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城故事”收录讲述百姓生活的散文、纪实类文章。本系列在“浔阳叙话”“冯晓晖”两个公众号上首发,并在今日头条、百度、搜狐、新浪、网易、微博、豆瓣等国内主流自媒体网站上同步转载。欢迎原创作者投稿,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石老师的《童年趣忆》是系列长文,故分多篇发布。
一九六二年,九江涨了大水,城里许多地方都淹了,梅绽坡一下子热闹了起来,许多人都临时搬到这里来住,叫做“上水山”。
那次城里被淹,水是从新坝上(现在的庐山路)一个闸口涌进来的,闸口就在沙子墩那里,它起着控制、调节甘棠湖通往龙开河水的作用,每当长江涨水的时候,闸口就关闸。
我清楚的记得那次破闸的情形,当时我正同几个小孩在屋旁边玩,突然听到一声响,那响声很大很闷,我们几个小孩惊慌地望了一下周围,没看到什么,就又一心玩了起来。一会儿看到有人在来回的跑,跑的人都很惊慌,接着听到有大人说“破了,破了,闸口破了!”这时有许多人朝甘棠湖跑去,“快去看,快去看,闸破了!”
民国时期的甘棠湖 编者配图
我们几个小孩也跟着往湖边跑去,从坡脚下沿丁官路拐到湖边,站在省建二处礼堂(现在锦湖豪庭A栋楼的位置)前面那段湖边上,当时甘棠湖边就那一段地方没有房屋,感觉那时湖好阔,比现在阔多了,只见湖对面沙子墩那里,比屋还高的浪头奔腾翻滚涌进湖里,那“呼哗”的声响带着“轰隆隆”的余音只往人的心里撞来。
湖边上站满了人,听到人群里有“哎呀”“完了”之类的声音;在我们身后的路上,更多的人在来回奔跑,许多人手里抱着棉絮棉被或大包小裹的,还有许多板车,装着家什杂物,车边都跟着人,匆匆的跑着,有叫声,有哭声,那条窄窄的环城马路简直不够用,一切都是乱糟糟的。
那场面使我害怕起来,同去的男孩好像没有这样的感觉,我便拉着细女的手说“我们回去吧!”细女可能也有些害怕,我们俩就跑了回来。刚跑到梅绽坡,就听到妈妈在屋前屋后大叫“三儿,三儿!”我赶紧跑到妈妈跟前,妈妈一把拉住我的手,“哎哟,你到哪里去了?我都急疯了,外头这么乱,就在屋里,莫出去。”细女也赶紧回家了。
民国时期的两湖与龙开河 编者配图
后来搬来了许多人,都是一些被淹了的人家,那么多人围在梅绽坡,真好玩!最容易搭伙的是我们这些小孩,很快就厮混在一起,飞画儿(各出一张小画片,用手指按在墙上,一松手任其自飞,看谁的飞得远,远者胜,吃近者)拍三角(用香烟盒的纸摺成三角形,各出一张,互相拍打,打翻了对方的为赢家),玩得很开心。
在这临时的小伙伴里,我结识了一位新朋友,他叫秋生,住在莲花池,在湓浦小学读书,那段时期我们天天在一起,水退了,他搬回去的时候,我们依依不舍。他送了一把削铅笔的小刀给我,是那种可摺起来把刀片塞进合着的铁片里,铁片上有一个可容半指的凹园,便于抓住刀片拔出来拉直即可削笔,如此设计是怕刀片平时伤着小孩,这种小刀四分钱一把,不要小看这四分钱,对于当时一个小孩来说,能攒下四分钱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民国时期的两湖与龙开河(可见闸口位置) 编者配图
我立即拿了一本自制的小本本送他,那是用酱油的招牌纸装订起来的,秋生好喜欢,他喜欢的不是本本,而是那一叠刷新刷新的招牌纸。那是当时九江酱油厂生产的壹号酱油的商标,当时酱油厂就在梅绽坡,靠马巷口临正街那边是它的门市部,后来便是印刷厂,现在开发成商住楼。那时妈妈代销这种酱油,厂家把酱油和商标交给妈妈,让她自贴,结果卖起来贴不赢,就多了许多商标;那纸黄底蓝边红字,很好看,背面雪白雪白,我把它装订成小本本,用背面抄写生字生词,很好使。我至今还保留了这样一个小本本。
那次涨水收获最大的当是长林哥,他得了一个老婆。长林哥在九玻厂做事,24岁了还没成亲,父母都为他着急,那时的人结婚都很早,象他那样大的人都有孩子了。有一户住在南门口的人家到梅绽坡上水山,在长林哥家落脚,那家有个姑娘,因这一落脚,两个青年人就搞熟了,两家大人都很满意对方的孩子,后来他俩就搞起对象来了,好快,就在那年年底,(是六三年春节的前夕)长林哥和那个女的就成亲了。一些姨娘大婶都笑着说,这个水涨得好,帮梅绽坡涨个媳妇回来了!长林哥的妈听到这话好开心。
老石(作者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