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看不腻梵高?

99艺术 2024-09-23 11:05:23

文森特·梵高

《画家自画像》

布面油画,65.1 × 50 cm,1887-1888

图片来源: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梵高基金会)

先来讲个故事。

临近生命的尽头,住在精神病院里的梵高,得知弟弟提奥·梵高的儿子出生了,非常高兴。他给这个孩子起名Vincent(文森特),跟他同名,并画了一幅《杏花》送给这个孩子。蓝色的背景上,白色的杏花随着蔓延的枝丫繁茂盛开,庆祝着新生命的诞生和希望的绽放。多年以后,这个婴儿长大了,他带着这幅《杏花》,创建了梵高美术馆。

文森特·梵高

《杏花》(Almond Blossom)

布面油画,73.5 × 92 cm,1890

图片来源: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梵高基金会)

有人说,泪腺发达的人,不适宜去位于阿姆斯特丹的“梵高美术馆”,因为真的太好哭了。从自画像到向日葵,再到这件《杏花》,梵高的每一幅画,都不仅仅是一幅画。

文森特·梵高

《戴灰色毡帽的自画像》

布上油彩,44.5 × 37.2 cm,1887

图片来源: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梵高基金会)

如果一个艺术家对创作的热情是饱含血色的,那他\她的理想也将会是丰满充沛的。站在一件作品面前,当我们能够体察到经由视觉所传递的心理重量,便可以进入到纯粹的精神层面。无论是令你感到不安、感到动容,甚至是感到不适,其实都是在将你的想象引入未知的轨道,带你进入一个由艺术家编织的幻境里。在这里,你往往会从现实的羁绊中抽离,在一个释放灵魂的自由天地中穿梭。这是艺术家的冒险,也是让散碎情感短暂汇聚于当下的你的一场冒险。这也许是伟大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弥合人类心灵裂口的原因。

1梵高的展览真多啊!

几乎每年,世界范围内,都会有一场或数场梵高的展览,或着是关于梵高的展览。就在前几日,伦敦英国国家美术馆开启了名为《梵高:诗人与情人》的展览,该展览作为英国国家美术馆建馆200周年庆祝活动的一部分,是继2010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展览以来,英国规模最大的梵高展。

《梵高:诗人与情人》展览现场

伦敦英国国家美术馆

摄影:Lucy North/PA

展览从世界各地汇集了最受欢迎的梵高画作,其中一些很少在公共场合露面。与一对恋人在星夜下漫步,抬头看缭绕的云雾和随风摇曳的柏树。在梵高最喜欢的公园——“诗人的花园”里待上一会儿……具有标识性的画作是人们理解梵高的重要元素,可是最终总是能够勾勒出关于他的整个人生。

文森特·梵高

《播种者》

布面油画,32.5 × 40.3 cm,1888

图片来源: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梵高基金会)

从素描到架上,从白盒子展览到高科技加持的数字多维体验展。梵高和他的绘画,一次次地更新着大家对这位艺术家的认知。虽然也有人质疑过不断地对梵高艺术价值的开发,是一种变相的商业榨取,但不可置否的是, 虽然“美”这个词在过去和现在,都在被不同程度地滥用,但梵高却没有辜负它的高尚。 梵高的感染力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也不局限于美术史上的所谓价值,在不同的时空下,他之所以能够感动这么多人,用现在时髦的一个词来说,就是创造了一种 “情绪价值” 。

文森特·梵高

《向日葵》

布面油画,95 × 73 cm,1889

图片来源: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梵高基金会)

时任梵高美术馆执行馆长阿德里安·多兹尔曼(Adriaan Dönszelmann)曾说:“ 很多年轻人会被梵高吸引,我觉得大概是因为每个人都会经历类似的挣扎、奋斗,不知道该做什么、该去哪里、该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大家都可以在梵高的经历中找到这些值得共鸣的因素。 另外,虽然梵高生前默默无闻,但身后却获得巨大成就,所以这又是个绝佳的励志故事。因此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南美,梵高的故事总会得到人们的喜爱,这里面很多因素都具有普世意义。”

文森特·梵高

《黄色的房子(街道)》

布面油画,72 × 91.5 cm,1888

图片来源: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梵高基金会)

2极端个性化的艺术家典型

19世纪,在欧洲现代主义的先锋中,有两个极端个性化的代表,一个是高更,另一个是梵高。艺术史学家阿纳森这样评价这两个人:“高更是个攻击传统观念的人,语言刻薄、玩世不恭、冷漠无情,有时蛮横无理。而梵高对于共事的艺术家,则充满了一种天真的热情和深沉的爱。”

文森特·梵高

《卧室》

布面油画,72.4 × 91.3 cm,1888

图片来源: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梵高基金会)

这种对人和自然持“爱”的性格底色,让梵高拥有了一双能够洞察人间疾苦或自然之美的毫无杂质的眼睛,但同时也成为折磨他自己的利刃。

文森特·梵高

《黄昏风景》

布面油画,50.2 × 101 cm,1890

图片来源: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梵高基金会)

相比高更摧枯拉朽式的叛逆,梵高显得更为循规蹈矩。从他早期的绘画中,能够看到他是扎根于传统荷兰风景、肖像和风俗画的。 梵高是一个诚实的画家,他坚持画他所看到的世界。 他看到人间的疾苦,画出了《吃土豆的人们》,这件有着米勒和十九世纪中叶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画面,在巴洛克式明暗对比的绘画传统中,梵高些许提亮了人物的面部,为的是让人们更加清晰地看到因整日劳作而疲劳粗糙的农民的脸。

文森特·梵高

《吃土豆的人》

布面油画,82 × 114 cm,1885

图片来源: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梵高基金会)

在因病限制外出的时间里,梵高在病房中画了一片有围墙的田野。烈日洒满麦田,如金黄色的波浪,随着生命的起伏而涌动。他看到的就是画面所呈现的——除了一排紫罗兰色的小山,全是金黄色的。这种富有生命力的颜色,在自然的永恒循环中,代表希望,也暗示着生命经历辉煌过后的陨落。

文森特·梵高

《麦田收割者》

布面油画,73.2 × 92.7 cm,1889

图片来源: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梵高基金会)

他最具典型意义的幻象作品《星夜》创作于1889年6月,那是他第二次精神崩溃后,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这件作品可以看到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画法,但却给人以陌生又缥缈的感觉。那火焰般笔触下的宇宙是超越自然的。梵高在这件作品中,冲破了对技法的理性继承,那是一种来自直觉的行动,奔放、果断,没有犹豫且真诚——他看到的是幻象,就画出了幻象。

文森特·梵高

《星夜》

布面油画,73 × 92.1 cm,1889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利利·P·布利斯遗赠

梵高一生画过很多题材,但 唯一不变的是对色彩的深爱 。辉煌的、灿烂的,甚至是未经精心调和的“笨拙”的色彩,在他的笔下散发着原始且深邃的意义。这也是梵高不同于其他印象派画家的独特之处。然而,他通过色彩对这个世界的表现,并不是像初生孩童那般依靠的是原始生命的感知力,他的感知力与他的感情是高度一致的。这种对色彩的敏感,与点彩派的理性色彩分析不同,是来自于梵高对他生活的这个世界,对人类情感的直觉。

文森特·梵高

《盛开的果园》

布面油画,73.2 × 93.1 cm,1889

图片来源: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梵高基金会)

“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正在获得效果,这种效果通过黄色(比绘画史上任何黄色都更辉煌、更饱和)或蓝色(像无底洞一般深的蓝色)来取得的。虽然他的大部分色彩观念用来表达对人物和自然的爱,但他对较深的色彩十分敏感,所以在谈到《夜咖啡馆》时,他说: ‘我试图用红色和绿色为手段,来表现人类可怕的激情。’ ”阿纳森解读梵高的色彩运用时说。

文森特·梵高

《夜咖啡馆》

布面油画,69.9 × 88.9 cm,1888

耶鲁大学艺术馆 斯蒂芬·C·克拉克遗赠

3代你体验

短视频平台通过大数据对高流量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得出几类破解流量密码的类目,其中有一个是 “代你体验” 。字面意思,就是代你去你去不到的地方,代你去吃你吃不到的东西,代你体验你所体验不到的经历。

艺术似乎也有这种属性。艺术家的作品,是个人的体验,也是一个时代、一部分人群的集体体验。这些串联艺术家一生的创作,往往也是他们心血的凝结,是他们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是他们对现实作出判断的态度……而这些,也是他们代观众体验的不同人生。

文森特·梵高

《有兔子的风景》

布面油画,32.7 × 40.6 cm,1889

图片来源: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梵高基金会)

真正好的艺术作品,不会通过虚假的夸大来掩饰毫无价值的思想,真正的艺术家也不会滥用美的权力。毛姆曾写道:“艺术家必须经过灵魂的折磨,才能从混沌的世界中把它诠释出来。美被诠释出来以后,它并不打算让所有人都能看到。想要认出它,这个人必须体验艺术家所做的冒险。”

也许,在梵高这里,我们应该把“代你体验”改为“带你体验”,体验他的孤独、他的执着、他的纠结……在他的画面前,短暂成为一个精神世界的漂泊者,在寻找永久的精神家园的航程中,与真实的自己相遇。

回到最开始的那个疑问:为什么梵高被一展再展?为什么人们看不腻梵高?也许,只有当你站在梵高的画作前,才会得到答案。

文森特·梵高

《鞋》

布面油画,38.1 × 45.3 cm,1886

图片来源: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梵高基金会)

0 阅读:5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