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出疑问?生产队时那么穷、那么苦、为什么每家还生几个孩子

青蒿芳草居 2025-01-12 16:43:17

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引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乡村的夜晚,经常是热闹非凡。一大家子人围在炕头,火盆边的孩子们叽叽喳喳,有人剥着玉米,有人纳着鞋底。

但在这幸福的背后,家里的长辈却时常愁眉不展。特别是到了年底,生产队一算账,“人均口粮是保住了,欠队里的钱还得慢慢补。”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你可能想不到,生了越多的孩子,有时竟成了一种“稳赚不赔”的选择。

“多子多福”的背后——乡村家庭的选择难题

话说过去,农村的生育观念用四句话就能概括:传宗接代、养儿防老、重男轻女、多子多福。这可不是随口一说,而是深埋在乡村生活中的“生存逻辑”。

家里人多意味着什么?那可是有说不尽的好处!比如,干活时人多力量大,逢年过节族人聚在一起,人多也有底气。可这背后,生孩子不是为了情感需求,而更像是在“算账”。

举个例子吧,安徽一个村里的张大爷,他小时候就听大人们说:“男孩是金,女孩是泥。”为啥这么偏心?因为男孩子将来是种地的主力,得靠他们挑起全家的重担。

而且一到干旱年头,水源可是村里最大的矛盾。谁家男丁多,谁在争水时就更有底气。可见,“人多”不仅是家里的事,还跟村里资源的分配挂上了钩。

可话又说回来,生得多不代表养得起。那些日子,可没有今天这条件,妇女在家带孩子,男人下地干活。可就是这样,大家还是想法设法“多子多福”。

背后的动力何在?一方面,是传承家族的“面子工程”,另一方面,是要解决养老的“里子问题”。毕竟那时,没有社保、没有养老金,养儿防老几乎是唯一出路。

集体化经济的隐性推手——孩子是财富还是负担?

可别以为农民只知道多生孩子没计划,那时候还有国家政策在“助力”。解放后搞土地改革,土改分田到户,很多人头一次当上了“土地主人”。

后来农业合作化搞起来了,生产队开始统一分配粮食和收益。但是这里的分配,可是有门道的,需要人们好好合计。

张大爷家八口人,算上劳动力两个,队里按比例给口粮。分粮是按人头算的,劳动力再多,只要人多粮就多。按张大爷的话说:“就算老大衣服给老二穿,饭总得每个人有份。”孩子多了,反而“划算”。

秋天,粮仓前堆满了一垛垛黄灿灿的稻谷,村里人忙了一整年的粮食,总算收上来了。这天,张家队里开分粮大会。

队长拿着账本站在仓口吆喝:“张大爷家,八口人,三劳力,分200斤粮,记账!”张大爷背着个破麻袋,听完脸上堆起笑:“还行,够吃。”麻袋一装满,他扛着就往家走。

生产队还有个特殊现象:每年年终一算账,发现家里人多的,粮食是保住了,可账上常年欠队里的钱。

这些人家到底图啥?原来,队里粮食是先给后算。年年账上亏,但有口粮吃,这日子也算稳当。

更绝的是,农村流传一句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家里衣服鞋子都不浪费,这种养娃方式可算得上是“物尽其用”了。

甚至在婚嫁方面,生女儿还有经济效益——姑娘出嫁时,聘礼能顶一大笔开销。张大爷的大女儿出嫁那年,收了人家四百斤粮、两头猪,还抵了家里半年的开支。

张家不是特例。那时的农村家庭,生孩子不只是情感需求,更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保障。多一个孩子,就意味着家里多一份粮,干活的人手还可能多一双。特别是对张大爷这样的家庭来说,孩子多不光是面子问题,更是生存的“保障”。

生育潮的“代价”——幸福背后的不堪一面

不过,生得多就真是福吗?到六七十年代,这个问题开始显现了。那些年,张大爷一家日子过得紧巴巴,八个孩子一个接一个长大。

老大要娶媳妇了,得先盖房;老二出嫁,得置办嫁妆;老三还在学校,每学期交学费都愁得不行。家里连一头猪都没钱养,可一到冬天,亲戚还得帮衬点吃的。

老张家因为多子女的事,和邻居争过地,抢过水。听说村东头一个姓赵的,家里孩子多,田埂边还多种了几棵树,结果被旁边家一把火给烧了个精光。

村长劝不住,只能放话:“你家生的娃再多,地界也不能动啊!”还有更扎心的,孩子多,能养得了也就算了,可家里条件差,那就愁上加愁。

老张家二儿子因为盖不起房子,一直单着,村里人嘲笑他“穷得连媳妇都娶不起”,弄得张大爷脸上挂不住。于是,他咬牙去借钱。可这债一背,就是五年还不完。

为了攒钱,张大爷的媳妇整天帮人洗衣服,连自家猪圈里的猪粪都不舍得丢,统统攒起来卖给人家当肥料。

更有意思的是,那些年“倒插门”成了村里的热门话题。家里孩子多,条件差,很多小伙子娶不起媳妇,只能上别人村当“上门女婿”。

可即便这样,也得看人家女方愿不愿意接纳。张大爷的三儿子,为了找媳妇,跑了十几个村,最后勉强找了个条件差不多的女方成了亲。

那时候大家的日子,像一根绷紧的线,稍一用力就可能断。等到了七十年代,人口压力越来越大,一家生俩孩子已经是政策允许的“极限”,多一个,就得罚款或其他处罚。

政策背后有其现实考虑——粮食、土地和社会资源有限,人口增长过快势必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计划生育政策在全国推广开来,也结束了农村家庭“生得越多越好”的传统时代。

那些年,孩子多还是孩子少?张大爷苦笑着说:“不多不行啊,可多了又愁。”可不管怎么说,那些日子过去了。今天我们再回头看,或许会发现,那是一场关于生存与幸福的博弈。

参考资料:

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