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这天儿都暖和了,怎么还穿这么厚?
老王:嘿,你不知道?“春捂秋冻”,春天这“捂”可讲究了,捂得不好,小心落下病根!
老李:那总得有个头儿吧,到底啥时候能少穿点儿?

春捂到底要捂到啥时候?
“春捂秋冻”这个俗语,中老年朋友最熟悉不过了,但每年春天都有人因为没把握好“度”,不是捂太久,就是捂不够。中华中医药学会曾指出,春捂的时间点有个关键指标——“15℃”。气象专家建议,日平均气温稳定超过15℃时,就可以适当减衣了。[1]
打个比方,就像煮饺子,水开了捞出来正好,捞早了皮硬,捞晚了就糊锅底。春捂也是同理,温度没到,就得捂着,温度一到,赶紧“出锅”透透气!
为啥中老年人捂错了更容易出问题?
很多叔叔阿姨或许不知道,随着年龄增长,咱们的“体温调节系统”也像家里用了几十年的老空调一样,反应慢了许多。
据《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研究显示,60岁以上人群,调节体温的能力较年轻人降低了20%到30%[2]。这就意味着年轻人能靠自身快速适应的温差,到了咱们这年纪,却需要衣服来“帮忙”调整。

哪些地方最需要捂?
很多老人常说:“捂得严实才安全!” 但医生提醒,并非全身捂严就对。尤其是以下几个地方,重点防护最有效。
脚底和腿部:老人常说“寒从脚起”,有道理!脚部保暖好,全身都觉得暖。早春时节,袜子、鞋子不能减得太快。后背:背部受寒容易引发咳嗽、肺炎甚至心脑血管疾病。贴身背心或背心马甲比一件厚外套更有效。肚子:脾胃怕凉。肚子受寒容易拉肚子、胃胀。专家建议,可穿件薄棉马甲,防止腹部受寒。春捂是不是穿得越多越好?
捂归捂,可不是穿越多越好!中老年人本来就容易出汗,如果穿得过多导致出汗,一阵风吹过,反而容易受寒。
这里就得提一句了:“穿衣法则”要学聪明点!就像吃饭七八分饱正好,穿衣也要七八分“暖”,以感觉舒适微暖、微微出汗为宜,千万别大汗淋漓。

外面暖和,室内阴冷,怎么办?
春季天气变暖,中老年朋友出门晒太阳舒服极了,可回家一进屋,又觉得凉飕飕的,这时候可别急着脱衣服。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调查表明,春季室内外温差经常达到10℃左右,尤其是中老年人长期处于这样的温差环境中,极易引发感冒、心脑血管疾病[3]。
建议您,在室外晒太阳时,最好披上一件能随时脱穿的外套,室内适当多穿一点,减少室内外频繁穿脱的麻烦。
天气暖了点儿,能不能光脚穿鞋?
“天暖和了,光脚穿个凉鞋才舒服!”不少老人喜欢这么做,但医生提醒您:早春这样做,极易导致关节炎和风湿病发作。
尤其是《中华风湿病学杂志》调查指出,老年人脚底血液循环较差,春季地表温度回升慢,光脚极易受寒,诱发风湿病及关节炎[4]。
如果您真心想舒服又健康,穿双棉质袜子吧,暖而透气,既能享受春意盎然的感觉,又能保护脚关节。

气温忽高忽低,怎么穿最合适?
“天儿一会儿热、一会儿冷,到底穿啥合适?”很多叔叔阿姨抱怨春天最让人头疼的就是这个了。
咱们不妨学学“洋葱穿法”:里层穿透气吸汗的衣服,中间搭配件薄毛衣或薄马甲,外层再加一件防风保暖的外套。这样热了脱外套,冷了加外套,比“全脱全穿”聪明多了。
老年人活动少,春捂有啥特别注意的?
很多叔叔阿姨习惯早晨去公园溜达几圈,但有些腿脚不好的老人活动较少,长时间坐着或卧床更容易感觉凉。
活动少的中老年朋友,要特别注意腿脚和腰背的保暖。久坐或躺着时,不妨盖一条轻便的毯子,保护好膝盖和腰背,比穿得厚更有效。

春捂什么时候最该小心?
春天最该留意的其实是傍晚和清晨。很多老人习惯晚饭后出门溜弯儿,这时恰巧是气温下降的时候,身体抵抗力弱的朋友特别容易在此时受凉。
春捂的重点就在这里:清晨或傍晚出门时,一定要多穿一件,哪怕只是个薄外套,也能起到很好的防寒作用。

春捂并非一味地多穿,而是要有技巧、讲科学。气温达到稳定15℃以上,就可以适当减衣了。对于咱们中老年人来说,掌握这个“温度指标”,再灵活运用一些穿衣的小技巧,就能健康地迎接这个美丽的春天啦!
参考资料:[1] 中华中医药学会春季养生建议,2021[2]《中华老年医学杂志》老年人群体温调节能力研究报告,2019[3]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室内外温差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2020[4]《中华风湿病学杂志》春季气候变化与风湿病的关联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