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已是耄耋之年的张学良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专访时第一次评说长征,曾经的“少帅”一语石破天惊:换了谁领导长征都走不出1000里。
耄耋之年话长征1991年对于张学良来说,是划时代的一年。
因为就在这一年,年近九旬的张学良终于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幽禁生活,获得了自由,得以离开台湾,飞赴美国。
作为对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历史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的风云人物,张学良的到来自然获得了美国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
刚到美国不久,他就得到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采访请求。
对于遭受了数十年暗无天日的幽禁生活的张学良来说,正可谓是“胸中块垒,不吐不快”。
除了举世闻名的“西安事变”之外,张学良说的最多的就是他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壮举的感慨和对毛主席的敬仰与赞叹。
“毛主席这人,有他的能力,有领导权呀,这个人很厉害。” “他天生能领导人!”
在东北人听来,张学良的声音亲切而温和,幽默而风趣,就像在一个春风和煦的午后与你在村头大树下亲切攀谈的老人。
但是,一提到毛主席,他的语气就变得激动起来,言语之中充满了对毛主席的钦佩。
连战连败,心服口服是啊,作为那个时代的亲历者,张学良对毛主席心服口服。
一九三五年,因为在两年前的热河抗战中抗战不利,给蒋介石当了替罪羊而被迫宣告下野,出洋考察的张学良被蒋介石再度“起复”,负责西北“剿总”事宜。
而此时的张学良仍旧迷梦未醒,觉得这是领袖对自己的莫大信任,于是,他率领东北军,投入了对红军的作战中。
可是,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刚刚经历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又刚刚经历了残酷的湘江血战。
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在他看来好似风中残烛的红军,竟然让他自视为精锐的东北军连战连败!
原来,此时的红军虽然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遭受重大损失而被迫撤出中央苏区,开始长征。
但是,在两万五千里的艰苦跋涉中,红军通过遵义会议反思和纠正了错误。
美丽的赤水河畔,毛主席神来之笔,四渡赤水,愣是把四十万国民党军耍的头晕眼花,手忙脚乱。
到了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直罗镇会师,中国历史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而张学良也正是在此时开始与红军作战的,但是他没想到,已经万里跋涉,看起来已经是一支疲惫之师的红军竟然是一支打不烂,摧不垮的铁军!
他身边那些身经百战的将领竟然屡战屡败,从10月到11月,将近两个月的时间,东北军数次遭到红军重创,数名将领被俘!
张学良大为震惊!他麾下的将士们也是苦不堪言,东北军上到军官下到士兵都是来自东北三省的铁骨铮铮的汉子。
一方面,他们由衷的钦佩红军的英勇顽强,一方面,他们面对着故土的日渐沦丧。
自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军的将士们人人深怀着国仇家恨,时时刻刻都想着有朝一日打回家乡,收复国土,驱除日寇!
日寇在他们的故乡犯下了累累血债,如今的他们,就像无家可归的游子,四处飘零的浮萍。
为什么不下令打回东北去?为什么要把同胞的鲜血浪费在这注定无望的内战中呢?
张学良也是深受触动,第一次,他在红军身上感受到了一种他在之前的敌人身上从未感受过的磅礴力量。
那力量坚如磐石,不可动摇。
张学良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回忆:“我曾跟我的部下说,咱们都是带兵的,万里长征我们问问自己,我们是做不到的。”
毛主席,这位伟大的战略家展现出来的足以力挽狂澜,改天换地的指挥艺术让张学良深深折服。
当然,作为一名同样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张学良也曾试着去分析毛主席的指挥。
但最终的结果,让他再一次由衷的感叹:“我说了,要我来领导,会领没了,他不跟你走,他跑了。他(指毛主席)却能这么样统御,他具有这个力量。”
而他的感受,也让他第一次正视并且意图了解他的对手。
而随着了解的逐步深入,也促使他渐渐认清了中华民族面临的真正危机,中华民族的真正敌人是日本侵略者,他与红军成为了志同道合的同志,最终促使他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呼声。
在一九三六年年十二月十二日,他毅然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确立,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渡赤水,力挽狂澜主席的指挥艺术的确令人折服,血战湘江的惨烈厮杀,红军将士们伤亡惨重,仅剩三万余人,可谓是岌岌可危!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毛主席沉着冷静,指挥若定,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叫“真正的战争艺术是指挥敌人”。
就在蒋介石大放狂言,妄图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同时,在毛主席的指挥下,红军将士们飞夺泸定桥,从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国民党军虽是重兵云集,却被诱导的像没头苍蝇一样乱钻。
当敌人终于略略缓过神来,蒋介石亲自坐镇贵阳,妄图控制局势,困死我军时,主席只是笑着挥了挥手:“将军,抽车!”
一霎那间,红军重兵云集贵阳,吓得蒋介石亡魂丧胆,急令滇军回援,而红军主力却借此机会彻底脱离了包围,四渡赤水,力挽狂澜,挽救了中国革命,也挽救了中国!
自此,毛主席建立了无人可以超越的威信,虽然周总理在很久之前就说过:没有毛主席,就没有办法打败蒋介石!
此言振聋发聩,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是这句话在当时却并未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但自从四渡赤水之后,人们真正意义上的明白了:只有毛主席才能挽救党,领导党,领导中国革命。
正如张学良所说,除了毛主席之外,换了谁领导长征都走不出一千里。
这需要对各个部队有细致入微,精准无比的了解与把控,而在极度危险的局势下,只有毛主席能够做到。
有人说过一句话:最了解你的,往往是你的对手。
作为主席曾经的对手,张学良对四渡赤水的评价一定是极为准确、公正的。
尤其是在经历过数十载的囚禁之后,张学良对四渡赤水的印象仍然如此记忆犹新,这就足以证明,主席的“神来之笔”有多么令人折服。
纪律严明,敌人叹服其实,我军之所以能够突围成功,除了主席出神入化的指挥艺术,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军铁一般的军纪和秩序。
在突围途中,无论遇到什么情况,红军将士们都坚决遵守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真正做到了“不拿群众一针线,群众对我拥护又喜欢”。
这一点不止张学良,就连蒋介石都为之叹服。
而被陈赓评价“就是个团长”但却是蒋介石“天字第一号门生”的胡宗南更是大发牢骚:“老头子(指蒋介石)让我们和共军作战,等同于判我们无期徒刑!”
一转眼,九十年前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已经远去,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当年的少帅张学良也已逝世23年之久。
张学良,这位有功绩,有争议,复杂而多变,令人众说纷纭,却几乎见证了20世纪中国近代史几乎所有历史大事件的风云人物。
他曾经顺应人民的意愿,毅然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被周总理称之为“千古功臣”,却因此遭受蒋介石长达半个世纪的囚禁,直到晚年才得以重获自由。
在采访的最后,当记者要求他对自己的人生做个总结时,他还是怅然若失的说道:“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
而在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中,从未与毛主席见过面,但对毛主席的钦佩和敬重却是一点都不少,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一九三五年的四渡赤水。
一九三五年,毛主席那力挽狂澜的神来之笔,却给他留下了近乎刻骨铭心的印象。
1935年是他觉悟的开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转折之一。
就在那一年,在深重的黑暗中,中华民族的未来亮起了一道曙光。
而他对四渡赤水的评价,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了一个道理:在中国百年近代史中,只有毛主席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只有毛主席才能救中国。
参考资料:《张学良口述历史(访谈实录)》当代中国出版社《世纪行过:张学良传》中国新闻网
“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人民领袖,天下归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
所以说,蒋介石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在全国人民抗日情绪高涨的时候没有顺应民意坚定地(哪怕是假装的)举起抗日大旗,直到西安事变,之后就变得相当被动了。
伟大领袖毛主席,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了毛泽东思想!这是中华民族的幸运!
对头!深以为然!
换别人来就没有长征了,早就被围歼在初始的根据地了。一开始能保存实力,是听了教员的建议,上井冈山,后来不听教员,才有的突围出井冈山等一系列动作,遵义会议前,每前进一步,红军都是九死一生式的突围,湘江战役是八进三出,遵义会议后,彻底听从教员后,才彻底的逃出生天。其他人之前都试过的,没有半点成功的机会。一个二个事后都说自己来也可以,呵呵!
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无可口非。一个人的力量不能改变历史,但一个人的决定及立场,在历史的转节时可改变整个文族的历史走向。
狗屁的AI文
老人家带中国人民改天换地,是大救星!张学良的东北易帜和西安事变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点睛之笔,尤其是看现在的中东乱像更显诊贵!
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
张学良是中国的功臣。
毛主席和张学良见过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