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来难以被别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纳、似乎根本无处安放的感受,其实就是来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来自你与父母的关系。这是一个真相,我们必须尊重的真相。——武志红我们这一代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原生家庭的问题。那些过往人生中不愉快的经历起因,都或多或少地指向了一个地方——我们的原生家庭,尽管有时候我们可能并不愿意承认。但这确实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问题。我在2018年年初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叫《30岁的人,尽孝请理性》,彼时还没有认识到原生家庭的问题,但已经隐隐约约感觉到了一些不妥之处,于是便从孝道这个点上切入,谈论了一些在尽孝方面的思考。但如今回头去看,其实理性尽孝的本质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我们怎么处理自己和原生家庭的关系问题。人的成长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这其中包含了诸多心理学层面的东西,但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心理学专家,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心理学”是什么,所以并不能认识到更为本质的东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从儿童时代一步步成长为成年人,再从孩子身份转变为父母身份,我们性格中显性及隐性的缺陷问题,它们的由来是什么?哪些是从原生家庭里带来的?哪些是因为原生家庭产生的?哪些是后天自己养成的?哪些又被我们带到了成年而去影响我们自己的下一代?这些都是需要探讨的。在电视剧《小巷人家》里,一向以孝为重的庄超英,并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女儿和外甥,都不愿到自己的父母家里去,每次提到去老人家里,孩子们总是各种拖延找借口,这让他意外,也气愤不已。也许在他看来,这便是“不孝”的体现。细究原因,便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第一,庄超英的成长环境。庄超英自己都没有想过这样一个惨痛的现实问题,甚至人到中年,也未曾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那便是父母从他还小的时候,就一直对他进行长期的PUA教育。以前的人并不知道PUA(精神控制及打压)为何物,但事实上许多人却早已深谙PUA之道。庄超英兄妹三人,他是老大,下面还有一弟一妹。在庄超英还小的时候,父母就不断地教育他,当老大的要懂事,要让着弟弟妹妹,你吃饭少吃一口,弟弟就能多吃一口(庄家重男轻女思想极其严重,妹妹庄桦林并不在父母的偏爱范畴里);要学会吃苦,要多吃苦,工作后的工资都要上交给家里,直到庄超英结婚甚至有了自己的一儿一女后,还要把自己三分之一的工资上交给父母,一直持续了很多年;咱们家里不容易,供你上学,我们没少到邻居家里低三下四地借钱,为了你,我们吃了多少苦,你长大了可不能不孝顺;在这样长期的精神控制下,庄超英已经养成了一种“吃苦光荣”“吃苦耐劳就意味着懂事”“老大就应该多担当”“儿女对父母就应该毫无保留地付出”的刻板思想。这样的话,乍听之下,似乎挺有道理,也很符合我们传统文化里的孝道要求。但细究到现实情况里,就不是那么合情合理了。比如,老大要吃苦多担当,那老二去哪里了?老三干什么?凭什么老大就要比弟弟妹妹们多担当?庄朝英的弟弟便坐享了哥哥努力工作换来的所有红利,父母拿着老大的工资给老二结婚用,甚至隔三岔五地提出,让老二的两个孩子去老大家里住,美其名曰方便庄超英给孩子们辅导工作,实际内心里的小算盘是吃住都在庄超英家里。因为那个年代大多数家庭都吃不饱,庄超英自己的儿子女儿也经常饿着肚子,营养不良。再者,居住条件也有限,一家四口挤在一个房间里,已经很是勉强了,哪里还能再容得下两个半大小子?但庄超英并不知道怎么拒绝父母的要求,在他眼里,拒绝父母就是不孝,父母所有的要求都是合理的,毕竟自己是他们生养的,毕竟他们曾经为了养活自己吃了那么多的苦。第二,父母对庄超英的态度。庄朝英的父母对庄超英是什么态度?是非常明显的利用关系。利用老大的“长板”去补老二的“短板”,既然你有能力、挣得多,就多帮帮你弟弟。明着帮肯定也不合适,毕竟你也有了自己的家庭,你老婆也未必乐意,那我就以孝顺的名义去牵制你,你把挣来的工资拿出一部分来孝顺我们,每个月都要上交,我们再转移给你弟弟,这样不就可以了嘛。这样的行为,听上去似乎很离谱,但在大多数家庭(尤其是子女众多的农村家庭)都是很常见的。大家都会把重点放在“孝道”上面,而不会去细究合不合理的问题,因为谁要撇开“孝道”而去谈公平,那这个人肯定就有问题,要么不孝顺,要么格局小,过于斤斤计较。在子女众多的家庭,不偏心是不可能的,一碗水很难端平。但偏心偏爱也应该有一定的限度,年长的不应该成为赚钱养家的机器,年幼的也不应该成为蜜糖罐里的坐享其成者。第三,父母对小孩子们的态度。理论上,从父母对妹妹的态度上,庄超英就应该明白“重男轻女”在父母的思想观念里有多么严重。但当自己的女儿表现出不愿意到父母家里看望她的爷爷奶奶时,庄超英还是很生气。他不知道的是,自己的父亲曾掌掴自己的女儿,就因为她是个女孩儿,她不重要。当然了,后来庄超英还是知道了这件事情,但他也并没有怒气冲冲地去找父母理论,而是表现得很平淡。愚孝的思想,已经彻底荼毒了这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百善孝为先,这句话永远正确,但前提是这里的“孝”,必得合情合理。在相对公平的条件下,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为了现有家庭而舍弃原生家庭,也不要为了原生家庭而伤害现有家庭。我为什么会在第五期百日共读计划里安排《原生家庭》这样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并不是想要大家去声讨我们的父母,因为追责是没有意义的,他们也是时代的“受害者”。那个年代,绝大多数的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并不知道“教育”为何物,更不会去思考,自己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以及日常的行为模式,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们需要做的是警示自己,在对自己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上,避免自己重走父母的老路,也避免让我们的子女成为“原生家庭”的下一个受害者。
《小巷人家》:中年男人的“愚孝”,有时会毁了整个家庭
笔墨之林
2025-01-16 16:09:3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