而,现实却让其颇为挫败,不仅未能成功取代中国,反而需要大量从中国进口钢铁等产品,这对于自尊心极强的印度政府来说难以接受。其二,中美关税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美国对中国施压,印度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恰逢其时”地对中国钢铁下手,以讨好美国。其三,印度一直试图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此前还和中方开启边境谈判,想缓和关系加强合作。但此次对中国钢铁征税,又有讨好美国的嫌疑。
莫迪(资料图)
然而,莫迪政府这一系列行为并非毫无代价。美国此前对印度征收高达26%的关税,印度虽未反制,但也在寻求贸易协定的重新谈判。在以往的合作谈判中,印度关税一直被美国视为“眼中钉”,甚至被特朗普称为“关税之王”,数据显示,印度对进口商品平均征税高达12%,远高于许多国家。美国对进口小汽车关税仅为2.5%,而印度高达70%;在手机领域,美国几乎零关税,印度却达到50%。为了讨好美国,莫迪主动降低某些商品的关税,如美国青睐的哈雷摩托车,但美国是否会给予合理回报仍是未知数。
不少印度学者质疑,单纯通过妥协迎合美国,是否会削弱印度的长远利益,甚至有学者直言,美国对印度的打压或许会给印度带来短期经济机遇,但更可能使其沦为美国经济战中的“工具”。
尽管印度做出种种讨好举动,特朗普依然未收起“对等关税”的大棒。印度承诺会多买美国石油、天然气,还计划订购美国的F-35战机,可换来的却是更多经济依赖风险。而且,印度国内工业对中国原材料、设备高度依赖,减税政策究竟是助力莫迪,还是加剧贸易依附关系,难以定论。此外,印度和邻国孟加拉国因出口问题闹得不可开交,印度暂停孟国物流商品通关,扰乱其经济圈物流,这一举动不仅影响与孟加拉国的关系,更让人质疑印度提升国际统治地位的能力,局势愈发复杂混乱。
特朗普(资料图)
此次万斯访印与印度对华加征关税事件相互交织,背后反映出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微妙变化。印度看似在中美之间找到了“平衡”,实则在战略选择上步履蹒跚。印度试图通过对中国钢铁加征关税来迎合美国,换取贸易利益,但这种短视行为可能会让其在全球产业链中陷入更被动的局面。美国则借助关税施压与利益诱惑,试图将印度纳入其战略轨道,服务于自身利益。
印度“骑墙外交”短期内或许能带来一定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如何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避免在国际博弈中迷失自我,是印度需要深思的问题。而美国这种以关税为手段的霸权行为,也必将在国际社会引发更多不满。未来,国际关系将如何演变,印度又会在这场复杂的博弈中走向何方,值得我们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