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无家别》写尽了战争导致无家者无处诉说无家可别的悲哀

长安听雨 2023-05-24 16:08:57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唐朝六十万大军败于邺城,国家局势十分危急。为了迅速补充兵力,统治者实行了无限制、无章法、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现象,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写成“三吏三别”六首诗作。这首《无家别》是“三别”的第三篇,叙写了一个邺城败后还乡无家可归、重又被征的军人,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的残酷现实,反映出当时农村的凋敝荒芜以及战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无家别

(唐代)杜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主人公在安史之乱后回乡所见。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沿途看见的是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什么都没有,唯有一片蒿草蒺藜(也就是野草)。“寂寞”二字,既渲染满目萧条的景象,又表现出主人公触目伤怀的悲凉心情。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接近村庄,看到原来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世乱”二字与“天宝后”呼应,写出了安史之乱是导致今昔变化的原因,也点明了“无家”可“别”的根源。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快到村庄,先打听一下乡亲们的境况。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一个“寻”字刻画入微,相当传神。家乡的“旧蹊”走过千百趟,闭着眼都不会迷路,如今却要“寻”,由此可见战争已经破坏了旧时面貌,早被蒿藜淹没了。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进入村巷,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一条“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来到村庄,如今遇到的却是竖毛怒叫的狐狸,一见“我”就脊毛直竖,冲着“我”怒叫。活画出一幅人烟灭绝、田庐荒废的惨象。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遍访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发现只有“一二老寡妻”还活着!

第二部分,写主人公在安史之乱后回乡所感。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以宿鸟为喻,表现了留恋乡土的感情。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写主人公怀着悲哀的感情又开始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劳动,希望能在家乡活下去,不管多么贫困和孤独!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刚一回村,县吏就知道了,又又被抓走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这次虽然在本州服役,但内顾一无所有,既无人为“我”送行,又无东西可携带,怎能不令“我”伤心!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已令人伤感;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但既然当兵,将来终归要远去前线的,真是前途迷茫,未知葬身何处!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现在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在“我”五年从军期间死去了!死后又得不到“我”的埋葬,以致委骨沟溪!这使“我”一辈子都难过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0 阅读:363
评论列表
  • 2023-07-26 14:46

    乱世颠沛的迷惘,盛世奔波的迷茫。唯有怀揣梦想,唯有怀揣梦想!

  • 2023-07-26 17:20

    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长安听雨

简介:读唐诗宋词 看远方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