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英”必须死

律令9章 2024-03-01 14:07:39

严格说起来,“宦官不是官”,应解释为:古代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被阉割掉生殖器的“阉人”;早在先秦、西汉时期,后宫使用的并非全是阉人,直至东汉才被称呼为: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等。

如果看表面,历代皇帝都规定“宦官不可涉政”,这话也就说说而已,哪代王朝覆灭中没有宦官的影子?也因如此,古今人等多瞧不上这群“不是男人的男人”;古人歧视官卑权小的太监,今人一提宦官就想到了赵高、魏忠贤这类心狠手辣,祸国殃民的败类。

这就引出了一位晚清“权宦”,慈禧太后身边的大红人,李莲英;据史记载,1908年,李莲英为慈禧守孝百日后离开紫禁城,从此销声匿迹;1966年,考古队发现并打开了李莲英的墓,发现棺中只有其头颅,身子却不见了。

问题由此出现,“李莲英”因何而死、为啥身首异处,凶手会是谁?

如果按正史记载,慈禧太后于1908年冬去世,次年春,李莲英为主守孝百日后,被迫离开他曾生活了52年的紫禁城;正史说到这里也就结束了,古代“主逝后宦官、侍女被贬出宫”并不稀奇,史书不屑于记录这类人。

“李莲英”毕竟是一代风云人物,虽说正史没有他出宫后的记载,“野史”却好似路边野长的繁花,尤其“身首异处之谜、凶手之谜”,各式各色的说法精彩纷呈。

李莲英,史载其本名“李进喜”,汉人;直至其入宫14年后,一朝得宠才被慈禧赐名,由此诞生了晚清时期威名赫赫的“李总管”。

乍一看,这句“李总管”说的好像李莲英很奸邪、很霸道一样,其实不然;童年的李莲英活的很憋屈,甚至是倒霉,在那个家族子弟成群结帮的时代,如果父亲不成器,意味着其子也要早早离开家族庇护。

倒霉催的,“李莲英”虽然排行老二,但他却是男丁,这就要被族人扔出去自谋生路;当时的“李莲英”还不到8岁,这么小的孩子能干啥?净身入宫。

其“受难过程”、“成功史”等就不细讲了,一言以蔽之,年仅19岁的李莲英爬上了其他太监可能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位置,后宫“二总管”。

恰在这时,前任大总管安德海被杀,慈禧太后任命“李莲英”继任大总管,至此开启了清廷朝野上的一段“太监传奇”;这里先埋下一伏笔:21岁就能坐上“大总管”位置的李莲英,即使晚年被贬出宫也不会缺钱。

晚清《庚子西狩丛谈》中记载: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带着光绪及百官西逃;与其说是“西逃”,不如说“太后西游”,一路上的排场越整越大,费用还要由途经的各地方承担,太监们趁机大肆勒索。

像“李莲英”这种大总管,压根用不着勒索,各地方官员会主动向他进贡,其敛财之巨难以形容;别以为“李莲英”仗势敛财,其实他声名不错,尤其照顾那些和他一样生理上受歧视的小太监,因此墓志铭上标榜其“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有懈”。

就连隆裕太后也对“李莲英”夸赞有加,为感谢他对清廷皇室做出的贡献,甚至特批其“原品休致”;翻译过来的大意是:“李莲英”被贬出宫后可以继续领着大总管的俸禄,在北京豪宅中安度晚年。

对历史有研究的朋友或许知道,古代“宫人”一旦被贬,在市井中几乎没有活路,其结果要么饥寒冻饿而死,要么被人欺辱而亡;像“李莲英”这种待遇的,历史上几乎没有。

由此也能证明,“李莲英”被贬出宫后不会缺钱,那他究竟怎么死的?

或许有人会说,就因为“李莲英”长期盘剥压榨,肯定会得罪不少人;慈禧一死,“李莲英”没了靠山,自然会被仇家追杀!

猛一看,这种说法有些道理,但可能性不大,“李莲英”得宠不仅仅是运气,更多是他的“高情商”;据史料记载,李莲英是称呼慈禧“老佛爷”的第一人,当年他这么解释的:先帝西去,新皇尚幼,还得请您(慈禧)垂帘听政,所以您就是“老佛爷”。

这番话说的慈禧太后心花怒放,自此文武百官争相模仿,“老佛爷”这一称呼青史留名;由此不难看出,“李莲英”善于揣测人的心思,他知道慈禧的欲望已经超越了“母仪天下”的范畴,甚至想效仿唐武周做女皇。

不但是对主子,对待下吏也是如此,因此后宫上下、亲王官员,甚至不知名的奴役等人对他都有好感;情商如此之高的“李莲英”,即使没了靠山也不至被昔日仇家报复,即便报复也不至于将他“身首异处”。

只可惜“李莲英”出现的不是时候,得宠权重时恰逢“甲午战败”;真要讲究起来,当时的清军舰队十分先进、精良,理论上讲,战力不应该败给装备差着几个等级的日军。

理论上“不应该”,现实却是“全军覆没”,愤怒又不知内情的人不敢直接批评慈禧太后,于是便将矛头直指朝廷中枢李鸿章和“后宫总管”李莲英;李鸿章签订不平等条约后气的吐血、李莲英则背上了“和议出自皇太后,李莲英实左右之”的罪名。

当然,李莲英有“干政”之处,但也确实做了替罪羊,憎恨他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那么,究竟是谁杀了“已经被贬出宫”的李莲英,又是谁恨他到“分尸”的地步?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可能是“寄希望于变法救国”的维新人士,又或许是“致力于推翻封建王朝”的辛亥革命者,也可能是“为自保,转移注意力”的朝野权臣。

凶手究竟是谁?目前主流的有几种猜想;请注意,仅是“猜想”,但观点“主流”。

曾有专家追问过“李莲英”的过继孙女,得到的答案是:祖父(李莲英)死于痢疾,得病三四天便突然死亡;这种说法显然不符合实际,对医理病原有研究的人都知道,“痢疾”不太可能在春季传播,李莲英恰恰“病逝”于春季,这不自相矛盾吗?

即便李莲英真的是“病逝”,他的墓中“只见头颅不见身”又该如何解释呢?显然,“李莲英的过继孙女”似乎在刻意掩盖什么。

除了“病逝说”之外,民间还有“横死说”,坊间传闻: 李莲英离开紫禁城后依然很有钱,于是做起了生意,他将钱借给别人“利滚利”;一次,李莲英讨债途中遭遇悍匪,不仅杀了这位曾经的“宫廷大总管”,还将他的头颅砍下带走。

据说,悍匪本意:“拿李莲英的头颅”再向其家人勒索些钱财,结果发现杀的是“真太监”,李莲英压根没有后代;勒索不成,这帮悍匪只好放弃“李连英的头颅”,那时李连英的“身子”已经下葬,后“头颅”另葬他处。

不用细想,这一说法只能当作“传闻”来看,曾经的“宫廷大总管”权势滔天,离宫后的李莲英还能享受“原品休致”的待遇;如此一个财富用之不竭,出门都要带保镖的“老太监”,他怎么可能亲自出门去讨债呢?

不是“病逝”,也非“横死”,李莲英究竟是怎么死的?其实答案再明朗不过,“真凶”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李莲英必须死!

将“李莲英”推上风口浪尖的是甲午之败,许多人理解不了,当时的清廷已施洋务运动,在皇帝的支持下也进口了不少洋枪洋炮;已经有了这些先进装备,为什么北洋海军还能落个“全军覆没”的悲惨结局?

当时许多人只看到了北洋海军的先进铁甲船,却没想到船上有没有装备弹药,“有炮没弹”的下场不就是“全军覆没”?

出现如此的尴尬一幕,清廷总要找个人出来向公众谢罪吧,这个人会是谁,能是谁?

慈禧太后?显然不行,搞不好还会激起民变,那时就真的没有清政府了。

李鸿章?跟外国人签订不平等条约、被国人骂,这个可以;但是,让李鸿章站出来承担“甲午之败”的后果,这个不行,当时的李鸿章可是清廷为数不多的“擎天柱”,不能牺牲他!

为堵住悠悠之口,也为舆论找个宣泄口,有权有势却没有实质利害关系的“李莲英”成了最佳献祭对象;再加权臣有意引导,华夏儿女从来不缺忠义之士,针对“宫廷大总管”的怨恨瞬间冲天而起,恰巧慈禧一死,李莲英更成了众矢之的。

说到这里就不能再继续往下分析了,与其说“正义之士”杀了李莲英,不如说“清廷”的有意为之;朝野权贵打心底就不在乎“李莲英”,这样一个奴仆站出来顶事再合适不过。

没想到“太监之死”效果出奇的好,既给了舆论宣泄口,也为“清廷无能”找到了借口;这么看,“李莲英尸首异处”也在情理之中,他必须死!

1 阅读:43

律令9章

简介:惊堂木一拍,“上下五千年”张口咱就来,对错您自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