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几年一号文件都重点提及,这是新风口吗?

银杏说国际 2025-02-27 20:56:26

今年的一号文件发得稍稍有点晚,不过并不影响它依然是今年三农领域的方向主导。

在前两天的文章里,我们分别分析了今年一号文件里关于粮食、土地方面的政策倾向,而今天就讲讲三农领域的一个新风口——-县域经济。

关于县域经济,不止在今年的文件中提到了,在前几年的文件中也频繁提及。

比如2022年的一号文件,就曾提到发展县域富民产业,鼓励中大城市产业向县域延伸转移;

而2023年2024年则提的是县域商业体系的建设,比如物流、配送,冷链等等;

而到2025年,也就是今年的文件,直接把县域部分做了一个升级,即从原来小主题直接提升到了大主题。

那么,为啥一号文件连续数年都要提到县域经济呢,而且每次还都是花很大的篇幅去提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很重要。

很多人都关注一线城市,省会城市,网红城市,但却忽略了县城。

有句话说,北上广深只是中国的幻象,县域才是中国的本色。

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北上广深的富足是难以企及的,而绝大多数人都是生活在中国的2800多个县城里,所以这才是中国的本色。

其次,县域在中国的发展中还扮演着重要的枢纽角色。

随着城外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村,转移到城市,但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城市的承载力是有限的,甚至现在来看,很多大城市人口已经几近饱和,所以很多人的最终落脚地就是县域。

而县域要留人,不能靠口号,那靠呢?

只能靠产业,靠配套,靠关乎衣食住行的一系列公共服务设施,所以在连续几年的一号文件中,县域经济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篇幅。

对很多人来说,县域经济这个词太大了,实在想不出跟自己有什么关系,或者说,随着县域的发展,普通人尤其是已经生活在县域里的人会有哪些利好呢?

第一,大城市的缩影照搬。

在近几年的一号文件中,都提到了一个词,叫县域商业体系建设。

啥意思呢?

简单说,就是围绕使人们更加宜居生活而建立的各种配套,比如物流,比如配送,比如零售,比如电商等等。

或者说就是大城市已经实现的那些商业便利,要挨个儿搬到县域里来,让县域自己也形成一个小经济圈。

那么会带来哪些好处呢?

一是物质商品会更丰富。

以前买什么东西都要去大城市买,因为只有那里才有所谓的大品牌,但随着县域商业体系的建立,大品牌也会下沉到县域,商品会变得更丰富。

二是增加就业机会。

这个很好理解,有产业了就需要有岗位,岗位就是就业机会,当人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时,也就会更安定地生活下来。

第二,县域特色产业。

这个也是提了很多年,发展最发展,但是不能千篇一律,而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独特特色,把自己的产品结合本地的特色发展起来,这就是特色产业。

而这也必然是政策扶持的一个重点,因为三农要发展,一定是要发展区域性的特色产业。

第三,富民产业。

什么叫富民产业呢?

就是能带动本地就业,帮助本地人民增收,且就业容量大,能与本地产业融合的产业,这些都可以算作是富民产业。

以前很多县域也发展产业,搞招商引资,很多企业是来了,但是只是占了块儿地,产业上下游与本地关系并不大,对本地的就业也没什么帮助,所谓是产业有了,但是富不了民。

而现在政策鼓励的是能带动本地就业的,增收的产业,而这也将会得到政策的扶持。

而且县域经济这个事并不能单纯地把它看作是增加商业和消费这么简单,短期看确实着眼于商业和消费,但是中期来看是经济圈和生态,而最终还是会落在人口红利上。

一个地区只有聚集的人越多,其发展的前景才会更广阔。

本文完,欢迎关注并点赞,给个支持。

1 阅读:81
银杏说国际

银杏说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