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玲珑”本意是指窗户明亮轩敞,后用来形容人处世圆滑,待人接物面面俱到。成语出自唐朝卢纶的《赋得彭祖楼送杨德宗归徐州幕》,“四户八窗明,玲珑逼上清。外栏黄鹄下,中柱紫芝生。每带云霞色,时闻箫管声。望君兼有月,幢盖俨层城。”
“八面玲珑”这个成语之所以会用来形容人的为人处世,其实与卢纶本人的经历也有着相当的关联。
卢纶,字允言,生于河北涿州。天宝年间,二十多岁的卢纶来到长安,像当时的大多数读书人一样,想要通过应举入仕,谋求个功名。然而由于家境不好,世道又不宁,没钱没靠山的他,仕途极为不顺,多次应试不第。
唐代宗即位后,卢纶再次来到京城应试,结果却再次落第。虽然屡次考场失意,但卢纶却并未就此沉沦,渴望改变命运的他,于是转而寻求其他出路。
彼时,文人入仕除了科举之外,还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博取名望,待到名扬天下后,便有可能得到朝廷的征召;二是结交权贵,通过权贵的举荐,直接获得任命。于是,卢纶除了继续读书写诗之外,还抽出大把时间用于人际交往,以求多些出路。
在卢纶的努力下,他的社交圈子极广,几乎遍布朝野内外。
卢纶
在博取名望方面,卢纶积极与志同道合的文人名士交往,其中便包括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讳、夏侯审、李端等失意的中下层士大夫,他们交游唱酬、相互唱和,时人称之为“大历十才子”。
在结交权贵方面,卢纶通过积极走动,不仅结识了鲍防、黎干、卢甚、皇甫温、张建封、韦渠牟、裴延龄、王延昌、徐浩、薛邕赵涓、李纾、包佶、肖昕等朝中大臣,甚至与常衮、李勉、齐映、陆赞、贾耽、令孤楚、裴均等宰相级别的人物,也多有来往。
凭借着与文人士子的来往,卢纶在诗坛奠定了一定地位,而凭借着与权贵的来往,让他成功博取到了宰相元载、王缙的赏识。大历六年(771年),元载向唐代宗推荐了卢纶,并将卢纶的诗呈交唐代宗,从而使得卢纶得以补为阌乡尉,后又经王缙的礼聘,先后出任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
不过,卢纶的仕途并不顺利。大历十二年(777年)三月,元载和王缙被人举报夜晚设醮、图谋不轨,唐代宗将两人下狱审讯,最终元载服罪赐死,王缙被贬为括州刺史,而卢纶也因两人的牵连一度入狱,后被免官释放。“大历初,还京师,宰相王缙奏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王缙兄弟有诗名于世,缙既官重,凡所延辟,皆辞人名士,以纶能诗,礼待逾厚。会缙得罪,坐累。久之,调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建中初,为昭应令。”
唐德宗即位后,卢纶才重新被起用,出任昭应县令。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爆发,咸宁王浑瑊出镇河中,召卢纶为元帅府判官。正是这段军旅生涯,让卢纶的诗风变得粗犷雄放,充满了边塞军旅风,不仅超越了“大历十才子”的其他人,而且引起了唐德宗的重视,并因此被破格提拔为户部郎中。
卢纶
然而,卢纶的仕途转机来得还是太晚了,还未等到他有所作为,生命便就此终结:“贞元中,吉中孚为翰林学士、户部侍郎,典邦赋,荐纶于朝。会丁家艰,而中孚卒。太府卿韦渠牟得幸于德宗,纶即渠牟之甥也,数称纶之才。德宗召之内殿,令和御制诗,超拜户部郎中。方欲委之掌诰,居无何,卒。”
如上所述,卢纶的一生虽然颇不得意,但他能够结识如此多的文人才子和朝中重臣,可见他为人处世之圆滑,倒也真的称得上是“八面玲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