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边往事:青春献给了戈壁荒漠,新疆是她一辈子爱恋的地方

草根知青 2024-03-06 09:38:13

(本文为今日头条原创首发内容,七十二小时内请勿转载!)

早已年过七旬的陈曼云大姐身体很硬朗,每天都坚持三千步的运动,她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为什么会生活在新疆的石河子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来给读者朋友讲述一下陈曼云大姐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生活故事。

陈曼云大姐说,她一辈子也忘不了离开上海到新疆支援边疆建设时和父母分别的那一幕,那天分别时,她的母亲哭晕在大街上,是她父亲把她母亲背回的家。那天是1964年6月末的早上,早晨的天气就很闷热,给人一种喘息不畅的压抑感。

欢送的队伍载歌载舞,满载支边青年的汽车缓缓行驶在繁华的路段,还到外滩兜了一圈。陈曼云却无心欣赏市区的景色,她满脑子都是母亲哭晕的情景。

图片来源网络

站台上人山人海,同学们都挤在车窗口和前来送行的亲人挥手道别,陈曼云却躲在车厢内偷偷抹着眼泪,她知道自己的父母肯定不会出现在站台上。就在火车缓缓启动的时候,一位女同学突然呼喊陈曼云:“陈曼云,快看,你爸你妈……”

陈曼云赶忙擦掉脸上的眼泪,她挤到车窗前仔细搜寻,在茫茫人海中终于看到了母亲,也看到了搀扶着母亲的父亲。那一刻,陈曼云泪如雨下,泣不成声。

一路狂奔一路颠簸,历时四天三夜,满载上海支边青年的列车终于抵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大河沿车站,短暂的停留之后,大家又乘坐敞篷卡车,最终来到了美丽的天山脚下,来到了石河子垦区(农八师)总场。

在总场休息了两天,陈曼云他们十几名上海知青被分派到一分场机耕连的突击排,他们的任务是开垦苇湖,把荒漠变成良田。从此,陈曼云成了一名军垦战士,那年她还不满十七岁。

经过了短暂的学习和军训,陈曼云他们就投入到了紧张又繁重的生产劳动中去了。

第一次来到一望无际的戈壁滩,看着荒芜的土地和那一片片芦苇荡,新来的战友总算理解了什么叫人烟稀少,什么叫一望无际。戈壁荒滩和苇湖的辽阔,真是让新来的战士大开眼界。

图片来源网络

几辆拖着犁铧的拖拉机在前面冒着浓烟怒吼奔驰,十几名女战士紧随其后,把拖拉机犁翻出来的苇根都要捡拾干净,即使露在土壤外面一丁点儿,也要把苇根拽出来。因为苇根的生命力顽强,要是捡拾不干净,还会有芦苇长出来。

捡拾的苇根要一堆一堆集中在一起,一部分拉回连队驻地当烧柴,剩余的要等到晒干后就地点燃化为灰烬。有一名拖拉机驾驶员还挑拣了一些比较好的苇根捆成了小捆,他说苇根是药材,对感冒咳嗽等一些疾病都有疗效。

只一个上午,大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臂膀酸痛,双腿就像灌了铅一样。午间吃饭休息的时候,一名上海籍的拖拉机驾驶员看陈曼云手上划破了一道口子,他就跑到停放拖拉机的地方,在拖拉机上的工具箱里拿来两副手套送给了陈曼云,陈曼云很感激,她红着脸说了一声谢谢,那时她还不知道那名拖拉机驾驶员姓什么,更不知道他的名字。

刚开始参加生产劳动的那几天,新来的几名知青累得都快坚持不住了,有一名女生还累病了,卫生员说她好像感冒了,又像是中暑了,休息了四五天,病情才好转。

新疆的气候确实怪,早晨出工战友们都穿着棉袄外套,到了中午就热得要命,只好把外套脱下,穿着一件半袖或单褂劳动。到了傍晚收工时,气温下降,还要再把棉袄穿上。就是因为这样的天气状况,新来的战友们都不适应,有好几名战友不是感冒就是中暑,可没少吃苦头。

经过了几个月的劳动锻炼,陈曼云她们慢慢适应了新疆的气候变化,也渐渐适应了高强度的生产劳动。她们最大的变化就是皮肤晒黑了,身体强壮了,饭量也增大了。那年年末,陈曼云和一名女战友被评为了先进生产个人,场部还给她们发了奖状。

一年后,也就是1965年的7月5日,那天一大早,指导员通知陈曼云和一名拖拉机驾驶员回总场,说是中央领导来视察,要接见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机耕连突击排是场部树立的标兵,陈曼云又是突击排的先进个人,她有幸成了机耕排的女代表,火急火燎地赶往总场。

那次一起去总场的那名拖拉机驾驶员就是当初送给陈曼云手套的那个人,那位男战友叫王金山,也是上海人,他比陈曼云早来新疆一年,来新疆之前,他已在上海锅炉厂当了三年的电焊学徒工。

周总理亲切接见支边青年(图片来源网络)

到了总场才知道,中央来的领导是敬爱的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他们是看望支援边疆建设的战士们来了。那天下午,陈曼云得到了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的亲切接见,总理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大家感到很亲切很温暖。那天的接见现场,敬爱的周总理还发表了“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的演讲,总理的谆谆教诲让大家备受鼓舞和感动。

之后的日子里,陈曼云再也没有过后悔和抱怨,每天她都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处处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连续三年,她都是突击排的先进个人和生产标兵,有一次场部还把喜报寄到上海,寄给了她的父母。

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战和辛苦耕耘,那一片片荒芜的戈壁荒滩渐渐变成了良田,第一年种植的小麦、玉米和瓜蔬长势就特别好,都获得了大丰收。看看自己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终于有了回报,战友们都无比兴奋和喜悦,荒漠变绿洲,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1969年春天,连队几名战士感染了病毒性肝炎,陈曼云也被感染了。为了得到更好的治疗,有一名女战友办理病退手续回到了上海。当时陈曼云的病情也很重,她也可以病退回上海。陈曼云却说她是连队的标兵,还是共产党员,只要不倒下,她就不回上海。

后来因为身体原因,陈曼云被调回分场,当了一名小学老师。那年冬季,陈曼云和王金山结伴一起回上海探亲。来到新疆六年的时间,陈曼云那是第二次回上海探亲。一路上,王金山给了陈曼云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陈曼云发自内心地感激这位比自己大五岁的同乡老大哥。

回到上海,陈曼云的母亲把女儿揽在怀里,心疼地说:“你生病的时候,咋不借着机会办理病退回来呀,你知道妈妈多牵挂你吗?”“妈,我是党员,我是连队标兵,支援边疆建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新疆建设任重道远,我不能当逃兵。”陈曼云说话的声音虽然很小,可语气很坚定。

知道女儿扎根边疆的决心很大,陈曼云的母亲就对她说:“你年龄也不小了,要是有合适的人,也该谈朋友了。”陈曼云说自己年龄不大,晚两年再说吧。

春节过后,陈曼云就和王金山一起回到了新疆,王金山是拖拉机驾驶员,除了耕地播种和收割,他还要负责连队的运输任务,农闲时节战友们可以适当休息休息,可王金山根本就没有休息时间,他连谈女朋友的时间都没有。

那年秋天,王金山驾驶拖拉机到分场来送西瓜,他特意给陈曼云留下两个大西瓜,给陈曼云送到了学校。陈曼云的同事当着王金山的面问陈曼云:“这个开拖拉机的是你男朋友吧?高高大大蛮帅气的,你俩还真般配。”陈曼云笑了笑,啥也没说。站在旁边的王金山倒是不好意思了,弄了个大红脸。

就这样,陈曼云和王金山相爱了。

图片来源网络

1972年春天,经过组织批准,也征得了双方家长的同意,陈曼云和王金山领取了结婚证,举办了简单的婚礼。因为离上海太远,陈曼云的父母只给她寄来一床毯子和两床被单,也没来参加她的婚礼。陈曼云虽然有些失落,但她也理解父母。她母亲的身体还不好,坐三四天的火车,她还真担心母亲受不了。

婚后的生活很简单很快乐,每到星期天,陈曼云就去连队驻地和丈夫团聚,学校放假了她也回连队,虽然是两地分居,陈曼云没有抱怨和牢骚,因为连队和分场已经研究过他俩的问题,说等条件成熟了,就把王金山也调回分场来。

婚后的第二年秋天,陈曼云生下了一个女儿,起名为王爱疆。女儿上小学的时候,王金山调回了分场机修厂,当了一名机修工。两个人总算结束了两地分居的生活。场部距离连队驻地虽然不是很远,可那时没有公共交通工具,十五公里远的路程,往返一次也要大半天的时间。

王爱疆十六岁那年,她的户口原本可以迁回上海,可她跟着父母回了一趟上海,说啥也不留在爷爷奶奶身边,她说上海人太多,楼太高,她看着就眼晕。后来王爱疆考上了石河子师范学院(兵团教育学院),毕业后在石河子当了一名初中老师,三年后在石河子结婚成家。从此,上海成了她的老家,她户口簿上的籍贯虽然是上海,可她再也与上海无缘。

2020年春天,王金山感染新冠病毒不幸去世,陈曼云原本想把她丈夫的骨灰送回上海,她女儿却不同意,她说自己生活在石河子,就把她爸安葬在他挥洒青春汗水的戈壁滩吧,这样她上坟也方便。就这样,王金山长眠在了新疆石河子的戈壁滩上。

讲述完自己的支边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陈曼云大姐流泪了,她说自己的青春献给了新疆戈壁荒漠,她的老伴留在了戈壁滩,将来她的归宿也是新疆戈壁滩。

问她在新疆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有没有后悔过?

陈曼云大姐说,最难忘的是她一个普通女孩子,当年却受到了周总理的亲切接见,这是她感到最荣幸的事情,也是一辈子最难忘的事。在新疆虽然吃了不少苦头,陈曼云大姐说她一点都不后悔,每当看到那一望无际的沃野良田,她心里就有一种自豪感,因为那一片片绿洲,都是她们挥洒青春汗水的见证,美丽的新疆,是她一辈子爱恋的地方。

图片来源网络

一代支边人渐渐老去,美丽的新疆正焕发青春,活力四射。新疆的变化和发展,是一代支边人倾注的心血。在这里,衷心祝福所有参与新疆建设的那代人健康快乐!晚年幸福!

谨以此文怀念敬爱的周总理!谨以此文向一代支援边疆建设的老军垦和支边青年致敬!

作者:草根作家(感谢陈曼云大姐提供素材)

0 阅读:0

草根知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