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北伐战争时的涿州保卫战有什么特点?1924年9月18日:中国国民党发表《中国国民党北伐宣言》。

涿州之战,主要是张学良攻坚能力差,傅作义善于防守则是其次。
军阀部队有个特点,就是往往善守不善攻。
为啥?
当年的军阀士兵是这么说的:防御战吗,不难打。通常军队在一个地方依靠阵地防御几天,随后不是敌人被打败撤退,就是我们打败了撤走。防御一方的伤亡不会太大,官兵只需要躲在战壕里面放枪就可以。即便敌人炮弹砸到战壕里面,老兵还能凭借经验有个躲闪的余地。攻坚战就不同了,迎面就是枪林弹雨,谁死谁活都碰运气。
道理就是这样。
军阀的士兵本质是今天的雇佣军,拿钱打仗而已。
那么,雇佣军最低程度要保住自己的性命,因为命没了就什么都没了,要钱也没用。
军阀部队大多擅长防御作战,而不擅长进攻。
冯玉祥的西北军则不同,训练非常严格,尤其突出近战肉搏。西北军有用于近战的手枪队和大刀队,这在军阀军队中是极少见的。
正常来说,军阀部队极少有敢于拼刺刀的,毕竟拼刺极为危险,随时可能送命。
所以冯玉祥的西北军在军阀混战中,那是神一般的存在,胜多负少。

我们言归正传。
1927年,傅作义的晋军奇袭占领河北涿州,赶走了这里的奉军一部。
涿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战略要地。
傅作义占领涿州,就可以封锁平汉铁路,造成奉军南线部队的物资运输遭遇困难。
平汉铁路距离涿州城墙只有千米,来往列车都在守军炮火甚至重机枪的射程内,根本无法行驶。
10月2日,阎锡山给傅作义一份电令:“革命成败在此一举。应本着有敌无我之决心,以十二分之牺牲精神,破釜沉舟,勇猛杀敌"。

傅作义的第四师昼伏夜行,沿着拒马河行军,于11日出其不意攻占涿州。
为了扭转这个被动的局面,太子爷张学良率领奉军第十五师黄师岳部、第二十三师安锡暇部、炮兵第六旅乔芳部及工兵司令柏桂林部等共计3万多人,参加围攻涿州之战斗。
守城的奉军傅作义部,只有不到1万人。
让人惊叹的是,傅作义却在这里坚守了4个月,从1927年9月坚持到1928年1月。

涿州地处平原,并不适合防守的地形。
古往今来的统治者自己知道这个道理,选择在涿州修建高大的城墙。
在民国时期,涿州的古城墙大体完整,南北长3里,东西为2里半,高度高达六七米。
涿州现在的城墙,是在清朝康熙年间修建的,距离民国时期的时间并不算很少,后面又经过反复的维护,还是很坚固的。
涿州的城墙没有大城市那种青石外层,而是黄土城墙,但城上可以并排走两辆大车,具有强的防御能力。

张学良为了攻城,用了很多花样。
开始是利用火炮掩护,让步兵冲锋试图借助云梯登城。
每次奉军步兵靠近涿州城,就被晋军轻武器密集射击,还有大量手榴弹投下来,把云梯都炸断了。
奉军步兵怕死,即便张学良悬赏重金,也不敢过于靠近城墙送命。
这种战术很快失败,张学良只能更换战术。
10月16日,张学良发动第二次总攻。
张学良的部队修建了两条轻便铁轨,一直推进到接近城墙的地方。随后,奉军通过铁轨运来了大量的炸药。铁轨距离城墙只有几百米,但怎么将炸药送过去,还是个大难题。
奉军选择将两辆铁斗车上下反扣,里面则装满炸药,随后重金悬赏士兵冒死将炸药推到城墙下引爆。

傅作义的士兵很沉着,等待铁斗车靠近一二百米后猛烈射击,准备打推着车的奉军士兵。
同时,守城士兵还不断投掷手榴弹,形成一个不断爆炸的弹幕。
奉军士兵根本没有胆量靠近城墙,往往在距离城墙几十米就引爆炸药,效果自然极差。
奉军进攻连连受挫,此时傅作义还不忘反击。
在18日,傅作义派出2个营下城偷袭,将奉军打的措手不及,打死了一个奉军团长,烧毁了大量奉军辎重。

24日前后,傅作义突然得到急报,涿州城西南面的土地在清晨会冒出白气。
傅作义很有经验,立即判断是奉军正在挖地道。
这又是张学良的新招数,他从保定调来大批工兵,配合从北京强行征召的数百名矿工,从远处9个地点挖掘地道。
张学良的如意算盘是,涿州是平原地形,土壤松软,很适合挖地道。
奉军花费几天时间,就可以挖出多条地道到城下甚至城内。到时候奉军放置大量炸药炸毁城墙,或者直接派精干部队冲入城内,彻底占领涿州。

傅作义急忙命令人,在城市西南面挖了个坑,放下一个倒扣的水缸。果然没多久,傅作义就通过水缸听到了挖掘地道的声音。
事不宜迟,傅作义也命令自己的工兵立即作业。傅作义的工兵从城内挖了一条地道到城外,随后在距离城墙不远的距离,挖了一条同城墙平行的深壕沟。这样一来,奉军无论怎么挖,都会挖入这条壕沟内,被守城官兵用手榴弹炸死。
眼见挖地道失败,10月27日,恼羞成怒的张学良又换了一套战术,发动了第四次总攻击。

他把邹作华的重炮兵团,调来攻城。
张学良试图用重炮轰开城墙,然后从这里突破。
然而涿州城墙比较高大,张学良的重炮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攻城重炮,无法彻底轰倒城墙。
即便炮弹将城墙轰出一些缺口,傅作义部队也可以及时填补漏洞。
由于久攻不克,张学良将兵力提高到5万多人,在30日使用人海战术,试图多死几个人也要打赢。无论张学良怎么进攻,傅作义的部队就是一招对付,等待敌人到了一二百米内用轻武器猛烈攻击和投弹。
奉军畏惧近战,步兵每次靠近城墙,就被密集的弹雨和手榴弹雨打垮。
期间,奉军也利用各种方法将城墙炸出一些缺口,但傅作义早有准备,士兵们迅速用城墙上堆好的土袋补上了缺口。
有少数奉军士兵爬入城内,随后发现城内城墙附近竟然还有防御工事,根本无法前进。这边傅作义立即指挥部队反击,迅速将这些小股奉军消灭。

由于各种方法都失败了,张学良开始使用精神战和心理战,使用了坦克和飞机这种当时很新潮的武器。
奉军的飞机在涿州上空盘旋,先是丢下大量传单,要求城内守军限期投降,保证不会秋后算账。
在守军拒绝投降后,奉军飞机开始对城内投掷燃烧弹,点燃了大量民房,借此进行恐吓。
搞笑的是,由于奉军飞行员技术不高明,一些燃烧弹竟然远远偏离目标,直接投在攻城的奉军阵地上。
后来只要听到飞机的声音,奉军最前线官兵就会骂骂咧咧的放弃阵地,撤退到较远的战壕里。
至于坦克都是轻型的,只装备小口径火炮,对攻城来说没什么用处,只能壮壮士气。
张学良前后一共发动了9次总攻击,都没有成功。

眼见攻不进去,张学良被迫选择长期围困涿州,试图通过断粮来获胜。
到了1928年1月,涿州城内粮食耗尽,连士兵都开始吃起酒糟,平民更是开始饿死。
傅作义认为自己苦撑下去,会导致老百姓全部饿死,况且援军相距还很远,最终决定投降。
1928年1月5日出城,赴保定同奉军议和,并于12日达成协议,北方军第4师残部7000人退出涿州,接受奉军改编,改称“国防军”,调往京东通县。
大家注意,傅作义本来就有约1万人,然而打了3个月还剩7000人,损失并不重。
由此,可见张学良攻坚力量多么薄弱。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