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5月19日,徐州沦陷。
日军沿陇海线一路向西,追击李宗仁指挥的刚突围的60万国军。
6月5日,日军攻占开封,进逼郑州、武汉。
6月6日,为阻止日军继续西进,新八师师长蒋在珍提出“黄河决堤、以水代兵”的方案,被老蒋采纳,赏金2000元,并选定了郑州市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的花园口。
蒋在珍部挑选了800多名士兵,分5个小队,在花园口日夜轮流掘堤。
6月9日上午9时,花园口决堤成功,黄河水奔腾而出。
他们担心决口太小,又让薛岳调来两门平射炮,连射六七十发炮弹,决口扩大至370公尺,全河改道。
汹涌的黄水居高临下,一泻千里。堤脚下的邵桥、史家堤、汪家堤和南崖四个村庄刹时被洪水冲毁,荡然无存。
洪水沿贾鲁河、颖河、涡河等河道向东南漫卷,由十几里扩展到一百多里宽,在人口稠密的大平原上横冲直撞,而后在正阳关至怀远段涌入淮河。黄水入淮后,又溢出两岸,继续泛滥。
据记载:滔滔大水,由中牟、白沙间向东南泛滥,水势所至。庐舍荡然,罹难民众,不知凡几。洪水所致,澎湃动地,呼号震天,其骇惨痛之状,实有未忍溯想。间多攀树登屋,浮木乘舟,以侥幸不死,因而仅保余生,大都缺衣乏食,魄荡魂惊。其辗转外徙者,又以饥馁煎迫,疾病侵寻,往往横尸道路,亦九死一生。花园口下的中牟首当其冲,全县三分之二陆沉。幸存的难民扶老携幼,纷纷两逃,食住皆无,情景堪怜,十数日来,树皮草根已食之将罄。
因未事先动员民众迁移,黄河决堤之际,百万民众还在睡梦之中,大量人惨遭溺死,幸存下来的人也没有时间去抢救自己的牲畜和粮食,被迫流离失所。
据亲历者回忆:那时逃难的人慌不择路,没有吃的,人饿得昏昏欲倒,走着走着,身子一歪,就倒在了路上。沿途一路死尸,我的大儿子、闺女相继在逃荒的路上因饥饿和得病去世。我把他们扔在路旁,带着家人继续在黄河沿岸流浪。
灾后救济总署统计:河南、安徽和江苏3省44个县受灾,140多万处民宅被冲毁,893303人死亡,1200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10.9176亿元。
被洪水淹没的地区,形成大面积无法耕种的“黄泛区”,直接导致了后来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该饥荒导300多万人被饿死,是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的十倍。
花园口决堤确实是给日军造成了一些短期困难。
驻扎在花园口下游50公里的2000余日军被淹死(其中第14师团800余人,第16师团1100余人),下游的日本坦克和移动火炮陷入泥沼,让撤退至郑州的部队得到了喘息之机。
但日军的整体战略部署并未因此打乱,1938年10月(花园口决堤4个月后),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依旧沦陷。
花园口决堤的这点軍事价值,与豫、皖、苏人民蒙受的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相比,根本微不足道,但负面影响可谓撼天动地,罄竹难书。
事后为了掩盖事实真相,老蒋甩锅给日本,并安排陈诚在6月13日召开了记者会,专门对花园口决堤进行了介绍:“七日敌机轰炸黄河堤, 赵口附近河堤崩溃, 水流经中牟、尉氏沿贾鲁河南讯, 敌我遂沿黄泛两岸成对峙形势”,同时驳斥并痛批了日军所称是中国炸堤的“谣言”。
日本方面坚持不承认,并回怼:“蒋举反人类”。
尽管当时国内国外都对这一事件有一些怀疑,但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大家都一致的同情中国的遭遇。
关于花园口决堤的真相便就此隐瞒了下来。
直到1976年,老蒋去世后的第二年,当时直接指挥炸堤的魏汝霖才以个人的名义在《抗日战争期间黄河决口经过纪实》中介绍了花园口决堤的经过,并提到老蒋曾称:这次决口有关国家民族命运,没有小的牺牲,哪有大的成就,在这紧要关头,切戒妇人之仁,必须打破一切顾虑,坚决去做,克竟全功。
至此花园口决堤的真相终于大白,日军为老蒋背了几十年的锅终于放了下来。