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处于发展过程中.
学生是独特的人:是完整的人;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 异。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是学习的主体;是权责的主体。
二、教师观
职业角色的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学行为的转变: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三、教学观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四、新课程评价观
发展性课程评价:关注、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的多元性、主体性、开放性
新课程评价的特点:
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
五、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进行教学反思
六、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七、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
(1)处理原则
教育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可接受原则、冷处理原则。
(2)处理方法
沉着冷静面对;
机智果断应对;
公平民主处理;
善于总结引导。
八、班主任对后进生的个别教育工作
(1)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
(4)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九、教学过程的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考查频率最高的规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十、教学原则
考查频率较高的原则主要包括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直观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十一、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教师如何进行备课:(1)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2)写好三种计划:学年(学期)教学计划;课题(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上好课的标准: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要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准确;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方法适当;讲究教学艺术;板书有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十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十三、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知行统一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发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十四、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指导实践法)、个人修养法(自我教育法)、品德评价法、角色扮演法、合作学习法。
十五、课堂纪律
1.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3.任务促成的纪律4.自我促成的纪律。
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3.做好课堂监控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5.树立教师权威。
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强化良好行为;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如信号暗示、使用幽默、有意忽视、提问学生、转移注意、移除媒介、正面批评、劝其暂离课堂、利用惩罚等。
十六、学校、家庭与社会的结合
1.学校与家庭的协调方式:互访;通信联系;召开家长会;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
2.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要求:教育要求的一致性;教育作用的互补性;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作用
十七、注意力的培养
培养间接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重视集中注意的自我训练。
十八、学习动机的激发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兴趣;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地运用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