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一部历史学著作,由讲稿整理而成,因而深入浅出,让人读起来甘之如饴。历代政治是一个大命题,作者没有面面俱到,主要从人事和制度两方面重点考察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得失。随着作者的笔触,我们渐渐从眼花缭乱的朝代更叠、皇朝兴衰、百姓疾苦的表象中,触摸到深藏其背后的政治规律和内在逻辑,这实在是一部可资后人以镜鉴的好作品。
拱宸桥。摄于2024年11月20日,杭州。制度是政治的框架和根本,好的制度可以让皇朝兴盛,百姓安居。政治制度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本书侧重讲了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选举、财经赋税、国防兵役等制度。其中,政府组织及百官职权方面,包括皇室与政府的关系、中央政府的组织以及地方政府的结构。比如,汉代的中央政府包括三公和九卿,而唐代则实行三省六部制。考试选举制度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如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以及隋唐以后的科举制。财经赋税制度方面,分析了不同朝代的税收政策和经济管理,如汉代的三十税一、唐代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国防兵役制度方面,介绍了各个朝代的军事组织和兵役安排,如汉代的府兵制、唐代的府兵制与募兵制并存以及宋代的更戍法。等等。这些制度可谓为立国之本,作者既讲述了其历史的变迁,又重视对当下时代特征的把握,并指出了其优缺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京杭大运河。摄于2024年12月20日,杭州。政治制度有一个发展流变的过程,中国历朝历代的制度的利弊得失各有不同。钱穆说:“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决不能有利无弊。任何一制度,亦决不能历久而不变。”他综合分析了传统政治中一些不好的趋势,以资当下之镜鉴。比如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这主要集中体现在皇室和政府的职权,以及中央与地方的职权划分的变化上。就皇权与相权这一关系来说,汉唐相对比较合理,汉朝中央政府包括三公九卿,皇帝是国家的元首,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政府的职权更加突出。宋代相权较唐代低落得多。而至明、清两代,一切大权就集中到皇帝身上,尤其清代比明代更独裁,治理国家变成皇帝一个人的事。就中央与地方的职权划分上,汉代地方政府分郡县两级,郡的长官“太守”地位与中央的九卿平等;唐代不如汉代,地方长官职权比重降低;宋代地方行政相比汉唐则太差;明清两代则更差。金清港夜景。摄于2024年11月23日,温岭新河。政治制度与当时的现实和历史文化密不可分。钱穆先生对于历代的政治制度,他说:“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以往的历史意见。” 更不能“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历代的政治传统。对于写作本书,他说:“我将纯从历史事实上,来比较它的好坏;根据当时人的意见,来说明它的得失。”钱穆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贯穿于整部著作之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是中国历史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入分析举例,旁征博引,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中国政治比西方先进步,这是历史事实,不是民族夸大。”同时,提出了政治制度的本源和适应性。他在序中说:“再则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和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为此他在每介绍一项制度时,总是尽量把时代背景讲清楚。比如在讲述宋代兵役制度时,介绍了宋建国后严峻的形势,北方有强大的辽,都城开封易攻难守。所以不敢轻易开战。其兵役也只能“养兵而不能打仗,明知不能打仗而又不得不养兵”。古韵。摄于2024年12月1日,绍兴兰亭。钱穆说:“制度是死的,人事是活的,死的制度绝对不能完全配合上活的人事。”意思是人事并不会完全随着制度的改变而改变,制度并不能完全决定人事的安排。反而应该是“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而文章结尾处他强调:“历史终是客观事实,历史没有不对的,不对的是我们不注重历史,不把历史做参考。”他明确告诉我们,历史就在那里摆着,不可逆转,变化的是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我们应该可以运用好历史,其得失可资当下镜鉴。——2024年12月15日深秋。摄于2024年12月9日,黄岩长潭水库。作者:阿风,第五期百日共读计划成员。历史不可逆转得失可资镜鉴——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笔墨之林
2025-01-16 16:05:4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