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能救活40多万人的高官,得到三代皇帝的器重,却被朝廷大臣们集体唾弃。他在边关抗击西夏,屡建奇功;他在地方救灾,妙计频出;他更是三朝元老,位至宰相。可他却被称为"奸邪之辈",甚至在天子面前都不得善终。这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就是北宋名臣夏竦。
一个出身普通的文官,如何在短短数十年间积累起"千万家财"?北宋名臣夏竦的仕途之路,堪称一部权力与财富的完美教科书。
夏竦的起点并不高。他爹夏承皓为了博得太宗赵光义的欢心,写了一份《平晋策》,结果在对付辽国时战死沙场。太宗念在夏承皓尽忠职守的份上,破格让年轻的夏竦当上了润州丹阳县主簿。这一步,开启了夏竦平步青云的人生。
在地方任职期间,夏竦展现出过人的才华。他精通儒释道三家经典,对天文历法、音律数术都有研究。写起奏章来,引经据典,辞藻华丽。这种能力很快就引起了朝廷的注意。有意思的是,夏竦在写奏章时特别注意揣摩皇帝的心思。譬如太宗喜欢谈兵,他就在奏章里多提军事;真宗迷信,他就在章奏中多谈天象祥瑞。
夏竦真正发迹是在教导小皇帝赵祯的时候。当时的宰相王旦向真宗推荐夏竦:"此人才学出众,可堪大任。"于是夏竦被派到资善堂给未来的仁宗皇帝当老师。这个机会,夏竦抓得很准。他不仅认真教学,还特意研究小皇子的性格特点,投其所好。这份细心和敏锐,为他日后的仕途铺平了道路。
可夏竦并非清廉之人。在地方任职时,他就开始积累财富。在并州时,他安插家仆经商牟利;在军中,他私下插手军需买卖。光是他府上养的歌姬舞姫就有数十人,每天吃喝用度堪比王侯。更有意思的是,夏竦还有个"绝活":他特别会拉拢地方豪强。在襄州救灾时,他三言两语就说动富户捐出两万斛粮食。这些富户为什么这么给面子?答案很简单:他们都指望着夏竦日后在朝廷说项。
夏竦的财富来源可以说是"多元化"。除了正常的俸禄,他还收取大量馈赠。一些想升官的官员,会给他送金银;一些想避祸的富商,会给他送珠宝;就连一些想保住职位的将领,也会给他送礼。据说他的家产累积到"千万不止",在当时堪称富可敌国。
但夏竦并非只懂敛财。他在地方治理上确实有一套。他设立保甲制度,严厉打击盗贼;他整顿军纪,敢于严惩违法将领;他还懂得收买人心,对生病战死的士卒家属格外优待。可以说,他既懂得如何捞钱,也懂得如何做事。
在朝廷大臣眼中,夏竦就是个"奸邪之徒"。但在皇帝看来,夏竦却是个能办成事的干才。这种矛盾的评价,恰恰反映了夏竦为官之道:既要会来事,也要能干事。他用这种方式,一步步从县令升到了宰相之位。
你觉得夏竦这种既懂敛财又能干事的官员,在古代算是个什么样的存在?这类人在古代官场中,究竟是个例还是常态?
三代帝王为何都对他又爱又恨?宋太宗、真宗、仁宗,这三位皇帝对夏竦的态度都像是在荡秋千。一会儿高升他,一会儿贬谪他;一会儿倚重他,一会儿防备他。这到底是为什么?
宋太宗对夏竦的印象,来自他爹夏承皓的那份《平晋策》。太宗看到这份奏章时,连声叫好:"此人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当得知夏承皓战死后,太宗立马把夏竦提拔上来。在太宗眼里,夏竦就像一块璞玉,虽然年轻,但潜力无限。
宋太宗
有趣的是,夏竦很快就摸准了太宗的性格。太宗不像他哥哥赵匡胤那样精通军事,反而特别喜欢谈兵论战。夏竦就在奏章里大谈用兵之道,让太宗如获至宝。这份揣摩圣意的本事,让夏竦在太宗朝就站稳了脚跟。
到了真宗时期,夏竦的处境更微妙了。真宗特别迷信,整天想搞些封禅大典、祭天仪式。夏竦立马调整策略,在奏章里开始讨论天象变化、祥瑞征兆。真宗看了直点头:"此人果然深明天意。"就这样,夏竦又在真宗朝混得风生水起。
但夏竦最精彩的表演是在仁宗朝。仁宗从小就是他的学生,按理说关系应该很铁。可夏竦反而在仁宗朝经历了最多的起落。仁宗多次想让他当宰相,却又多次把他贬谪到外地。为什么?
原来仁宗对夏竦是又敬又怕。敬的是夏竦的才能,怕的是夏竦的权术。有一次,京师同一天打了五个霹雳,仁宗立即叫来大臣说:"这一定是夏竦太奸邪,才让老天爷发怒。"说完就把夏竦贬到外地去了。可没过多久,朝廷又遇到难题,仁宗马上想起夏竦:"还是得用这个人啊。"
夏竦在三朝天子面前玩的都是同一套把戏:既要让皇帝觉得自己有用,又不能让皇帝觉得自己太厉害。这就像是走钢丝,一不小心就会掉下来。
更妙的是,夏竦还善于利用皇帝的性格特点。太宗好大喜功,他就谈军功;真宗迷信,他就谈天象;仁宗重教化,他就谈仁政。这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本事,让三个皇帝都拿他没办法。
但这种左右逢源的本事也是把双刃剑。朝廷大臣们都说他"奸邪",就连皇帝也时常疑心他玩弄权术。夏竦就像是朝廷里的一把尖刀,皇帝们都知道这把刀好用,但又怕这把刀伤到自己。
最有意思的是夏竦对付皇帝的办法。每次皇帝要贬他,他就装病;每次皇帝要用他,他就说自己不配。这种欲擒故纵的把戏,让三个皇帝都拿他没辙。
你说说看,夏竦这种在三朝天子面前都能左右逢源的本事,究竟是能力还是手腕?为什么三个聪明的皇帝都拿他没办法?
"救活40万人"背后的权术博弈人们常说夏竦救活了襄州40余万人,这是他最大的功绩。但细究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你会发现这背后其实是一场精妙的权术博弈。
那年襄州闹饥荒,官府粮仓几乎见底。按照常理,地方官员这时候要么向朝廷求援,要么束手无策。但夏竦玩了一手漂亮的权术棋:他不找朝廷要粮,而是盯上了当地的富户。
夏竦先是摆出一副为民请命的姿态,把襄州的富户们召集起来。他不是用官府的命令压人,而是摆事实讲道理:"诸位都是襄州望族,若是百姓饿死,你们的家业还能保得住吗?"这话说得富户们心里直打鼓。
接着夏竦又抛出诱饵:"富户捐粮,朝廷必有重赏。"这一招高明。富户们心想,与其等官府强征,不如主动捐赠,还能落个好名声。最后,这些富户主动献出两万斛粮食。
表面上看,夏竦是在救灾。实际上,他在玩一场多方共赢的游戏。富户保住了名声和家业,朝廷省了救灾的钱粮,百姓有了活命的粮食,而夏竦自己则收获了"救活40万人"的美名。
但夏竦的手段远不止于此。他深知光靠一次救灾还不够,还得建立长效机制。于是他想出了"贷仓"的主意:把闲置的边塞土地分给百姓耕种,收获的粮食用来赈济灾民。这招更绝,既解决了眼前的饥荒,又为将来的救灾储备了粮食。
有意思的是,夏竦在救灾时还玩了个心理战。他把富户们的捐粮数字公布出来,让大家互相攀比。富户们怕落了面子,纷纷加码。这招"以民逼民"的手段,看似不着痕迹,实则杀伤力极大。
夏竦还善于利用舆论。他把救灾的功劳都推给富户:"诸位乡绅真是襄州的救星啊!"这话传到朝廷,那些富户的名声立马好了。而夏竦自己,反倒成了促成这件好事的"媒人"。
更厉害的是,夏竦还借救灾之机整顿地方势力。他趁机清除了一些不听话的地方豪强,同时拉拢了愿意配合的富户。这一进一退之间,他在襄州的权力网络就建立起来了。
表面上看,夏竦是在救灾。实际上,他在下一盘更大的棋。救灾只是手段,建立自己的权力网络才是目的。这40万人的性命,在他手里既是善政的证明,也是权术的筹码。
夏竦这种做法,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手腕。他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照顾了各方利益,还顺便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这种既能办实事,又善于玩权术的本事,在古代官场上可以说是炉火纯青。
你说说看,夏竦这种救灾方式,是不是比单纯要朝廷拨款更高明?为什么这种"以民逼民"的手段,在古代屡试不爽?
一代名臣的人性之谜:他到底是忠是奸?夏竦这个人,就像是一个解不开的谜。朝廷大臣骂他奸邪,皇帝又离不开他;他能救活40万人,却又贪得无厌;他才华横溢,却又阴险狡诈。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到底是忠是奸?
先说说夏竦的两面性。在外人眼里,他是个才华横溢的文人。精通儒释道三家,懂天文历法,会音律数术。半夜还在皮肤上写生僻字,这种好学钻研的精神,不得不让人佩服。可这样一个饱学之士,在家里却养着几十个歌姬舞女,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再看看他的为官之道。在地方上,他设立保甲制度打击盗贼,整顿军纪严惩违法。可背地里,他又安插家仆经商,在军中牟取暴利。他救活了40万灾民,却也积累了"千万家财"。这种情况,让人不得不怀疑:他到底是在为民做主,还是在为己谋利?
夏竦对待下属的手段更是高明。他喜欢挑拨下属之间的关系,让他们互相猜忌。这样一来,下属们都得仰仗他的鼻息行事。就连他的家人,也逃不过这种权术。这种"分而治之"的手段,让他在官场上如鱼得水,却也让人对他的人品产生怀疑。
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当年他在陕西当官,李元昊悬赏三千钱要他的人头。一般官员遇到这种情况,不是请求调职,就是加强防卫。但夏竦却在军营里设置侍婢,过起了醉生梦死的生活。这种行为,要么是胆大包天,要么是另有所图。
更让人费解的是他对待皇帝的态度。每次皇帝要用他,他就说自己不配;每次皇帝要贬他,他就装病不出。这种欲擒故纵的把戏,让三个皇帝都拿他没办法。但你要说他不忠心,他又确实帮皇帝办成了不少大事。
最能体现夏竦性格的,是他对付西夏的态度。当其他大臣都主张用兵时,他却提出了十条守势策略。表面上看,他是怕打仗会消耗国力。但细想想,他这么做是不是也有保全自己的考虑?毕竟,打仗是要死人的。
夏竦临死前,朝廷给他的谥号本来是"文正"。但大臣们说他奸邪,这么高贵的谥号配不上他。最后改成了"文庄"。这个改谥号的过程,恰恰说明了一个问题:夏竦这个人,连死后都让人争议不休。
从心理学角度看,夏竦这种性格特征很有意思。他既有极强的进取心,又有很深的权术心理;他既想建功立业,又想明哲保身;他既想当个好官,又想发大财。这种复杂的心理,造就了他矛盾的行为方式。
其实,夏竦这种人在古代并不少见。他们往往才华横溢,但又善于钻营;他们能办大事,但又很会保全自己;他们表面上忠君爱民,背地里却也不忘发财。这种人,在古代官场上屡见不鲜。
你说说看,像夏竦这样既有才华又擅权术的官员,他们算不算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们的存在是否也有其必然性?
结语历史上像夏竦这样的争议人物并不少见。他们往往才华横溢却又争议不断,让人难以轻易下定论。那么,在你看来,一个官员的能力与品德,究竟哪个更重要?
参考文献:
1.《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夏竦传》
2.《续资治通鉴长编》
3.《宋朝通鉴》
4.《东都事略》
5.《宋史纪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