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场追求,可能闽北派系的玩家比其他产区更为追捧。
首先是闽北茶区的大小山头,坑、涧、窠、洞等等不同地貌的复杂多样性叶确实值得玩味和考究,而由此衍生出的所谓“一山一茶,一茶一味”就颇让人愿意去探寻。

*白茶玩家阙建华
其次,他们对茶叶原料优劣的理解底层逻辑,最根本的也就是山场好,茶才有可能会跟着好,茶有了脱离于市场大宗茶类的山涧野韵的的独特气息,也能打出属于自己的差异化!
所以对很多玩家来说,茶叶原料的山场选择始终是他们玩茶意趣的开端,也是重要的初始环节。这次我们采访对象阙建华,就是将做小白茶的山场选择视角全部移向政和岭腰乡锦屏的白茶玩家。
PART/1
采访史上话最少的玩家
白茶玩家阙建华有着敦厚茶人身上固有的“拙”。与侃侃而谈的新一代茶人不同,阙建华在说起茶来,常常“语塞”,“我讲不来这个”成为他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明明对茶的理解一切了然于胸,常常话到嘴边就凝练成言简意赅的少量字句,让我们好一通联想,也很是考验我们对于茶的深刻理解力,不过好在我们够专业。

*山场主人阙建华/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阙建华是政和东平人,在白茶没有兴起之前,东平主要生产的茶类是绿茶,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会有少量白茶被晾晒于门前。
2013年白茶行情泛出火热苗头,阙建华也顺势开始修建厂房时,真正批量生产白茶与红茶,此时绿茶基本停产。开厂之初的白茶生产设备相当简陋,水筛就是基本的生产用具,生产的量也不多,成品做完阙建华就带着茶样,外出跑市场,将茶以批发的形式销售出去,那些年白茶在市场上的需求量很大,茶叶卖空是常有的事。

随着白茶市场的热度飙升,茶厂也进行着设备改进,产能提升,新冠疫情放开后的2022-2023年,白茶的产能达到峰值,青叶收购量达十几万斤。
但是2024年白茶行情的走低也影响到了阙建华这样的供应链端。寻求新的渠道成了他们目前的新任务。

*开拓海外茶叶市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阙建华告诉我们,国家在2013年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带一路”倡议,让他们觉得茶叶有走出国门的机会,于是他们选择在印度尼西亚布局,将中国的茶文化以及白茶带到那里建构新的茶叶品牌茗寶集中国茶用以开拓白茶海外市场,这也是他们应对国内白茶市场变动的新策略。

*茗宝集位于印尼的茶馆门店/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政和东平,阙建华的日兴茶厂是以量产批发供应为主的厂家,他在稳住现前大宗茶类生产的同时还在寻找少量优质原料作为自己产品系列的精典品。比如锦屏政和大白百年古树,锦屏小野白等等。
阙建华带我们去看他承包的政和大白古树,偶然的机会让他喝到这泡古树茶,发现味道十分独特,并且丛韵木质感非常浓烈与常茶不同,于是决定把这棵树包下来,每年采摘制作。

*政和大白古茶树
高达4-5米的政大古树孑然而立在古朴居所的屋后,树冠向外披张目测宽度3-4米,树势茁壮枝叶葱绿并无垂危老态。
“这棵树每年做出来的味道都有些不同,因为气候会变,采摘标准也有所不同,但丛味与水感的棉柔度都是很好的,这是它的底质是不会变的”。只可惜量太少,每年仅有几两的产出,在阙建华这里被当作“镇店之宝”来分享。

除了制作市面上的流通白茶品种,如福安大白,福鼎大白,福鼎大毫,政和大白等,做些小白茶也是阙建华每年必做的项目。近几年,选择山场比较好的群体种制作野小白作为自己的少量精品系列之一。政和岭腰乡高山茶区——锦屏是阙建华的首选。
PART/2
地质的特殊性反而让政和最多的菜茶在锦屏得以留存
在政和锦屏高山茶区,算是政和范围内保留菜茶种最多的地方了。
除了80年代引种的福安大白,少量的政和大白主要就是闽北小菜茶了。这与这里的地貌有很大的关系。锦屏属于典型的东南丘陵山地,岩石多,平地少,并且海拔多在500-1000之间,气温低,温差大,像小菜茶这种生存能力爆表的茶树种才能够很好的生存下来,并且维持一定的树种基因延续能力。

锦屏在政和境内武夷山脉东延余脉与鹫峰山脉交汇地带,属于典型的东南丘陵地带,山势起伏较大,受地质构造与溪流侵蚀,就形成具有深切峡谷,V型河谷与层状梯田相间分布的独特地貌。

这有点类似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桐木关的地质地貌。在地貌的不同层次的褶皱里,菜茶种或沿溪,或依山势,或深藏幽林,或挺拔与山脊,或展枝于崖壁而倔强的生存着。
阙建华是政和东平人,也是第三批县级政和白茶制作工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之一,师从省级政和白茶非遗传人范祖胜老师。阙建华从小跟着祖辈制茶卖茶,做了20多年茶的他,对茶的原料有着天然的敏感度。在他看来,就政和的小白茶来说,锦屏山场的是最好的。

至于为什么这么说,他的答案一直在重复着。“因为这里的气候好”。这在我们进发锦屏的路途中就有所感知。
锦屏属于垂直气候带,沿路从政和东平进入岭腰乡没多久,一路行进,早已不见成片良田,取而代之的是幽深峡谷之间蜿蜒穿山而过的沿溪公路,逼仄断裂的山脊耸立延绵,壮阔而扑面,给人以近在咫尺的冲击感,到了锦屏村,静谧安然的古村又是一派祥和宁静。

*锦屏村/图源网络
虽没有《桃花源记》般““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鲜明对比,但进村之前的山势肃立与此时的陈坦平馨形成反差,也算是将喧嚣与浮世烟尘抛却脑后,隔出一处净坛。

空气中的高负氧离子含量构成了这里空气中部分的“净”,来源于高山泉流岩石泠冽的水系再次为山场的“澄澈”加码,此处所产地小白有着水柔细腻甘甜的特点。所以就气候环境而言,地理特殊是锦屏小白不由分说地天然优势。
PART/3
绕溪而生的菜茶老茶园
被阙建华选定的菜茶茶园位于锦屏村附近驱车10分钟的一处溪边。

远望着,玄青与赭褐的岩壁上植被皆于岩缝中竭然生存,脚边是山谷岩块崩塌滚落四散在静溪之中,藻类在水流过处的岩块底部形成幽绿藻带,越发衬着溪水的清明澄净,岩块因为所含矿石成分的不同呈现不同色块,随手一拍都是色块艺术抽象画,青碧与赤霞错落着……
跨过水泥独木桥便是老茶园,阙建华在去年包下了这里,菜茶大多来自于自然生长的有性系繁殖方式,所以茶园里的茶树并没有台地茶园的规整,树行错落,树势分支多丛,灌木特质无疑了。

菜茶叶片一般锯齿较深,叶脉明晰,叶张小,各株长势也多有不同。锦屏山场的土壤层多以花岗岩与砂砾岩风化土为主,并不丰厚,所以其实菜茶生长速度是很缓慢的。
茶园生长在一处具有窠式的的山地缓坡,山色延续着冬日的山蔼色彩清寂,略显得萧条沉暮,这是山的休眠,静待初春的绿意盎然。

阙建华说,这片基地至少6、70年了,因为茶园土壤存量不够,需要用垒石将茶树环围起一方天地涵养水肥。菜茶的芽叶萌发生长期比较迟,特别是高山茶区。长势肆意也让菜茶的采摘难度加大,只有来自锦屏本地的熟练工才能够顺利拿捏采摘效率。
在阙建华看来,同属于锦屏,每处具有不同小气候地貌的野小白是有不同味觉体验的,并且在他心中一直有着一个执念,就是越少人干预越“荒”的茶越独特越值得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