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南北朝:一口气看完三十六计!(三十六计详解)

无南诗书 2025-03-24 15:08:03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檀道济,南朝刘宋开国元勋、著名军事将领,祖籍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出身寒门,早年投身刘裕麾下,历经东晋末年至刘宋初年的多次战役,以勇猛善战、谋略过人著称。他是刘宋政权的重要奠基人,官至征南大将军、江州刺史,最终因功高震主被宋文帝刘义隆冤杀,时人誉为 “刘宋长城”,其死导致北魏南侵加剧。

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据原书“序言”说,在全书“三十六计”中,每六计为一套,共分六套:第一套为“胜战计”,第二套为“敌战计”,第三套为“攻战计”,第四套为“混战计”,第五套为“并战计”,第六套为“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时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时所用之计。每套又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

胜战计

瞒天过海:故意制造一种假象,让对方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被误导,从而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比如,隋代贺若弼奉命统领江防,要进攻陈国时,经常组织沿江守备的军队换防,每次换防都大张旗鼓,陈国以为隋朝要进攻,就集结军队准备迎战,结果隋朝军队并没有进攻,如此多次后,陈国就不再戒备了,贺若弼便趁机过江,一举攻占陈国。

围魏救赵:当敌人的主力去进攻其他地方而导致后方空虚时,我方直接攻击其后方,迫使进攻的敌人回师救援,从而解被围之困。如战国时期,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孙膑率军救援,孙膑没有直接去邯郸与魏军交战,而是率军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魏军不得不回师救援,赵国之围遂解。

借刀杀人:自己不出面,利用别人的力量去打击敌人。比如,三国时期,曹操想除掉祢衡,便派祢衡去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手杀了祢衡,刘表看破曹操的计谋,又把祢衡派到黄祖那里,最终祢衡被黄祖所杀。

以逸待劳:养精蓄锐,等待敌人疲劳、懈怠时再出击,以取得胜利。像楚汉相争时,刘邦与项羽对峙于成皋,刘邦坚守不战,项羽多次挑战无果,士兵疲惫不堪,刘邦趁机出击,取得了胜利。

趁火打劫:当敌方出现混乱、危机等情况时,趁机发动进攻,获取利益。比如,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董卓专权,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董卓迁都长安时,孙坚率军进入洛阳,发现洛阳城一片混乱,便趁机在宫中找到了传国玉玺。

声东击西: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使敌人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比如,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声东击西,假装要在延津渡河进攻袁绍后方,袁绍分兵增援延津,曹操却趁机派轻兵袭击白马,斩杀颜良,解了白马之围。

敌战计

无中生有:用假象欺骗敌人,但又不是完全弄虚作假,而是要巧妙地由假变真,由虚变实,让敌人产生错误判断。例如,安史之乱时,令狐潮围攻雍丘,张巡命士兵扎了很多草人,穿上黑衣,夜晚用绳子吊下城去,令狐潮的士兵以为是唐军偷袭,纷纷射箭,张巡就这样得到了很多箭,后来张巡又趁夜真的派士兵下城,敌军以为又是草人,没有防备,结果被唐军偷袭成功。

暗度陈仓:将真实的意图隐藏在表面的行动背后,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暗中采取其他行动以达到目的。刘邦出兵攻打项羽时,韩信表面上派兵修栈道迷惑项羽,实际却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了胜利。

隔岸观火:当敌方内部出现矛盾、争斗时,我方不急于介入,而是静观其变,等待时机,坐收渔利。如战国后期,秦国打算攻打赵国,但赵国名将廉颇坚守,秦军久攻不下,于是秦国使用反间计,让赵王换了赵括为将,秦国又故意散播谣言,说秦军最怕赵括,赵国国内人心惶惶,秦国却隔岸观火,最终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国。

笑里藏刀:表面上态度和善,内心却阴险狡诈,暗藏杀机。比如,三国时期,东吴的吕蒙在关羽进攻樊城时,表面上对关羽示好,写信赞扬关羽的功绩,让关羽放松警惕,暗中却准备偷袭荆州,最终白衣渡江,夺回了荆州。

李代桃僵:在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或者敌优我劣的情况下,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在战场上,常常用部分兵力吸引敌人的主力,而以主力袭击敌人的薄弱环节,牺牲局部,保全整体。比如,在解放战争中的孟良崮战役,华东野战军以部分兵力阻击外围敌人,集中主力围攻国民党整编 74 师,最终将其全歼,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顺手牵羊:在完成主要任务的过程中,顺便利用机会获取额外的利益。比如,在战场上,当击败敌人后,顺便缴获敌人的物资、装备等。

攻战计

打草惊蛇:在敌情不明或敌军隐蔽时,先采取试探性行动,以惊动隐藏的敌人,使其暴露形迹。比如,在侦察敌人阵地时,故意制造一些声响或动静,观察敌人的反应,从而判断敌人的兵力部署和防御情况。

借尸还魂:利用、借助某种已经存在的事物或势力,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比如,在元末农民起义中,朱元璋借助小明王韩林儿的旗号,发展自己的势力,直到时机成熟后,才摆脱小明王的控制,建立明朝。

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如诸葛亮六出祁山时,曾用此计引诱司马懿出战,诸葛亮派人在魏营前叫骂,引司马懿出战,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便派人去攻打魏军的粮草营,司马懿担心粮草有失,便率军离开营寨去救援粮草营,诸葛亮趁机率军进攻魏军大营。

欲擒故纵:为了更好地控制对方,故意先放松一步,让对方放松警惕,然后再抓住有利时机将其制服。比如,诸葛亮七擒孟获,每次都故意放走孟获,让孟获心服口服,最终孟获归降蜀汉,为蜀汉稳定了后方。

抛砖引玉:用粗浅的意见或事物,引出别人高明的见解或珍贵的东西。在军事上,常以小利引诱敌人,使其上钩。比如,在古代战争中,常常会故意丢弃一些财物、粮草等,引诱敌人来抢夺,然后设下埋伏,将敌人击败。

擒贼擒王:作战要先抓住主要敌人,做事要抓住关键。在战场上,集中兵力攻击敌人的指挥中枢,使敌人失去指挥,从而不战自乱。比如,在安史之乱中,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就曾多次试图擒杀安禄山、史思明等叛军首领,以瓦解叛军。

混战计

釜底抽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战争中是指破坏敌人的后勤供应、切断敌人的补给线等,使敌人失去生存和战斗的基础。比如,官渡之战中,曹操奇袭乌巢,烧毁了袁绍的粮草辎重,使袁绍的军队军心大乱,最终曹操取得了胜利。

浑水摸鱼:在敌人内部制造混乱,或者利用敌人内部的混乱,趁机行事,获取利益。比如,在赤壁之战后,刘备趁曹操大败、孙权与曹军在荆州地区混战之机,派关羽、张飞、赵云等将领分别攻打荆州南部四郡,轻易地占领了这些地方。

金蝉脱壳:用计脱身,暗中转移主力,使自己脱离困境。比如,诸葛亮六出祁山时,因病去世,为了防止蜀军撤退时被魏军追击,姜维等人用诸葛亮的木像放在车中,伪装成诸葛亮还活着的样子,魏军看到后不敢追击,蜀军得以安全撤退。

关门捉贼:把敌人包围起来,然后聚而歼之。比如,在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先攻克锦州,关闭了东北国民党军向关内撤退的大门,然后将东北国民党军包围在锦州、长春、沈阳等地,逐一消灭。

远交近攻:结交远方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是一种分化瓦解敌人联盟,各个击破的策略。比如,战国时期,范雎为秦国制定了远交近攻的策略,秦国与齐国、楚国等国交好,集中兵力攻打邻国韩、赵、魏,逐步扩大自己的领土。

假道伐虢: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别国。比如,春秋时期,晋国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虞国国君不听大臣劝告,答应了晋国的要求,晋国在灭掉虢国后,回师途中顺便灭掉了虞国。

并战计

偷梁换柱:用偷换的办法,暗中改变事物的本质和内容,以达到蒙混欺骗的目的。在军事上,常用来比喻暗中调包军队,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比如,在战场上,故意用老弱病残的士兵替换精锐士兵,迷惑敌人,然后在敌人放松警惕时,突然换上精锐部队发动进攻。

指桑骂槐:表面上指责这个,实际上是指责那个,用暗示的方式来达到批评或警告的目的。在军队管理中,常用来树立权威,警告部下。比如,将领在处理一些违纪行为时,可能会选择一个典型案例,严厉处罚,以警示其他士兵。

假痴不癫:假装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图。比如,三国时期,司马懿在曹爽专权时,假装年老多病,神志不清,让曹爽放松警惕,最终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回了政权。

上屋抽梯:故意给敌人创造有利条件,引诱敌人前进,然后切断其退路,使其陷入绝境。比如,刘备攻打西川时,庞统向刘备献上上屋抽梯之计,刘备故意邀请刘璋的部将杨怀、高沛前来赴宴,然后将其擒杀,接着迅速进军,占领了涪城。

树上开花:借别人的声势或力量来壮大自己,使自己看起来强大无比。比如,在战争中,常常会虚张声势,多树旗帜,制造出有很多军队的假象,以迷惑敌人。

反客为主:变被动为主动,争取掌握主动权。比如,在商业谈判中,一开始处于劣势的一方,通过巧妙地引导话题、提出有利的方案等,逐渐掌握谈判的主动权,使自己从被动的 “客人” 变成主动的 “主人”。

败战计

美人计:利用美女来腐蚀敌人的意志,使其内部产生矛盾,从而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比如,西施被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夫差沉迷于西施的美貌,不理朝政,最终吴国被越国所灭。

空城计:在己方兵力空虚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展示一座空城,使敌人怀疑有埋伏而不敢进攻。比如,诸葛亮在失守街亭后,面对司马懿的大军,大开城门,在城楼上悠闲地弹琴,司马懿怀疑有伏兵,不敢进城,诸葛亮因此得以逃脱。

反间计:利用敌人的间谍为自己服务,或者故意制造假情报,让敌人的间谍传给敌人,使敌人产生错误判断。比如,赤壁之战前,周瑜利用蒋干盗书,让曹操误以为蔡瑁、张允是内应,将二人斩杀,使曹军失去了熟悉水战的将领。

苦肉计:故意让自己的人受到伤害,以骗取敌人的信任,从而实现自己的计谋。比如,黄盖在赤壁之战中,主动向周瑜提出用苦肉计诈降曹操,周瑜同意后,黄盖被打得皮开肉绽,然后假装投降曹操,最终在赤壁之战中配合周瑜的火攻,大败曹军。

连环计:将多个计谋连续使用,使敌人防不胜防。比如,王允先将貂蝉许配给吕布,然后又将貂蝉献给董卓,利用貂蝉的美貌挑起吕布和董卓之间的矛盾,再让吕布杀死董卓,这就是连环计的典型运用。

走为上计:在战争中,当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主动撤退,保存实力,以图东山再起。比如,在楚汉相争中,刘邦在多次战役中失利后,总是选择撤退,保存自己的实力,最终在垓下之战中击败项羽。

0 阅读:4
无南诗书

无南诗书

有关于历史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