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阳叙话》一年回顾

冯晓晖 2024-01-01 23:19:31

跨年的时候就该做个总结。2023 年 1 月 1 日,回顾了 2022 年《九江历史上的今天》系列的创作过程。今天是 2024 年 1 月 1 日,就来聊聊 2023 年的《浔阳叙话》。

01 改弦易辙

2022 年写了 365 篇,合计 75 余万字,每日约 2500 字的原创,太艰辛。原计划一月份休息一段时间,再续写《九江历史上的今天》,后来认识到即便续写或改写,也要酝酿两三年。加之接了新的编著任务,较长时间内无法专注于个人创作。但又不甘沉寂,就有了转发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的想法,顺便也能认真读读同仁们的作品,于是启用了另一个公众号。

那是我最早的公众号,原名为“九职冯老师”,创于 2014 年,我第一个长篇游记《西行漫记》就在这个号上连载的,其后又零星地发布了《赣游记》《浔游记》《行走中国的饮食记忆》等游记和杂文。

然而,“九职冯老师”这个名字我越来越不喜欢,但那时候公众号不允许改名,只好新注册一个新号,而将“九职冯老师”停更。好不容易积攒了些读者,却又壮士断腕般重新开始,这是本人的性格,无论付出多大的沉没成本,不喜欢就坚决抛弃。于是就有了新的公众号“冯晓晖”,改号的缘由见《回归》一文。没想到过了几年,公众号又能改名了,真是多此一举。

02 浔阳叙话

我将“九职冯老师”更名为“浔阳叙话”,介绍语是:“展示九江文化,讲述浔城故事,品鉴风俗滋味,漫记百态众生。”这段话说明了公众号的性质,它的文章内容只局限于九江,既讲历史文化,也谈百姓生活。

在篇首说明中做了强调:“……除修订个别标点,适当调整排版并补充图片外,编者不对原文做更多修改。为尊重原作者,本系列在“浔阳叙话”公众号上首发,再由编者“冯晓晖”公众号转发。”

这也是我必须启用新号的原因:公众号“冯晓晖”是个人的,用这个号发别人的文章显然不合适,容易让读者以为文章都是我写的。因此所有转发的文章都首发于“浔阳叙话”,再由公众号“冯晓晖”转发。这么折腾可不是一般的麻烦。

即便如此,仍有一些读者会误解,因为文章的作者名依然是“冯晓晖”,而不是原作者名。这里需要解释的是,文章标注为“原创”“赞赏”后,作者只能是公众号的所有者,这是微信公众平台的规定。如果我将每位作者的名字放在标题里,在每篇文章中都有作者简介或作者照片,依然被误解,那就罢了。

03 几个系列

1 月 21 日,我转发陈新代老师的文章作为试水之作(见《九江历史上的景德寺——陈新代》),其后是张廷、钱政、崔若林、老石等几位九江文史老专家们的文章,多来自政协浔阳区文史委编撰的几本文史资料集。开始时读者寥寥,毕竟这个号关注的人不多。渐渐地,阅读和转发量就上来了,我启用“浔阳叙话”的努力开始有了结果。

2 月份起,发表的频率增加。由于文章的类型差异比较大,我尝试在标题上予以归类,先后使用过《九江文史》《浔阳文史》《浔阳街巷》《浔城往事》《民俗掌故》《访古说今》《庐山故事》等,分类多了就显得混乱。经过几次调整与合并后,目前主要有《九江文史》《浔城故事》《民俗掌故》三类。

未来准备将《民俗掌故》并入《九江文史》,这一系列汇集文史类研究类文章,《浔城故事》则收录讲述百姓生活的散文、纪实类文章。

04浔阳诗画

没多久,贪多的毛病又犯了,我又开了个新系列——《浔阳诗画》。当时觉得既然做九江文化类的公众号,仅限于历史、民俗显得狭窄了,加之授权我发表文章的作者并不多,还不如将文学和绘画包进来,做成“大文化”。

于是找了几位诗人和画家,决定先从诗歌入手,先发了陈珑和忆清两位老师的诗文,后来又有了阿郎、徐燕萍等几位老师的作品。总的来说,这一系列并不成功,作者不多,影响力始终有限。

名为“诗画”,但绘画作品却没有搞起来。我找过姚杰、陈尚秋等几位画家,并得到浔阳区政协文史委对部分画册转发的授权,但由于时间精力的缘故,我始终无法下决心启动绘画系列。

《浔阳诗画》系列中的最精彩的,是年底孙海帆老师的《画说九江》六篇,然而那是转发的。对比孙老师的这几篇文章,就可以看出《浔阳诗画》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我对文学、绘画这两个艺术领域并不熟悉,与本土的作家、画家也少有接触。《浔阳诗画》的每一篇,我只能附上作者简介,而无法对作品予以置评。

做一个收入仅够换顿早餐的公众号,我请不起助手。一个人的能力总归是有限的,这一系列是否继续,我在犹豫中。

05 个中艰辛

六月份起,《浔阳叙话》的作者多了几位,其中有些素未谋面,通过网络向我投稿。已故文史专家吴圣林老师的文章,经他女儿向我授权后发表,得到了很多读者的共鸣。伍恩奇老师讲述的蒋疯子的故事(见《浔城故事 | 伍恩奇——“蒋疯子”》)与陈新代老师相关的一篇(见《浔城故事 | 陈新代——“蒋疯子”轶事》)反响较大。九月份,《浔阳叙话》已达到日更的频率,我也更累了。

虽然是转发,也声称不修改原文,其实编辑的工作量很大。很多文章来自书籍,需要扫描、识别和排版,错别字总要订正。网络阅读不同于书籍,一篇文章合适的字数在 2000~3000 之间,一段文字不宜超过 200 字,这些都需要调整。

为了达到较好的传播性和网络展示性,每篇文章配图应不少于三幅。除了陈珑、张廷、陈新代等几位老师,大部分作者的文章配图很少,甚至仅有文字。不愿意胡乱弄几张图片搪塞,这造成配图总让我大费周章。

每篇文章的“读后记”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作品,或给出另一个维度的解读。这是我构思《浔阳叙话》系列时就明确的重要构成部分,写起来并不容易。

为了扩大传播,提高影响力,《浔阳叙话》也在一些主流的自媒体网站上同步转发,包括今日头条、百度、新浪新闻、微博、网易、搜狐、一点号、大鱼号、豆瓣网、知乎、简书等,以及国外的blogspot.com博客平台。如今使用任何一个搜索引擎,输入作者名、系列名,都会有大量且准确的搜索结果。很多读者就是通过这些网站阅读文章,并转发给亲朋好友,提出意见建议。

这些工作很繁重,因文章原创、一稿多投等问题也给我带来了一些麻烦,但辛苦总是值得的。

06 致谢

一年发布的大约 200 篇文章,50 万字左右,《浔阳叙话》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基本实现了年初的目标:让九江文史的研究成果和艺术创作得以广泛传播,让更多的读者认识九江、热爱九江。

以下为 2023 年《浔阳叙话》作者名单,按首次发表日期排序:

陈新代 | 张廷 | 钱政 | 崔若林 |

老石 | 陈珑 | 忆清 | 阿郎 |

陈晖 | 熊学明 | 詹文 | 吴圣林 |

何以战 | 徐燕萍 | 许白云 | 滑红彬 |

伍恩奇 | 陈飞龙 | 袁火滚 | 陈再阳 |

万久如 | 孙海帆 | 董纯朴 | 周斌 |

感谢各位作者,是你们提供的优秀作品换来了《浔阳叙话》一点成绩;

感谢九江文史界、艺术界的前辈、老师和同仁们;

感谢向我提出批评建议、提供资料、鼓励支持的朋友们;

感谢更多默默阅读、点赞、转发和打赏的读者们,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感谢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

谢谢!

有很多读者给我留言,或见到时对我说:“冯老师,我在九江这么多年,都不知道九江有这么多故事,你的文章让我更热爱自己生活的地方。”

每当听到这类话,更让我坚信自己在做一件正确的事。辛苦不算什么,人生在世,总要为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为有意义的事业尽些微薄之力。

07 结语

2024 年,当然会推出新的系列。具体是什么,我还没完全考虑好。您可以提出建议,告诉我想看什么。《浔阳叙话》原有的几个系列,仍将继续,但会做适当的调整。欢迎新老作者投稿支持。

有没有对传播历史文化兴趣较大,且愿意受苦受累又不计报酬的人?很想找个合作者或助手。由于最近的文案工作比较多,加之一年下来身心较为疲惫,我可能会在年前休息一段时间,并为新的系列做准备。见谅。

祝各位读者元旦快乐,2024 诸事顺意!

1 阅读:7

冯晓晖

简介:旅行、摄影、码字,多个职业,多种角色,多一种维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