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朱元璋亲手挖下分封宗藩这个大坑时,他的江山已经注定了结局

青蒿芳草居 2025-01-12 16:44:47

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引言

朱元璋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从乞丐到天子,他的一生堪称传奇。然而,夺得天下只是第一步,守住江山才是真本事。

为了稳固朱家基业,他使出一招——分封制。按他的逻辑,周朝因为分封撑了800年,秦朝废分封只活了两代,那他也学周朝准没错!

结果呢?大明的分封制不但没保朱家长久,反倒成了大明江山的催命符:亲儿子朱棣“靖难”,把侄子赶下台;孙子辈们更是靠疯狂生娃榨干国库。这大坑,挖可真得深啊!

“分封大计”:朱元璋的护城河,还是自掘坟墓?

洪武元年,朱元璋站在应天府皇宫大殿里,目光坚毅。他一生跌宕起伏,从放牛娃到乞丐,从和尚到天子,这江山来得不易。

可是,眼前的荣华和四方的和平却没有让他放下戒备。他深知,江山打下来只是第一步,守住才是真本事。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他做了一个影响后世的决定:仿效周朝推行分封制,把自己的儿子和兄弟封为藩王,分布在全国各地。

他的逻辑非常简单明了:哪个朝代活得更长,答案似乎已经摆在眼前。他甚至对群臣拍胸脯保证:“这才是千秋之策,咱朱家的江山能稳如泰山!”

此言一出,朝堂上下莫敢不从。可惜,这位皇帝没有意识到,他挖的不是护城河,而是一个大坑。

分封制一经宣布,朱元璋的儿子和兄弟们便浩浩荡荡地奔赴各地。他们带着大量财富、军队,还有无法撼动的特权,意气风发地成为了藩王。

比如朱棣,作为燕王,他被安排在北平,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坐拥大片良田和万余士兵。而此时,朱元璋显然是满心期待。

他觉得,这些藩王分布在四方,既能帮忙镇守边疆,又能在危难时刻为皇室出力。他相信,只要这些藩王稳住了,朱家的天下便能像周朝一样代代相传。

然而,他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权力一旦握在别人手中,就会生出变数,而这个“别人”,偏偏还是自己的亲人。

“藩王们的春天”:从护城屏障到隐形炸弹

分封制刚实施时,的确起到了稳定局势的效果。地方上的藩王手握兵权,威风八面,百姓对他们礼敬有加。可随着时间推移,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朱棣,这个老朱的四儿子,是个不安分的主儿。他在北平表面上勤勤恳恳地“守边”,实际上心思早就不在守城,而是琢磨着怎么去南方“看看”。

当然,他这也是被逼的。原本当个世代袭位的王爷没有什么不好的,尤其是如果龙椅上的那位是他的亲亲好大哥的话,包括他在内的一众兄弟全都心服口服。

但是谁曾想到,大哥命数不好,还没登基就早早去见阎王了。紧接着顶上来的是大哥的儿子,朱棣的亲侄子。

这也行,反正朱元璋是个“嫡癌”,有他在肯定力保亲孙子。但怎么也没想到的是,这个侄子脑子不好使,一上位屁股都还没坐稳呢就开始琢磨着削藩了。

削藩也行,只要能够安抚好各位叔叔们就可以。但是,偏偏这位建文帝蠢招百出,率先拿一个公认很老实的叔叔开刀了,逼得人携全家自焚了。

这样,朱棣能不担心自己的脑袋么?按照大侄子这作风,削藩以后他还能活命么?为了求生,朱棣正式拉开了“靖难之役”的帷幕。他以清君侧的名义,号召天下士兵“匡扶正义”,实际上是打着反叛的旗号直取南京。

战争打了四年,朱棣终于攻入南京,把侄子建文帝赶下了台。自家人斗得你死我活,直接把分封制最大的隐患暴露在阳光下。

除了军事上的威胁,分封制还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根据朱元璋制定的规矩,亲王每年可以领到5万石禄米,相当于2万人全年的口粮。

这还只是最初的数据,随着藩王的后代越来越多,俸禄总额也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到万历年间,宗室人口已经突破16万。

而养活这些皇亲国戚的代价,几乎占据了全国赋税收入的三分之一。这种情况在基层百姓看来简直荒唐——他们白天辛苦耕种,晚上却要为朱家的后代买单。

河南藩王的庄田问题尤为典型。这些藩王不仅依赖朝廷供养,还通过各种方式侵占民田。他们以“未税地”的名义将百姓辛苦开垦的土地强行划入自家名下,导致民不聊生。有的农民被逼得走投无路,不得不背井离乡。

“无尽的膨胀”:从内忧到外患

宗室人口的剧增不仅仅是数字问题,还带来了巨大的政治风险和社会矛盾。到了明末,宗藩体系已经成为压垮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到了崇祯年间,明朝内外交困,清军已经兵临城下。这时,有些藩王提出愿意出兵勤王,但他们的提议不但没有被采纳,反而被朝廷严厉斥责:“你们不添乱就不错了!”甚至还有藩王因此被废为庶人。崇祯皇帝面对这个庞大的宗室群体,只剩无奈。

与此同时,宗藩经济已经成为巨大的黑洞。嘉靖年间,全国税粮总额不过两千多万石,其中超过三分之一要用来供养宗室。

更严重的是,地方政府为满足这些供给,不得不通过抄家、强征等手段加大对百姓的剥削,直接导致了民间怨声载道。

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大军攻入北京,崇祯帝在煤山上吊自尽,标志着明朝的灭亡。此时,庞大的宗室群体已经失去了任何用处,而他们的特权却在大明王朝的末日之前,成为压垮这座大厦的最后稻草。

朱元璋在开国之初,以分封制为根基,试图打造一个长治久安的王朝。然而,他可能没有想到,这一制度最终成为压垮明朝的毒药。

历史的教训总是深刻的。权力的分配与约束,经济的负担与可持续性,都是国家治理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明朝的故事告诉我们,制度设计的短视性往往是历史巨轮翻覆的根本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

被子孙吃垮的江山.中国经济报告, 20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