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料酒醋到底怎么挑?看这一篇就够了

饕餮之声美食 2025-03-13 05:53:14

来源:企鹅吃喝指南

家庭厨房最刚需,门道也最深的,就是酱油蚝油醋这些调味料。

这些年我们也认真做了不少研究,酱油、醋、蚝油....每一篇,都是自费几千块,从便宜到贵买来各种产品,拉上行业里专业产品经理、厨师一起集中测评的。

每次测评产品都是几十瓶起步,场面都是这样的。

之前文章,都是按照单品类来测评,比较分散(也比较长),所以至今后台还是每天在收到“酱油怎么买?”、“醋怎么买?”的私信提问。

那索性给大家整理一个精简大汇总,直接能拿走方法论照抄的那种。

文章干货巨多,具体会分为以下4部分,应该基本可以解决很多人的疑问,以及辨别一些智商税。

1️⃣酱油:10元和100元的酱油区别在哪?越贵越好吗?日本酱油比国产酱油更好吗?减盐酱油是不是智商税?最推荐的酱油品牌?

2️⃣醋:山西醋比镇江醋好吗?香醋和米醋和白醋的区别?家用做菜到底什么醋最好?

3️⃣料酒:料酒VS黄酒做菜哪个更香?推荐什么牌子的无添加料酒?

4️⃣蚝油:便宜和贵差价38倍,如何挑到【少糖+少淀粉+少色素】(还不贵)的真 · 蚝油?

我们花了几万块写出来(以及冒着钠摄入量超标的健康风险)的这篇购买指南,希望能为你购买调味料省下更多冤枉钱,如果你也喜欢,欢迎转发给你身边的亲友们!❤️。

01

酱油篇

1、最基本一步

先区分酱油、生抽、老抽

很多人不知道到底生抽、老抽及酱油之间,到底什么区别,我们先来明确下定义:生抽老抽都属于酱油。抽是啥意思呢?酱油酿好后,是个半固半稀状态,要把原汁提取出来,即固液分离。现代生产都用压榨法,而传统酿造里,酱油是被“抽”出来的。

生抽是酱油压榨前几道油调配而成,鲜味物质(氨基酸)比较丰富,功能是提味;

老抽则是抽取完生抽后,剩下的几道油,鲜味物质少,也不咋咸,然后往里面添加焦糖色——功能是红烧上色,同时不提供太多咸度。(如果单靠生抽,要加很多才能有很深的颜色,就会过咸)

草菇老抽,不是用草菇酿的,是在老抽基础上添加了草菇

市面上的“红烧酱油”,本质就是生抽老抽二合一:咸度鲜味跟生抽差不多,但比普通生抽的颜色更深,因此既能提供鲜味,又能红烧上色。

我们觉得类似产品很鸡肋。因为它其实就是同品牌的基础款生抽+鲜味剂+更多焦糖色,却卖得比基础款生抽更贵,应用范围也不算广泛。

那相近价位,完全可以选择一些品质更好、本身颜色就较深的无添加酱油(只是他们没有用“红烧酱油”四个字宣传自己,而实际上就是兼具生抽老抽二合一的功能,比如福建宝藏品牌古龙)。

2、配料表越短越好吗?

酱油的背标信息很多,但酱油的酿造原料其实就四样:黄豆、小麦、食用盐、水,没了。

虽然不是配料表长就一定不好,但一般有底气只用这四种原料的酱油,我们试下来都是好东西里的好东西。酱香尤其浓郁,做红烧炖煮真的加分。

其他添加剂呢,可以说非必要元素,但有些也不必太害怕:

提鲜作用:谷氨酸钠(味精主要成分),5‘-呈味核苷酸二钠(超级鸡精),5’-肌苷酸二钠,酵母提取物(提炼方式不同,但一般来说鲜味相对自然)

增甜作用:白砂糖/三氯蔗糖/蔗糖素/甘草酸三钾

颜色好看+调整咸甜口感:焦糖色

防腐剂:山梨酸钾/苯甲酸钠

这些添加剂都是合法合规,一瓶酱油的添加量其实也不多,不用太过介意。有底气做到不加这些的酱油,往往鲜得更自然,但也更贵,大家可以各取所需。

3、酿造时间越长越好吗?

总结来说,酿造时间越长越贵风味越高级,但未必都适合厨房家庭使用。

具体来说:90-120天算短,很多品牌大字宣传的180天是好吃的基准线,做到了是应该的不值得夸。

1~2年的酿造时间的酱油,经过长时间陈酿,酱油会发展出更复杂、特殊的风味,这是通过加味精无法达到的效果。

我们也查到了数据来证明:酿的时间越久,总氨基酸在增加,而且其中的鲜味、甜味氨基酸增加,而苦味氨基酸在减少。

讲人话就是,越来越鲜甜,苦感也越来越少。

但注意了:家用最好用百搭的产品,往往是不到一年的酱油。

因为我们试下来发现:一年以上的老酱油,往往更浓+更咸——直接蘸食是会偏咸的,炒菜红烧稍微手抖放多也会偏咸,量不太好把握。

比如千禾的180天和380天,如果你是厨房新手,推荐你买180天,无论是蘸食还是烧菜都不容易出错;但如果你是经常做饭+擅长调整咸淡的,推荐你380天,下锅一瞬间就是更香。

4、区别浓淡风格

看脱脂大豆 VS 全黄豆

很多人觉得全豆酱油更好,脱脂大豆就是黑心降低成本.....其实真的不是这么简单!!

脱脂大豆 VS 全豆是两种酿造风格流派,不分优劣:

脱脂大豆派系:很多是密闭发酵罐,酱体偏轻,香气口感偏清爽(代表:万字等日本酱油、欣和六月鲜、鲁花等山东籍酱油);

全豆派系:很多是露天,强调要“晒”,酱体更浓重,豉香更浓(代表:广东的海天)。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习惯偏好+使用场景来选择:

比如烧菜,如果你想要酱色浓重的,选全豆;比如有时炒蔬菜只想要酱油提供一点清爽酱香同时菜色保持清亮,脱脂大豆酱油就是不错的选择。

蘸食,尤其推荐脱脂大豆派系的,比如六月鲜的8g轻盐,空口蘸不咸,还带清透的自然甘甜,能让你的水煮菜/白切鸡都好吃一点点。

5、单独说说黑豆酱油

相比黄豆酱油,黑豆酱油往往更香甜鲜美,底色有种近似洋葱焦化,甚至微弱的水果甜香,酱香浓度与咸度也更低。

用来炒菜时,这种黑豆的甜香,尤为突出。

我们试着用五种不同价格的酱油炒饭,在不加其他调味的情况下,黑豆酱油是全场最香的,甚至比最贵的一款还要香。

黑豆的成本几乎是黄豆两倍,所以舍得用黑豆的厂家,大多走高端路线,出品也很走心:

最甜的黑豆酱油,是台湾有一种酱油类型,叫做“荫油”。

比如这款,纯黑豆酿的,连小麦都不加,酿造时加的盐水少,酿造时间不会超过半年,走的就是酱味偏淡的路线,然后加白糖加甘草调味,整体就是又轻又甜的,甚至有点水果甜。

6、减盐酱油更好更健康吗?

很多品牌通过兑水稀释来实现减盐——钠确实减少了,氨基酸含量也减少了。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薄盐生抽比普通生抽还便宜......毕竟就只是瓶二级酱油,所以要加更多的糖和味精来补充鲜甜感。

但也有减盐不减鲜的,比如我们回购最多的六月鲜的轻盐酱油,购物车记录是这样的,大概3周就要用掉一瓶,刚需!

这款是李锦记薄盐生抽价格的三倍,配料表没有味精,氨基酸态氮依然能达到特级标准,所谓减盐不减鲜。

这款不通过稀释,而是电渗析脱盐,还申请了专利。鲜甜的同时,钠含量是真的低:只有306mg/100mL。这是什么概念?普通酱油是700-1000mg,大部分减盐酱油也就低到400-500mg。

Tips:六月鲜轻盐有两款:轻盐8g蘸食的回甘比轻盐10g明显,但烧菜会偏淡,对比之下轻盐10g的应用场景更多。

最后,以下几个概念可以适当祛魅

酱油等级不需要太过在意,因为酱油等级是按照【氨基酸含量】来划分的,但这个指标可以通过加味精来作弊。

所以市面上特级酱油比一级二级都多,很多8块钱一大瓶的酱油都是特级酱油,但并不一定好吃,“特级”没什么参考价值。

味极鲜是个品类,本质就是生抽+味精,却比普通特级生抽贵,很多人以为它会更鲜,但其实并没有。

但有个东西叫美极鲜,我们不止一次被身边大厨推荐,鲜甜味调得跟普通酱油不太一样,红烧肉或者家烧海鲜能吃出明显不同,大家可以买回来试试!

传统套酿/双璜工艺/子母酱油,价格比普通酱油贵出不少,并没有太明显的“更好吃”,可以看价格自己决定入手。

这类酱油其实就是在发酵时用酱油代替盐水——用酱油酿酱油,相当于双倍黄豆,只出一份酱油,浓度自然更高。

我们买到单价最贵的酱油:湖州的老恒和太油(150ml300元),就是套酿工艺,而且循环了四次。酿好的酱油倒入发酵中的大豆,酿出来的酱油再倒入新一波大豆

鲜确实是很鲜的,但一般人都不能从灵魂深处体会到300元/150ml的鲜......

问了一些专业大厨,他们也觉得双璜/套酿工艺,并没有明显提升鲜味,但会有更浓的酱味,颜色也更深。

如果想试试这种风格,致美斋的双璜生抽就不错——广州老字号品牌,酱香豉香都挺到位,十几块一瓶,性价比很高!

我们还写过更多具体地方品牌酱油种草,可以看这篇文章

02

醋篇

酱油有比较统一的好坏之分,但我们研究了上百瓶醋之后发现,它没法统一好坏标准!

举个例子:下面两瓶差价4倍,一瓶5年陈山西纯粮老陈醋,和一瓶食用酒精为原料的白醋,大部分人会觉得老陈醋更好吧?

但其实并不是!

因为更重要的因素,是你的使用场景:比如吃面食,老陈醋更搭配;但比如做腌泡菜/酸辣复合味型,白醋可能更百搭好用。

所以,不同地区的醋相差很大(主要因为原料不同,高粱/麦麸/糯米/大米),其实不能相比好坏,我们自己的经验是:要搞清楚他们的酸味区别,并且用对场合。

所以我们简单按照日常使用场景,分开讨论:

先说深色醋

镇江香醋,是我们试下来最百搭的一种醋的类型。

口感不会像老陈醋那么重,适合凉拌;有一定风味,酸度适中,还能够经得起高温检验,炖煮也完全OK。这还是所有醋里普及度最高的一种醋,好用程度不用我们多说。

牌子上怎么选择呢?

恒顺这个牌子,确实做得最好。但恒顺的产品也是真的多,单单是便宜的基础款,就有“镇江香醋”和“恒顺香醋”之分。它们执行的标准也不一样,镇江香醋是GB 18623(镇江香醋标准),恒顺香醋是GB 18187(普通酿造食醋标准)。

“镇江香醋”在发酵工艺上规定更严格,出品也确实更好。

价格上:12.9元的K型糯米原酿是性价比之选(比它便宜的都多少能在蘸食时感受到缺陷),上不封顶,但贵于五年陈(24.9元)的,细微的区别就属于可以但没必要了。

想要醋味更浓重一点,那就看山西老陈醋。

因为它比其他黑醋多一步工艺:熏醅,这一步能带来特殊的烟熏气息,在粮食香的基础上多一重香料香,很适合蘸饺子。

而且陈醋的酸味醇厚,适合热烹——咨询了不少厨师,都说香醋更适合凉拌,而陈醋更适合热菜,高温下也能保持。

像红烧焖鱼、糖醋肉、山西过油肉这些浓重的荤菜,就很适合放点陈醋,解腻提味:

但便宜的老陈醋容易有苦味。陈醋比其他黑醋更容易出现苦味:因为它主要原料是高梁,容易出现苦涩感。镇江香醋主要是糯米。

要做到从入口到收尾都没有苦味、酸度不水且能支撑起香气的好喝老陈醋,基本都在15元以上,比如宁化府,年份越老越好(年份越老,酸度越柔和,风味越醇厚)。

用醋量大的,推荐厨韵(38元/5斤)。不是什么大牌,就是山西人家里自己酿的手工醋,看上去土得掉渣,没想到一口真香:

严格来说,它的发酵原料里除了高梁还有玉米,并不能算真正的山西老陈醋。(山西老陈醋的国家标准GB 19777不允许放玉米,普通酿造食醋的标准GB18187允许)

再贵一点的,建议试试水塔牌。别买便宜的,要买6年以上的水塔,不仅有甘甜味,还都有种很特别的肉香!

如果既想要跟山西醋一样配面食的醋,又不想要山西醋那么浓重的酸,推荐岐山醋(岐山臊子面的灵魂用醋),更活泼明快柔和,而且不会盖过汤面/拌面原本的底味。(酸味不是闯入,而是很自然地融入)

奥乐齐自有品牌的黑醋,就在众多类型黑醋里,选了岐山醋(看背标,是找当地最出名的老厂定制的),我们也买回来试了,比陈醋更百搭好用不挑人,蛮推荐的

还有一种很适合红烧/糖醋的小众黑醋:天津独流老醋。

因为独特工艺,它比别的黑醋的苦味涩味更轻,甜感尤其饱满(没加糖,陈酿带来的甜感),风味集中度很高,甚至有点像话梅糖。

有了这种醋,能让你的红烧糖醋的个性更鲜明,甚至带点淡淡的酸甜果味,去腥又清新。

它在酿造上有两处跟别人不太一样:

1、高梁要去壳,能减少涩味。

2、山西陈醋和镇江香醋都是陈酿醋液,而独流老醋是先让醋醅经过陈年,再把醋淋出来,酸甜感会更浓更集中。

跟镇江香醋、山西老陈醋一样,它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国家有专门的独流老醋生产标准号:GB/T 19461。

不过哦,天津老醋的产品线也很杂,有些便宜的味道很差很差,且执行的也不是独流老醋的酿造标准,请认准这瓶6年的!

本地菜系还是更适配本地的醋

山西醋属于个性抢眼的品类,如果要来烧别的菜系,容易产生冲撞(醋会盖过辣香,有些抢戏),但还是最推荐当地菜系里的醋。

比如湘菜味型用玉和醋:糯米醋,但很特别地加了香辛料(紫苏八角茴香等)。

这简直就是湖南人为湘菜量身定制的醋:每一分酸,每一种香料在不同维度的辛香,都跟辣椒豆豉这些湘菜里基本调味料完美契合互补。

比如川菜麻辣味型用保宁醋,也是所有川渝面馆的标配——换成陈醋或是别的醋,虽然不难吃,但都不如保宁醋和谐。

它不像很多地方的醋多少偏咸/偏甜——毕竟四川人擅长复合调味,所以醋就是纯粹的酸;

而且保宁醋其实是四大名醋里乙酸偏少,而乳酸含量最多的,所以酸得轻盈,用它来做酸辣包菜(炝莲花白),酸度比香醋陈醋更明亮、提味。

最能提鲜:浙江米醋。

(浙江红醋/玫瑰醋,是很多浙江人的骄傲吧

色如玫瑰,因为有一种叫红曲菌参与发酵,也是绍兴黄酒的重要菌种,所以你会发现浙江的醋多少带点黄酒鲜味。

而且酸度柔和,酿造时放了盐,偏咸鲜风格——所以当地人喜欢用它蘸小笼包、生煎、锅贴。

温州人喜欢用它调蒜泥醋:玫瑰醋带来酒香,酱油带来咸鲜,蒜泥的辛辣是最后的点睛——做蘸水或拌面,这是温州人日常里的万能调味公式。

推荐两款浙江米醋,用途上有稍微差异,但都是海鲜好搭档。

湖州的老恒和玫瑰米醋,是玫瑰醋里酒香最浓的,海鲜绝配。老恒和玫瑰米醋有陈酿三年、五年、十年的,年份久的后段酸味会更持久,但差别不大,买三五年的绝对够用了!

这种醋适合热烹,比如清淡挂的浙江家烧放一点,酒香和鲜味啊,都能提升不少。老菜谱里的西湖醋鱼,就会指定用这种醋。而且它跟直接放料酒不一样:料酒一般放得早,主要为了去腥,最后尝不出酒香,若放得晚,酒味又容易抢戏;而玫瑰醋在最后放,能感受到酒香,但又是轻柔细腻的,配合淡淡酸味,非常点睛!

另一枚宝藏,是金钟牌浙江红醋,很多老饕去宁波必买的土特产。

它在酒味没有老恒和那么重,整体的米甜、酸度、酒香都更平衡,蘸白灼海鲜口味颇佳。

再说功能更专一的浅色醋

问过不少厨师后,总体来说浅色醋,最适合以下三种:

用法一:适合在清炒蔬菜时做“锅边醋”,不遮盖菜色,又提香增鲜。

比如炒西葫芦出锅前淋一点,整个鲜味层次都提亮了,甚至,西葫芦本身的甜感也会变得丰富。

用法二:直接蘸,尤其适合比较浓重的卤味。在潮汕吃卤鹅,一定会配类似酸度高昂的醋解腻、提鲜。有研究表明:酸味能明显提升氨基酸带来的鲜感。

用法三:搭配酱油,做清爽向的凉拌/泡菜的酱汁。

这类“浅色醋”,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种:①酸度明显的、②酸度柔和的,用法略有不同。

酸度明显的:恒顺6°白醋、珠江桥9°米醋都是不出错的便宜口粮选择。

但最推荐桃溪牌永春白米醋,酸度清新明亮,但又不会太刺激;还有种很浓郁的大米发酵鲜,比很多米醋都更浓郁。

这是四大名醋之一,永春老醋(黑醋)旗下一支白米醋,跟永春老醋是一脉相承的风格

难怪福建人喜欢用【永春醋+酱油】蘸小海鲜:酸味正正好,完全不会盖过食材本味,同时发酵鲜味如清风般吹拂包裹住食材,很治愈。

愿意多花一点钱的话,再推荐你一款有特色的:

十全米醋(17.8/250ml),来自台湾,可以说是糯米醋的典范:标准且浓郁的酒酿发酵酸+糯米圆子的甜香,充分凸显糯米醋的魅力所在。

而且它属于“后酸型”的醋,即入口不酸,后段才逐渐开始酸——这就很适合蘸白肉。

入口时肉鲜不会被盖过,嚼到后面肉味没了,正好醋里的香甜出来了,在肉纤维间缓缓释放,很是美妙~

不太喜欢酸味尖锐的朋友,这几款都不错:宝鼎天鱼的康乐醋、上海米醋、徐州万通米醋。

具体到做菜上,用这类醋并非为了明显的酸味,而是借由柔和的微酸来提升鲜味,达到整体的平衡(“润物细无声”),

比如,我们分别用上海米醋和高酸白醋做了酸辣土豆丝,前者是最快被抢光的:因为更有鲜香层次,酸度不高但正正好解腻爽口,让人吃一口就想夹第二口......

噢对,这类醋还有一个隐藏用法:番茄肉酱/番茄炒蛋时放一点,能弥补番茄在果酸上的不足(但又不会酸得突兀)。

03

料酒篇

研究了市面上十几个牌子料酒的背标发现:挑料酒看产品标准号、质量分级、酒精度都不太靠谱。

为啥?

比较常用的料酒标准是《SB/T10416-2007调味料酒标准》,要求不算严格,可以添加食用酒精、食品添加剂,也没有质量分级,所以单从标准号,看不出料酒的好坏。

还有的牌子执行的不是国家标准而是企业标准,更加难以比较......

试过几十瓶料酒后,我们总结出几个要点:

1、看配料表,越干净越好

料酒的本质就是调了味的酒,所以核心组成就是【酒】+【香辛料、盐】。

那么理想的0添加料酒,配料表就该这么短。

但很多人买到的料酒,配料表这么长。添加剂主要分几类:

原酒度数不够加食用酒精原酒鲜味氨基酸不够加增鲜剂(呈味核苷酸二钠,酱油里也经常放)原酒颜色不够深加焦糖色

这两种料酒,区别大吗?很大。

光闻就能闻出来:0添加料酒有更浓的酒香,而添加剂堆砌的“精制料酒”则几乎没有酒香,以香料+味精汤香气为主。

如果只是炒菜时放一点,区别并不大。(因为你还会放别的调料比如酱油,所以料酒带来的细微差别可以忽略)

但需要大量料酒的场景:腌肉、烹煮海鲜、红烧炖煮......加了增鲜剂的料酒很容易带来不愉悦的“假鲜”。

为啥还是强烈推荐买无添加呢?

重点来了:0添加和有添加料酒的价格差距不大,都在10元以内,完全可以多花两块钱买0添加的——鲜味会更自然,酒香也会明显很多。

2、看品牌的调味风格

都是0添加料酒,区别也非常大。

因为每个品牌,根据所在地区的酿酒习惯、口味习惯,选择的酿酒原料不同,比如:

【大米+小麦】,酒香偏重,比如老恒和、海天;

【大米+糯米】,酒香更细腻纤柔,比如千禾;

【大米】,有一点酒酿、发酵米糕香气,比如应物,挺特别,做菜还挺香的。

不分好坏!只是每家个性不同,大家可以按自己口味偏好选购。我们也总结出了一些挑选tips。

喜欢酒味重的:选老恒和,浙江老牌子,黄酒个性突出,尤其镇得住江浙一带浓油赤酱的菜,炖鸡汤也会更香醇。

不喜欢酒味重的,可以选:

千禾:川菜大厨常用的牌子,香料味出挑,是川渝地区那种复杂浓郁的混合香料(有丁香、花椒、茴香等),添加了糯米,有微微发酵的米香,适合家里常做川湘菜的朋友;

海天0金标:酒香和香料彼此平衡,还有股肉类的荤鲜(跟谷物发酵产生的氨基酸种类有关);

山东玉兔应物:纯大米发酵,酒香特别干净,很像清酒,但多了点香辛料味,适合给清淡的菜增加层次。

还有些0添加料酒会放葱姜增味,去腥提香效果更好。

比如盒马的三年陈葱姜料酒

,葱姜味就挺明显,跟酒体融合得也好,炒肉时不想切葱姜还能小小偷个懒

3、同一品牌,看年份

并不是年份越老越好!

比如千和0添加料酒,三年陈已经很好用很全能了,六年陈的老酒香更重,腌过的肉炒出来更香。但是:

如果手抖放多、或炒菜中后段才放料酒,六年陈的酒精蒸发不彻底,残留的酒味不一定人见人爱。

总结:三年陈对小白更友好,追求香气又不介意差价的进阶选手可以买更老年份。

大于六年陈的酒,一般就不会加盐加香辛料调味制成料酒了,而是不调味,直接作为黄酒/花雕来卖。(比如常见的古越龙山、沙洲优黄)

它们比普通料酒甜感更明显,风味酒香都上了一个台阶。

对于一些特定的菜来说是不可替代的:比如上海排队最凶粤菜馆威皇的招牌菜花雕鸡汤煲、比如本帮菜喜欢用花雕来醉白切鸡......普通料酒的酒香是不够的。

但平时做饭,还是加了香辛料的3-5年料酒更好用。

04

蚝油篇

蚝油,可能是大部分人无脑买的调味品(超市有啥买啥)。

如果你实在一点脑子都不想动:喜欢甜鲜的就买李锦记,喜欢鲜咸的就买海天。

如果你想再挑一挑,可以看看展开版的

1、看配料表的原料顺序

蚝汁是蚝油的核心成分,所以在配料表里排得越前越好。

但,很多蚝油配料表第一位都是蚝汁,怎么挑?

细看它们的配料表写法,有的写蚝汁,有的写蚝汁(蚝、水、食用盐),有的写蚝汁(水、蚝、食用盐)。

因为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如果是由2种或以上的配料组成的复合配料,都需要在括号里面按照添加计量按次序标注出来。

所以同等蚝汁添加比例下,蚝汁浓度应该是这样的:

蚝汁 > 蚝汁(蚝、水、食用盐)> 蚝汁(水、蚝、食用盐)> 蚝汁(水、食用盐、蚝)。

2、看蛋白质含量

比如李锦记财神蚝油与旧庄蚝油,配料表第一位都是蚝汁,但旧庄要比财神贵4倍,单纯配料表几乎看不出区别,唯一明显区别就是蛋白质含量(旧庄比财神高一倍)。

我们看了一些论文,虽然蛋白质含量不是证明蚝汁含量高的直接数据,但它其实是蚝汁加工工艺的一个结果反映,与蚝油鲜味丰厚程度是直接挂钩的哦,有文献为例:

但蛋白质含量高不一定就越贵,这一点心得,更适合同品牌的产品对比,

3、不必追求0添加蚝油

99%的蚝油厂家,都会添加盐糖,让蚝汁的咸鲜味更加平衡;淀粉则用来增稠;防腐剂延长使用寿命。

哪怕是80多块一瓶的流浮山裕兴,也和大部分蚝油一个路数:谷氨酸钠与核糖核苷酸二钠-5组合使用。

有一说一,适量添加剂,我们觉得无可厚非,它能让你的蚝油,更好用。

不过,如果你想要试试纯正100%蚝油(又不想花太多钱),推荐深圳的沙井乡蚝油,无味精,连糖和淀粉都没加,配料表只有蚝汁,鲜味是普通蚝油的两倍。

但也更咸(一条9g,炒菜放一条连盐都不用放了),可能对一些人来说蚝的海腥气浓度也偏高了。

所以对于0添加蚝油,大家酌情种草。

好了,今天的干货就井喷到这里了!如果你觉得内容太多,请收藏转发反复阅读~超市货架面前也可以掏出来按图索骥!

如果你还想看更多调味品内容,我们还写过黄油;橄榄油;

想看更多调味料种草,这里有一些下厨作弊利器推荐:酱料网购、腐乳、大厨爱用酱料分享、让一切白煮菜都好吃10倍的盐曲!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